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切事物本身都是自在地矛盾的。——黑格尔……“甲不能同时为甲与非甲”。这种命题并非真正的思维规律,而只是抽象理智的规律。——黑格尔两个矛盾方面的共存、斗争以及融合成一个新范畴,就是辩证运动的实质。——马克思我们要从黑格尔辩证法中砍掉多少东西才能达到它的“神秘外壳中的合理内核”呢?尤其是,黑格尔辩证法同形式逻辑的冲突是被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继承下来了呢,还是被它抛弃了?问题的关键在于对矛盾的看法。马克思基于矛盾之相互作用的观点对社会发展过程所作的解释,就是他的辩证法的必不可少的应用。马克思断言世界上存在着矛盾,这使他与形式逻辑的无矛盾律发生冲突了吗? 毫无疑问,继黑格尔之后,恩格斯认为辩证法同形式逻辑在某种程度上是互相抵触的:  相似文献   

2.
传统观点认为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改造,是“颠倒”黑格尔“用头立地”的唯心辩证法为“用脚立地”的唯物辩证法。阿尔都塞则认为马克思的辩证法,是对黑格尔辩证法进行结构性“根本改造”的结果。马克思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的根本区别,在于两者的总体观、因果观不同。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真正科学的哲学,探讨哲学的对象就是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可见,就其研究对象而言,二者是一致的。列宁在这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他指出:“在马克思看来,辩证法是一门‘关于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的运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马克思接受并发展了黑格尔哲学中这一革命的方面,辩证唯物主义‘不需要任何凌驾于其他科学之上的哲学’。以往的哲学只留下了‘关于思维及其规律的学说——形式逻辑和辩证法’。而辩证法,按照马克思的理解,同样也根据黑格尔的看法,其本身  相似文献   

4.
黑格尔辩证法工作的出发点是解决哲学二元论中蕴含的“虚空”和虚无化问题,完成主体意识对“虚空”自为的生成性转化。但阿尔都塞认为这种转化以“无主体进程”的本体论形式保留了虚无,并可以在霍布斯的国家主权机器及其去主体化的主体程序中找到相应的政治实践形式。阿甘本据此挖掘出辩证法内含的行动法则与暴力机制,指出它带来了自由行动的困境,而解决办法唯有开启有关“自我—触感”和非专有之爱的共同体经验。黑格尔到阿甘本这条思想脉络的发展,显示了黑格尔的“绝对者”概念对海德格尔及其后来的虚无主义批判的决定性影响,他们共同的解决路径是建立新型的行动共同体。  相似文献   

5.
马清福著的《西方文艺理论基础》(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在部分内容上有重大失误,其中“黑格尔《美学》中的文艺理论”有整整一节,即“探讨了艺术与科学的区别”所介绍、评价的黑格尔的观点,都不是墨格尔的观点,而是被黑格尔批驳的反对美学的言论;所引用的十几处“黑格尔说”都不是黑格尔的话,而是为了批驳的需要,黑格尔“从一些流行的见解、观点和研究中搜来的”。这一失误是怎样造成的呢?“探讨了艺术与科学的区别”一节列出了艺术与科学有两个主要区别:“艺术纵然‘也有些比较严肃的目的’,但是它毕竟‘是一愉快的游戏’,这是不同于宗教和科学的”;“就欣赏与创作来说,艺术较之于一般的哲学科学有较大的自由性”,并引用了“黑格尔说”、“黑格尔认为”的十多处引文,来阐述这两个主要区别。这些都  相似文献   

6.
“异化”概念在马克思以前已有广泛的运用。大致说来,在近代,卢梭首先加以使用‘,但他只是在极其有限的、狭窄的范围的意义上,即在政治意义上运用这~概念;真正将这一概念泛用为哲学名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三巨头费希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费希特的异化观,是主观唯心主义的“纯粹自我’创异化观;黑格尔则是客观唯。已主义的“精神异化论”,他是在唯心主义本体论和辩证法的意义*变用异化概念的;费尔巴哈更前进一步,从入本主义的观点阐述异化观,立足于人性和人类的本质,是人本学唯物主义的异化论。马克思的异化学说,正是在上…  相似文献   

7.
费尔巴哈哲学作为黑格尔哲学与马克思哲学的“中间环节”,他并不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者。从哲学史考察,费尔巴哈对作为辩证法大师的黑格尔的批判,并未否定黑格尔的辩证法,只是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思辨性;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批判,并未否定费尔巴哈的辩证法,只是批判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直观性。事实上,费尔巴哈哲学中包含有相当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他承认联系、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观点,因果性、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观点,矛盾观和否定观等。但费尔巴哈的辩证法并不是科学形态的成熟的辩证法,他的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的结合是基于直观方式的结合,他的辩证法不是“世界观”意义的辩证法,他不了解辩证法的批判性和革命性,在社会历史领域仍然跌入唯心主义的泥淖。这些缺陷决定了费尔巴哈的“唯物”辩证法必然被马克思的实践辩证法所超越。  相似文献   

8.
读了许凯同志的《黑格尔的‘上帝’与基督教的‘上帝’的涵义‘截然不同’吗?》一文(见《武汉师范学院学报》一九八二年第二期),感到文章所论,对于深入理解黑格尔的“上帝”观念和黑格尔哲学的实质都是很有意义的。但在一些问题上,我和许凯同志又有不同的看法,愿提出来向许凯同志请教。 一 许凯同志虽然在文章中声称黑格尔“心目中的‘上帝’又不能完全等同于基督教的‘上帝’”;但他基本观点则认为黑格尔的“上帝”与“基督教的‘上帝’的涵义基本上一致”,并从四个方面论证“黑格尔心目中的‘上帝’就是基督教的‘上帝’”。我认为这是值得商榷的。 我们都知道,“上帝”这一概念是一个历史概念,不同的阶级,不同的哲学家,对于“上帝”这一概念所赋予的涵义是不一样的。西方哲学史上不少的哲学家都曾把自己哲学的核心概念推崇到“上帝”的地位,象斯宾诺莎就明确说过他的“实体就是上帝”。爱尔维修也把他的哲学体系推崇到“唯一宗教”即“世界宗教”的地位。可是,我们却不因为他们讲“上帝”,讲“宗教”,就说他们是上帝论者,基督教徒。与此同理,要考查黑格尔心目中的“上帝”涵义,首先就要考察黑格尔本人究竟是不是传统的基督教论者。如果黑格尔终身都  相似文献   

9.
“反思”这个概念在黑格尔的著作中特别是大、小逻辑学中被大量使用。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这一概念开展了一些研究,但还有许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搞清。译作中文“反思”的德文原文有Reflexion和Nachdenken两个词,后者有时也译作“后思”。张世英先生在《黑格尔论“反思”》(载《论康德黑格尔哲学》一书,1981年版。下引此文均见该书)一文中认为,“反思”和“后思”的基本区别在于,前者指“知性思维”,后者指“思辨的思维”。但又指出:“不过,黑格尔所谓‘反思’与‘后思’的含义或用法并不这么简单。”在有些地方,“后思”显然并不就是“思辨的思维”,而在《哲学全书》第二节中,“大概是由于重在说明哲学上的思想和一般意义下的思想的区别,就没有把‘后思’和‘反思’再作区分,而是将两个词混用,认为‘后思(nachdenken),亦即反思(das reflectirendeDenken)’。”我以为,要搞清黑格尔“反思”概念的真正含义,不能从分析这两个词的字面上的差别入手,而是要分清被黑格尔当作逻辑范畴的“反思”与传统的即当作认识论范畴的“反思”的区别。  相似文献   

10.
阿尔都塞早期围绕着马克思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的区别问题所展开的与当时各种形式马克思主义阵营的辩论,本质上是一场关于历史问题的理论探讨.黑格尔的辩证法被阿尔都塞界定为表现因果观,而《资本论》以实践形式隐藏着的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是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彻底“改造”,即由表现因果观转向结构因果观或者“多元辩证法”.马克思辩证法区别于以黑格尔辩证法为基础的传统哲学之处在于,它将认识过程中的认识对象与现实对象作了根本性区分,否定了传统哲学所固有的各种“二元对立”模式,从而实现了一场认识论的根本转移,即从同一性到差异性,从“目的论”转向反“目的论”,从历时认识走向共时认识.历史由以往简单的线性脉络走向了复杂的不平衡发展脉络,任何认识都是建立在既与的复杂整体的特殊不平衡结构基础上的.阿尔都塞的不平衡性的结构因果观意在表明各种宏大历史的终结,其对认识过程的祛魅,意义不在于揭露了意识形态本身的虚假性,而在于表明了意识形态与人们复杂的日常生活的合二为一.尽管阿尔都塞对当时各种形式的人道主义潮流进行了言辞激烈的批判,但是他并没有完全放弃历史“整体”而遁入虚无,差异或者不平衡性并非绝对性的,正是这种不平衡性构成了整体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11.
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是辩证法思想发展的第二种历史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之一。列宁说:“马克思和恩格斯不止一次地指出,他们思想的发展,有很多地方得益于德国的大哲学家,尤其是黑格尔。恩格斯说:‘没有德国哲学,也就没有科学社会主义。’”在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自然科学的发展日益揭示出自然界的辩证进程,要求在哲学上作出科学的概括,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资产阶级革命的蓬勃兴起所显示的社会发展的辩证性质,也必然要在哲学中得到新的反映。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正  相似文献   

12.
“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确定老子哲学的性质,取决于对“道”的理解。学术界有一种观点认为,老子之“道”是一种类似黑格尔哲学的超时空的、派生和主宰万物的绝对精神本体。本文认为,这种观点值得商榷。因为这种观点脱离了老子思想的本来面目和本有含义,而把从黑格尔而来的概念硬加在老子思想身上,本文通过对老子“道”的论述分析及其与黑格尔“绝对精神”对比研究,认为老子的“道”是一个表示物质性实体及其规律性的哲学范畴,它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概念有本质上的不同,因此,老子哲学是朴素唯物主义的.而且具有丰富的辩证法因素。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费希持与康德的必然联系出发,论述了费希特辩证法思想的产生与演化。费希特的辩证法思想直接起源于康德的认识论。自我反思的本质是它产生的基础。费希特没有停于康德,从认识论推进到本体论,人类社会的必然矛盾是社会辩证法产生的根由。由于绝对自我本原行动的辩证运动与发展,演进与展现出理论知识、实践知识诸领域的辩证法。费希特的辩证法不同于黑格尔,黑格尔的辩证法起源于康健的本体论,并由本体论而进认识论。费希特的辩证法是“人”的自我作为纯粹理性精神运动的辩证法体系,不同于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上帝”的自我作为绝对精神运动的辩证法体系。二者虽有不少共同之处,但它们却是两类不同系统的辩证法理论。  相似文献   

14.
<正> 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中说:“辩证法也就是(黑格尔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哲学笔记》第410页)这是针对普列汉诺夫等人把辩证法当做实例的总和,而不是作为认识的规律(以及客观世界的规律)这种错误倾向提出的著名论断。它包含着极其深刻和丰富的内容,需要认真研究。本文是笔者在学习中的一些粗浅体会。一在人类的认识史上,长期以来,辩证法和认识论是分家的,辩证法作为认识论是从黑格尔开始,由马克思,恩格斯完成的。从历史上看,辩证法学说大抵有两个源流:一是对客观世界特別是自然界做出描绘和说明的辩证法,如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等人的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相结合的思想;一是从古希腊智者派的论辩术发展到康德的“悖理”即“二律背反”  相似文献   

15.
论黑格尔“实体即主体”的思想陶莉一实体范畴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实体即表示万事万物的本源是什么,柏拉图对此表述道:“一个东西之所以能够存在,只是由于‘分有’它所‘分有’的那个实体”①,而事物所“分有”的那个“实体”即“理念”,它只具有精神性,因此,柏拉图...  相似文献   

16.
从古希腊时期哲学诞生以来,第一个基本信念就是相信万物有其统一的本原。据辛普里丘记载,阿那克西曼德第一次明确地使用了“本原”这个词。①对本原的内涵,亚里士多德曾解释说:“一样东西,万物都是由它构成的,都是首先从它产生,最后又化为它的实体始终不变,只是变换它的形态,那就是万物的元素、万物的本原了。”②因此,尽  相似文献   

17.
[提要]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是费尔巴哈和马克思共同的哲学主题,他们也同样聚焦于辩证法的本体论批判这一角度。然而,费尔巴哈只专注于本体论批判这一形而上学的核心问题而未能领会辩证法与本体论的互释性,只是依据对于黑格尔哲学的“思辨神学”本性的认定而完全抛弃了辩证法。与费尔巴哈不同,马克思在辩证法与本体论的内在统一的基础上对黑格尔辩证法进行“颠倒”,不仅重构了辩证法的本体论基础,而且揭示了本体论的辩证本性。在这样一种批判与建构的过程中,马克思刺破了黑格尔辩证法的“神秘外壳”,并且充分阐明了辩证法的“合理形态”,最终实现了对辩证法的真正扬弃。  相似文献   

18.
在西方哲学史上,黑格尔哲学的影响是无与伦比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历来重视对它的研究。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整个德国思想界把黑格尔看作“一只死狗”而乱轰乱打的时候,马克思却公开宣布自己是这位大思想家的学生;恩格斯把黑格尔的哲学比作一个隐藏着无数珍宝的“大厦”;列宁则主张成立“黑格尔辩证法唯物主义之友协会”来推动、促进黑格尔哲学的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黑格尔思想遗产的高度重视,成了我国黑格尔研究的重要推动力。从宏观上看,三十五年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  相似文献   

19.
(1)自从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首次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上指出黑格尔哲学“包含着不可救药的内在矛盾”以来,学术界关于这种矛盾的具体理解并不一致。我国传统的看法是,认为黑格尔哲学的内在矛盾是其唯心主义体系与辩证法的矛盾。后有学者著文否定这种观点,认为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和辩证法之间并无矛盾,因而主张黑格尔哲学的内在矛盾是“他的形而上学体系与他的辩证法相矛盾。”我认为,黑格尔哲学的内在矛盾应当表述为:绝对唯心主义体系与合理辩证法(即马克思所  相似文献   

20.
黑格尔对老子哲学抱有偏见,认为它只是处于哲学的初级阶段。事实上,老子的哲学范畴“道”与赫拉克利特的哲学范畴“过各斯”互有同异.在辩证法方面,老予并不逊色于赫拉克利特。赫拉克利林是西方哲学史上辩证法奠基人之一,老于的辩证法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则是影响较大的派别之一,起着继往开来的作用。黑格尔对老子哲学的偏见主要缘于他对中国汉语文及老予哲学的不了解,甚至是曲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