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认知语境这一概念的提出使意义研究从静态转向动态,话语理解不再被看作是人的世界知识因素和具体语境因素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认知———推理”的动态过程。本文试以认知语境的两个基本操作单位即知识草案与心理图式为基点,探讨翻译中认知语境在翻译实践中通过认知推理建构出目标文本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揭示认知语境在翻译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隐喻的生成和理解都离不开认知语境。认知语境是一个心理建构体,是认知主体对于世界的假设。隐喻的认知主体是具体文化语境下的社会人,因而其认知语境不可避免地有着深刻的文化痕迹。通过对隐喻生成理解过程中交际者认知语境的研究,揭示了其文化突显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隐喻是人类认知活动的工具和结果,具有形成概念系统、发展认知能力的普遍性。隐喻的生成和理解无疑是认知能力的重要成分,对隐喻的解读需要语言的、非语言的、修辞的、文体的、心理的、社交文化知识和图式的参与。语内交际如此,语际交际同样如此。因此,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探讨隐喻的生成和理解,既有助于人们认识隐喻的运行机理,提升语用者的语境意识,亦有助于客观地揭示隐喻释读是一种语用综观。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2010上海世博会各类志愿者的称谓语"小白菜""、小蓝莓"等隐喻意义生成的认知语义学分析,发现新奇隐喻(novel metaphor)意义构建的机制比常规隐喻(conventionalized metaphor)涉及的单纯的跨域概念映现(cross-domainmapping)更加复杂,是概念整合(conceptual blending)的结果。具体来说,在概念整合网络中,各输入心理空间之间形成映现连通的概念结构被选择性地投射进入合成空间,并与背景知识和语境信息中的抽象框架结合,经过认知整合,产生新创结构和相伴而来的新创意义,从而达到对隐喻意义的理解。此外,除了受认知心理机制的支配之外,新奇隐喻的生成和理解还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等外因的制约。只有将说写者的内部因素即心理认知机制和说写者的外部因素即社会文化因素统一起来,才能够对新奇隐喻意义建构的机制做出较完备的解释。  相似文献   

5.
反义同形因其语义结构的特殊性,其语义的有效理解主要依赖认知语境。研究表明,对反义同形的语义理解是一个以认知语境为基础的语义表征形成的认知心理过程。在理解过程中,被主体感知的外部输入信息,激活认知语境的心理表征;认知语境决定反义同形的概念基底与侧显如何组合,形成关联性语境认知图式,因而能够构建对反义同形的理解。反义同形的语义理解机制是认知突显观的集中反映。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合作原则与会话含义理论以及隐喻理解的生成机制.从质量准则的违反,认知语境、隐喻理解的推理过程、认知文化图式等方面对隐喻的理解作出阐释,以期为隐喻的认知理解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探讨了二语隐喻理解中的文化制约现象,同时涉及文化模式、认知图式和准确理解之间的关系。本文将二语习语的理解的过程视为二语隐喻理解的过程,并认为二语隐喻理解的本质是一个受母语文化制约的认知过程。这个过程涉及各种图式和想象等认知工具。本研究表明:1)二语隐喻的理解主要受到认知因素和文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2)受试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依赖母语的各种图式和联想来理解所有的二语隐喻。论文揭示了二语隐喻的理解中的文化制约现象,从而为二语隐喻语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启发。文章最后论述了研究结果对二语习语和词汇教学的巨大意义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翻译活动中,当原文文本在创作完成时,已经形成了一个虚拟的认知语境,成功的翻译应该是让译入语读者最终产生的认知语境与此虚拟认知语境相契合,译者翻译过程中是处于中心地位的,因此翻译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译者对此虚拟语境认知,不断完善自己认知语境的过程。本文从译者的认知机制过程入手,结合认知语境的格式塔补充机制,通过知识草案和心理图式的具体操作,具体讨论了译者如何在不断的认知完善中成功地完成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相似文献   

9.
从认知角度研究语境已经成为当今语境研究主流.对于认知语境的定义、构成、范畴及其应用,学者们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对于认知语境的动态构建过程和机制还亟待研究.文章考察了认知语境的动态建构性并探讨了认知语境的静态和动态的辩证关系,认为认知语境的建构即大脑相关图式和知识激活过程中对于共有的知识部分是一种转喻思维模式,对于新的图式和知识则体现了一种隐喻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10.
传统语境观认为语境是一组静止不变的、用以制约交际和话语理解的共有知识的集合;认知语境规则从认知角度动态地研究语境,将交际主体的能动性纳入话语分析中,说明意义推理的心理依据和心理状态是一个"认知-推理"的动态过程。认知语境和传统语境在对语境因素构成的描述上相似,但对语境运作方式的解释大相径庭。从传统语境到认知语境是进步,但对认知语境运作方式的探索需要借助大量的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1.
无线电陆空通话字母源于国际航空无线电空地交流几十年的实践应用,其独特的语音区分性与惟一性是通话语言有效命名、激活与表征和避免误解的前提条件。语篇语言线索提示和民航背景知识图式在标准字母源词文化语义丧失实现所指语义表征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消除了源词语义和文化干扰性,从而避免了交流歧义。  相似文献   

12.
隐喻:英语词汇习得者的认知工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本范畴词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石,在其基础上人们通过隐喻来认知更抽象的概念和事物;多义词是对世界的概念化达到一定阶段的结果,其义项之间是通过特定的隐喻机制联系起来的;人类共同的心理和物质基础,在知识上的反映就是文化共核词,作为人类共有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功能,隐喻在学习者学习文化共核词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习语不是一种“死隐喻”,相似性的习语在英语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中会产生正迁移。  相似文献   

13.
词汇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容.词汇意义的形成受历史名著、历史政治事件、价值观、国俗语义、人们感知世界的方式以及社会生活实践等文化因素的影响,词义的确定必然关联着文化所赋予的意义.由于东西方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词汇的文化意义、词语的搭配使用等方面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所以只有文化敏感性强、文化底蕴丰厚的译者才能在实际的语境中准确地把握词义和词汇所包含的内容.  相似文献   

14.
社会表征理论是科学主义心理学陷入困境、心理学研究多元取向的背景下产生的研究群体心理的理论。该理论强调应将心理现象置于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宏观视野中加以研究,强调群体共享的社会认知结构对群体交往产生的影响,它回归了人本主义研究传统。文章通过对社会表征理论的产生背景、基本概念的梳理,进一步揭示它的人本主义回归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出发,以多模态隐喻理论为基础,结合公共危机漫画的语类特征和文本呈现的社会语境,分析三幅公共危机漫画中的隐喻、转喻现象,尝试探析其源域及目标域所呈现出的文化内涵,更好地理解公共危机漫画所传递的多模态信息以及文化价值观念。与此同时,拓宽了多模态隐喻研究的语类范围,验证和补充了概念隐喻的相关理论,并对公共危机事件的预防、管理与处理工作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6.
隐喻的普遍性及其文化阐释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的修辞手段 ,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本文从隐喻的修辞意义开始 ,探讨隐喻如何演变为一种认知方式 ,渗透到语言、文化、思维和社会生活的各方面 ,并指出了隐喻的社会文化性  相似文献   

17.
认知语境是一种概念化了的知识结构状态,它对话语意义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概念隐喻在认知语言学中被认为是一种认知机制或认知模式,它是对日常隐喻语言的概括和总结,它具有概括性、系统性和生成性等特点。隐喻映射是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一种本体对应的关系,而映射过程中认知语境对"蕴涵"选择的限定功能确证了概念隐喻及其表达式的生成及其理解过程是在认知语境的共同参与下完成的,同时认知语境对概念隐喻及其表达式的理解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8.
文化认知具有鲜明的主体性特征,认知主体已有的文化认知及其结构即“认知图式”在认知中起着决定作用。社区治理作为人类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文化活动,同样受到文化认知及其认知图式的影响。文化认知构成了社区治理价值选择、工具选择和主体态度指向的依据。当前我国社区治理体系建设中存在着明显的文化认知困境,即基层政府的“全能政府”认知偏误、社区组织的“行政导向”认知偏误和社区居民的“搭便车”认知偏误。破解这种文化认知困境的出路在于更新社区治理文化认知的知识基础、优化社区治理文化认知的经验基础和重建社区治理文化认知的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19.
语境对语义有制约作用。词语之间、词语与社会文化语境之间形成了相互呼应、相互影响和相互限定的制约关系。要正确地进行语义认知,就须考虑语境所触发的认知框架,通过意象图式对语义进行引申性发挥。在翻译过程中,应在把握主题倾向性的前提下,对关联性社会文化语境做出准确地判断,并在语境制约下达到对语义的跨文化间对应和有效的传递。  相似文献   

20.
图式理论在翻译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图式是“背景知识”,是人们存储于头脑中所有对世界的一般认识,它是人类知识的心理表征形式。将图式理论运用于翻译实践,可以说翻译即图式翻译。在图式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对文本的语言图式、语境图式和文化图式成功转译,方能使读者正确获取源语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