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道家发展到庄子阶段 ,其研究重点也由自然本体转向了生命本体。庄子在中国思想史上首次提出了关于个体存在与自由的问题。制度规范与社会秩序的崩溃 ,促成了庄子内在人格的觉醒与追求。庄子认为要求得自由 ,达于逍遥 ,必须抛弃文明与人生所造成的负累 ,与“道”沟通为一。庄子以“道”为理想目标 ,以“文明之灾”、“人生之蔽”为对象物 ,以“逍遥游”的修炼境界为纽带 ,完成了其超越观的理论构架。但由于时代及其自身的局限 ,使这种超越仍不免留有复古、宿命和阿Q式自慰的痕迹  相似文献   

2.
论庄子的人生哲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解庄子哲学为人生哲学。文中首先探讨了庄子人生哲学思想的本体论基础。接着阐述了庄子的人生理想及其理想人格.指出天人合一是庄子界设的人生最高理想境界,自然无为与逍遥自由构成了这种境界两方面的内容,体现这种境界的理想人格兼有精神超越又逃避现实的矛盾品格。文章最后部分从“有待”到“无待”、“有己”到“无己”、保身全生的养生观与安时处顺的生死观等方面,揭示了庄子关于人生理想实现道路与途径的思想。  相似文献   

3.
“游”是贯穿《庄子》一书的关键字眼,亦凸显了庄子理想人格的精神内涵。庄子以对人生的探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对“游”的人生状态予以体味,“游”彰显了“无待”、“无为”的主体自由精神和生存状态。以“游”之人生为枢纽,辐射至哲学、艺术、政治等层面;以“采真之游”为核心,指涉“天游”、“心游”和“无为而游”等多重人生处境,呈现出“游”的多重精神指向,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生命的困境与心灵的自由——庄子的人生哲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刁生虎 《南都学坛》2002,22(2):98-103
庄子人生哲学的根本宗旨是实现对构成生命困境的必然性因素 (“命”)的超越 ,达到个体生命心灵的绝对自由 (“逍遥”)。庄子将人生所面临的生死、时势、情欲等困境概括为一种必然性范畴———“命”。而作为“逍遥哲学”的开创者 ,庄子找到了三种超越生命困境、实现心灵自由的途径 :安命、齐物、体道  相似文献   

5.
在老庄美学的建构中有些学者把自然无为阐释为自由,这样老庄的思想也就是美学了。其实,在老庄尤其是庄子的时代,自由并不是一个比秩序更急切的问题。道先于一切,在这个既定场域很难说给自由留下了一席之地。从自由本身来看,自由表现为肯定性力量与否定性力量的一体二用;而自然无为是一种自然的本性存在,既不肯定什么也不否定什么,是让自由毁弃于自然。从人生自由来看,在人的自然维度,自然无为讲求顺任自然,却没有对自然的扬弃,只剩下一种回到自然本性的必然。在人的价值维度,自然无为是将个体断送于一种先验的既定意志的普遍性之中,取消个人价值。从审美的自由来看,它同人生自由一样需要有知识、道德与物质的支撑,并且情感表现出独立自足性,自然无为明显表现出对知、意、情的排斥与否定。逍遥是无为,而不是自由。  相似文献   

6.
以往论者大都没有注意庄子的理想人生境界有层次之分,只是笼统地将庄子人生思想标注上某某主义了事。通过考察,可以知道,庄子的人生理想包含三重境界:游于方外、游于有间、游于心或艺。这三重人生理想境界基本上与绝对自由、相对自由和精神自由相对应,都因为合乎无为的精神而臻于道的境地,也即通过无为而回归天人合一的和谐境界。  相似文献   

7.
自由是贯穿庄子哲学的一条主线,庄子对自由探讨的立足点是人生的种种困境,其哲学是一种人生哲学.庄子所处的社会现实决定了他所追求的自由的飘摇无根和不可能实现,最终只能归结为一种道德理想和精神境界,故庄子的自由是超越的.庄子认为,自由有有待自由和无待自由也即相对自由和绝对自由之分,他所追求的是后者.在人生困境及解决上庄子指出:(1)人的成心的存在造成了人与人、人与物的对立,这可由以"道"观物之法予以消除,其具体途径是"吾丧我"和"莫若以明";(2)命,气和与"道"为一是超越生死困境的三种途径,即把人的生死看作是命和时,把人的存在看成是气之聚散变化,最终通过与"道"为一超越生死;(3)人的绝对自由只能归于道德境界,唯有乘道德以浮游才能解决材和不材皆不可避祸的难题;(4)代表人类文明的智慧和仁义有种种弊端,不可能挽救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唯一出路在于回归自然.庄子在现实中保持了自己的自由人格.  相似文献   

8.
自由是贯穿庄子哲学的一条主线,庄子对自由探讨的立足点是人生的种种困境,其哲学是一种人生哲学.庄子所处的社会现实决定了他所追求的自由的飘摇无根和不可能实现,最终只能归结为一种道德理想和精神境界,故庄子的自由是超越的.庄子认为,自由有有待自由和无待自由也即相对自由和绝对自由之分,他所追求的是后者.在人生困境及解决上庄子指出:(1)人的成心的存在造成了人与人、人与物的对立,这可由以"道"观物之法予以消除,其具体途径是"吾丧我"和"莫若以明";(2)命,气和与"道"为一是超越生死困境的三种途径,即把人的生死看作是命和时,把人的存在看成是气之聚散变化,最终通过与"道"为一超越生死;(3)人的绝对自由只能归于道德境界,唯有乘道德以浮游才能解决材和不材皆不可避祸的难题;(4)代表人类文明的智慧和仁义有种种弊端,不可能挽救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唯一出路在于回归自然.庄子在现实中保持了自己的自由人格.  相似文献   

9.
庄子道与逍遥游审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道”是庄子人生哲学的核心,“逍遥游”是庄子人生理想的核心,两者贯穿以内篇为主的《庄子》全书。作为首篇的《逍遥游》先概括点明“逍遥游”的内涵(文章主旨)。《逍遥游》相当于《庄子》“导论”,它所阐述的思想四个方面(包括道)涵盖了庄子的主要思想。对“逍遥游”的追求缘于庄子对现实人生困境的深刻感悟以及感悟之后的无奈。对“逍遥游”的追求实际上是对“道”的认知,它包括探道、识道、知道三个环节。“逍遥游”是庄子心目中一种人道合一后实现了对人生各种困境的超越的忘情忘物忘我、无功无名无己、无待无累无患的绝对自由的精神状态。  相似文献   

10.
庄子美学是“逍遥游”的美学,以绝对自由为核心的“逍遥游”兼有人生、审美的双重意义,成为庄子人生哲学与美学的共同归宿点。在道家学派中,庄子比任何人都更集中、更突出地关注和思考了人生问题,并且把“道”和人生紧紧连在一起,把道的境界看做是人生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庄子美学是从心灵体验出发,追问永恒长存的生命意义,把个体有限的生命纳入到宇宙大生命之中,从而实现美的超越,从有限进入到无限,最终使人生永恒化、艺术化,使审美本体化、人生化。  相似文献   

11.
该文从对《老子》版本的辨析入手,认为“无为而无不为”是具有审美意义的人生境界而非单纯的功利思想。这个人生境界的审美性质就在于它超越了条件限制而符合人生最高理想的绝对自由,其审美特点就在于无目的的合乎审美目的。“无为而无不为”表面上看是一个逻辑悖论,但实质上却展示了人生境界经由修养途径达到审美境界的必由之路。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美学思想在庄子“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的人生境界中得到了发扬光大,对今天仍具有启迪和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12.
《庄子》一书是庄子思想的灵魂,严格意义上,它并不是一本美学论著,但是从字里行间无不体现出深刻的美学思想,庄子通过对个体生命体道之心的抒写,提出了修道的途径,这也就通向了审美。它要求审美主体的人于内要加强内心修养笃守虚静,于外要无为,遵循自然社会规律,超脱世俗功利,只有这样才能入道的自由境界,才能"逍遥"而"以游无穷",在审美世界里遨游。  相似文献   

13.
从庄子到庄子后学,有其逻辑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庄子的逍遥游思想是庄子人生哲学的主要特色。既无法解决社会与个人的矛盾对立,庄子只好安命顺世,无心无情,强调对外物的绝对不动心,以期在虚幻的尘世之外心灵与道冥合为一,逍遥而游;庄子后学继承发展了庄子的基本思想,无心己不是纯粹的不动心,意义转化为对某一现实目的的“用志”。庄子后学又通过圣人的善治有为,社会劳动群体在至德之世平等自由。从而超越了庄子反求个体生命在无何有之乡获得纯精神自由的逍遥游思想。  相似文献   

14.
庄子以自然为宗的思想是其哲学思想的核心,他提倡自然无为的处世哲学,“自然”在庄子的学说里具有丰富的哲学内涵与美学内涵,它既是庄子对精神自由的要求,也是对自然万物天性的认识,表现到艺术创作上就要求创作主体在创作过程中必须具备自由、空明的心境,创作出的作品要能表现自然万物的本原性生命,传达万物的纯然本性。庄子的这种自然主义艺术观主要体现在创作主体主观精神和作品的自然天性上。  相似文献   

15.
论庄子的"大美"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美”是由庄子最早提出的一个原创性美学范畴 ,它在道家美学思想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崇尚“大美”是庄子美学思想特征的突出表现 ,他的整个美学体系都贯穿着“大美”的思想。在庄子美学中 ,“大美”思想与其崇尚自然之道、推崇淡泊无为的人格精神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大美”的思想内涵包括澹然无极、寂漠无为的自然美品格 ,朴素、本真、天全的真美形态 ,浩瀚博大、雄浑磅礴的壮美境界。这种思想对于当代理想人格的建构和人生境界的提升 ,以及当代文艺学和美学的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庄子》与《老子》同是道家重要的文献,但《庄子》对《老子》既有继承也有发展。《庄子》的思想一言以蔽之,是追求生命自由的精神境界。其中,“道”是追求生命自由的最基本的范畴;“安命无为”是追求生命自由的理想手段;“逍遥而游”是追求生命自由的最高心灵境界;“万物齐一”是追求生命自由的必然世界观;“真人”是追求生命自由的终极目标。《庄子》追求生命自由精神境界的思维方式对于现代人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自然”是《庄子》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是《庄子》思想得以展开的基础。《庄子》中的“自然”主要与“天”、“道”、“无为”相联系,从这三个侧面去感知庄子对于“自然”的看法,便可大致窥得《庄子》自然观的全貌。即“自然”具有如“天”一般客观存在、如“道”一般不可言说、如“无为”一般不可强加人的主观意志等特征。而要达到这样的“自然”境界,则需要经历去除物欲、抛弃成见、物我相融,最后达成“顺物自然”,天人合一。  相似文献   

18.
庄子是先秦明确主张自由、强调个性解放的哲学家,具体来说他的自由观主要体现为下面三重境界:超越世俗利害而得自由,虚静以体道即遵照自然规律而得之自由,最后通达绝对精神之自由——"逍遥游",现从这三个方面作一梳理,以窥庄子自由观的内涵。  相似文献   

19.
老子认为得道即效法道的自然无为的属性.庄子对老子的拓展在于他提出了"逍遥游"境界论和"处中"之道.玄学家师法老庄.王弼的人生以老子的自然无为为标的.嵇康除仿效老子的"自然"外,还景慕庄子的玄远境界.阮籍服膺庄子的逍遥游,同时也勉力"处中".郭象修正了老子的自然无为观,同时也弥合了在庄子、阮籍那儿"逍遥"和"处中"的上下悬隔,他是即"处中"即"逍遥".  相似文献   

20.
技与道的关系是庄子哲学尤其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庄子的道既是本体论、认识论,又是方法论、实践论。庄子的认识论和实践论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庄子的技不同于以动力机械为特征的现代技术。而是更多地与艺相通,与个体心灵的创造性相关,能在超越层面上与道合一而游于自由之境。技低于道,但能载道,道又是技的出发点,亦是道的升华和飞跃,技与道是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的。通过出神入化、得心应手的技艺操作所达到的技道合一的境界实际上就是一种审美的自由境界.而美也因此成为实践活动的自由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