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体育是人类追求社会发展、社会和谐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创造的一种社会文化,其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与人类追求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和崇高社会理想高度契合,体育正以其独特的功能和价值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和谐是一种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政治理想、社会理想,也是一种美学理想。由于社会的主体是人,因此人的和谐美应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亦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达到的人美境界。本文将尝试从人自身的和谐美,以及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美两大方面,来论述人的和谐美。  相似文献   

3.
席勒的审美政治学和审美人类学都可以称为“和谐美学”。通过审美教育造就和谐人性,进而实现政治文明与社会和谐是席勒美学的逻辑理路和终极理想。席勒美学告诉我们,只有全面提升人的道德素质,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社会管理成本;只有通过人内在的心理和谐,才能实现人外在的社会关系和谐。研究席勒的和谐美学,对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审美化生存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4.
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自然与社会关系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础,但自工业革命以来,工业文明强化了人与自然、自然与社会的关系的不和谐.然而,追求国家的稳定、社会的和谐,历来是执政者治国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人们普遍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这一追求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5.
中国美学注重从事物的关系中求美,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主观与客观、感性与理性、自由与必然等的和谐统一为其理想旨趣,这种和谐一致,无疑是中国一切艺术创造所要追求的最高目标。文章用辩证统一的观点,从物我两忘的审美观照、形神兼备的形象创造、情景交融的情感表达三方面,论述了中国艺术审美的表现形态──双向平衡。  相似文献   

6.
试论古典美学"丽"范畴的审美内涵与美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丽”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审美范畴,其审美内涵主要有:它作为一种人生理想,深深渗透在宗教、伦理、文化艺术和日常社会生活之中;作为一种美学范式,表现为情感萌动的审美主体在审视美学客体时的自觉地“形式美”追求;作为一种文化品格,从美学角度透视,是一种“美学风格”,表现在语言文字方面,是知识阶层文化身份的代表。“丽”范畴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表现出“和谐”、“自然”、“绮靡”、“清淡”四个方面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7.
和谐社会作为一种美好理想的社会状态,从古到今,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中国古代就有"和为贵"、"兼相爱"、"天下大同"等社会理想.空想社会主义也曾提出过建立和谐社会的目标.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生活,是中国共产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8.
健康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在和谐语境中,健康具有深厚的美学涵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需要形塑一种包涵审美意味的健康活动方式,以求实现每一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论语》中的审美艺术观是一种主足于人,以人为核心的精神。它体现了一种审美艺术和与人紧密联系的人文观念,是一种以关怀人为终极目的的人文理想。同时,《论语》美学思想揭示了艺术创造的一般规律,体现了对艺术性和艺术规律的追求,体现了对艺术理想的追求,是一种超越现实与人生的艺术回归。《论语》中的美学精神在儒家美学中的地位是非常突出的,是奠基性的,它应该成为我们建构现代中国美学的重要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0.
市场经济是现代化的驱动力,但它在推动社会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中,又必然使工具理性主义张扬起来,并且导致社会不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命题是建设和谐文化。把和谐文化作为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就可以为社会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因而,建设和谐文化就成为平衡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理想追求关系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1.
“和”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元范畴之一,它既是一种伦理道德观念和哲学方法论,同时又是一种美学原则。以和为美,主张和谐美不仅是中国文化和美学追求的目标,而且对当今世界生态环境的建构及和谐社会的创建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意境创造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智慧和生存智慧,这种美学追求虽然在现代社会中受到了一系列冲击,但其内在特质符合人性的需要和社会的需求,因而仍然具有突出的当代价值。超越于仅仅把意境作为一个古典美学概念进行研究,而在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视野中重新审视意境问题,必能使之为构建更美好的人性、为建设和谐社会、为弘扬民族文化做出长久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和处"意识是人类在破除自我中心主义后以平等的"同情"意识与万事万物和谐共存的理想状态。王秀杰的《水鸟集》便是这种"和处"意识的艺术化、审美化呈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情感化的"和处"意识;体验化的"和处"意识;独特视角下的"和处"意识。通过对文本的体验化解读,力求对当下生态文明及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审美和艺术层面的思考和启迪。  相似文献   

14.
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法治,而法治又离不开法制,法制、法治与构建和谐社会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构建和谐社会至关重要。构建和谐社会所要求的法制有其自身的理念与特征,而其所要求的法治应在宪法、行政法和程序法等领域有所突破和创新。  相似文献   

15.
陈望衡的美学研究一直关注审美本体。他的研究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以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作指导,接受社会实践本体论的影响,将“精神自由”看作审美的本体。第二阶段,则吸收中国古典美学传统,以“境界”为审美本体。境界内含自由,但突出了超越性、感性,更具审美特色。在当今中国美学研究中,陈望衡的境界本体论美学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美学,为中国美学的发展做出了可贵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二十四诗品》是盛唐诗歌各种美学风格的概括和总结,体现了司空图对诗歌艺术多样化的审美追求,是盛唐诗人的审美理想在诗学理论上的集中反映,它所描绘的二十四种诗歌风貌,从不同角度揭示了诗歌的意境创造,对唐以后的美学和诗学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二十四诗品》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古典美学和诗学在理论上已经步入成熟。  相似文献   

17.
儒家制度美学是一种以审美制度建构为关注核心、以审美功利主义为基调的美学视野。孔子依据仁学重构了具有审美乌托邦性质的礼乐文明,其中文艺审美具有根源性质。孟子进而从内在人性层面与外在国家政治层面,为儒家的审美乌托邦提供论证。荀子则以礼法一体的思路,使儒家制度美学具备了从知识话语向意识形态转化的可能。儒家审美乌托邦的实质是对周代礼乐文明的文化改制,儒家制度美学的实质即关于这一文化改制的思想布局与话语表达,是为实现儒家向往的好政治而对审美生活所做的规划。儒家制度美学有力地建构了古代中国审美文化图景,然而儒家思想的内在症结决定了审美乌托邦只能是一个关于政治、文化与审美的理想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