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主位(theme)不同于主语(subject)或是主题(topic),主位是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小句信息的起点,可以识别为小句第一个位置上的成分,主位标记不仅有"(?)",还有"(?)"和"零标记形式"。在陈述、疑问和祈使这三种不同语气下,探讨韩国语主位的标记性问题,可以发现,韩国语存在着复项主位,即语篇主住、人际主位和主题主位,而且三者可以同时共现。因此,可以说,韩国语有其特定的主位推进模式。  相似文献   

2.
主位—述位结构是组织语篇的重要语法手段,也是语篇分析的重要方面,主位推进模式是分析语篇衔接及组织的重要方法。本文试图以捷克语言学家丹尼斯(F Danes)提出的"主位推进模式"(thematicprogression)为理论基础,对英汉科技语篇进行实例分析,归纳出科技语体的主位推进模式及英汉科技语体主位推进模式的特点和异同。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种实质法律推理的方法 ,滑坡论在我国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本文参考国外理论研究成果 ,首先介绍了滑坡论的基本理论。然后阐述了滑坡论的逻辑性质 ,深入分析了影响其论证效力的诸多因素。在此基础上 ,分析指出由于判例 (案例 )在司法裁判中的作用、模糊法律概念的存在、法官的内心倾向及社会舆论的影响等 ,使得在法律领域 ,尤其是司法领域极易出现滑坡 ,应用滑坡论可以为法官拒绝作出某种判决提供充分有力的理由 ,促使法官认真严谨地制作判决书 ,防止今天所作的判决对今后产生不良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以韩礼德和哈桑的主位推进理论为指导,讨论在翻译实践中如何运用朱永生、严世清(2001)总结的四种基本的主位推进模式,通过在结构层次上对主位推进模式的保留与转换来达到功能意义上的对等。文章提出在翻译实践中,要使译文既忠实于原文,又能达到交流的目的,不仅需要根据主位推进模式有效地理解原文,更需要根据语义和语言习惯,相应地保留或转换主位推进模式。  相似文献   

5.
裁判方法是逻辑三段论法在司法领域的运用。由于制定法体系的封闭性,从一般到个别的演绎推理方法无法涵盖社会生活事实之全部。在司法实践中,疑难案件的审判实际沦为一种权威式审判。在构建疑难案件的裁判方法时,需要将单一的演绎模式转变为演绎、归纳、溯因、类比的综合模式,同时可以借助法律论证的方式,论证判决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6.
研究基于功能主义语言学家韩礼德(Ha LLday)的主位结构理论和黄国文的主位推进模式对学术论文英文摘要作出了定性和定量的研究,分析主位结构和主位推进模式在学术论文英文摘要语篇中的选择趋向,以此探究语类和语言在形成主位结构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主位推进模式在篇章的生产和理解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比较英汉科技语篇在主位推进模式上的共性与个性,探讨于建平提出的科技语篇中五种常见的主位推进模式在英汉科技翻译过程中的重构。  相似文献   

8.
说明判决理由不仅是判决书的核心和灵魂,也是判决结果正当化、司法合理化和法的妥当性的重要指标,是法官思维水平、专业知识、法律素养以及裁判水平的直接体现,要求法官的思维要符合证明逻辑规则,在判决时做到事实清楚,法律依据充分,是对自由裁量权的有效制约,可以防止法官个人的主观臆断,增加判决书的理性色彩,使判决书具有更高水平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说明判决理由关系到司法判决的正当性和法院的公信力,体现了应然性的价值取向,对于保障审判公开,对于司法审判进行监督、遏制司法腐败,对于沟通国家、社会与当事人的关系,说服当事人接受判决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司法实践中,判决的正当性来源于判决理由的正当性,判决理由的正当性则与法律推理密切相关。实践证明运用法律推理进行说理,将法官判决的整个过程充分呈现,可以获得判决理由的正当性证明。借助于法律推理方法实现判决理由的正当性证明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判决理由的正当性证明就是法律推理形式上与实质上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证明,是法律推理前提和结论形成过程的推导证明。通过法律推理对判决理由进行正当性证明,可以增强判决文书的说服力,有助于判决目的的最终实现。  相似文献   

10.
主位是语篇分析的重要概念,有单项主位、复项主位和句项主位3种类型。主位推进模式主要有效射型、延续型、集中型、交叉型。在议论文语篇中,人际主位运用较多,推进模式较为复杂。  相似文献   

11.
从方法论视角审视我国案例指导制度,其司法运行可以分为查找法律、查寻基点案例、判断同类案件、提炼指导要点和解决待决案件等5个环节,在司法适用过程中,归纳推理、类比推理和演绎推理共同保障指导性案例适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但是仍然不可避免在指导性案例形成过程中面临的解释法律和弥补法律漏洞方面的“合法性危机”,以及在指导性案例的效力、裁判规范的提取和同类案件判断等方面的困境。文章认为,应当全面提高指导性案例的整体质量、建立案例背离制度,并加大对司法人员的培训以完善和推动案例指导制度的运行。  相似文献   

12.
最优判决结果应为司法活动永恒的最高追求.从博弈论的视角解读,最优的司法判决结果应当是一个合法的、具有可接受性的而且实现了利益最大化的判决结果,亦即纳什均衡基础之上帕累托最优的实现.为达到这一目标,法官在视角选择时应站在"局内的局外人"的立场,而在实际操作时采取"无为的独裁者"的策略.通过这一问题的分析还表明,法律方法应具有可操作性,并且应将其作为法律方法研究进一步深入拓展的突破点与基本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13.
法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司法裁判的正义性。那么,司法裁判正义性的逻辑根据是什么?它既不是法官的可信赖性,也不是法律的权威性。形式正义的逻辑性和实质正义的可接受性有助于司法裁判的正义性,甚至是它的部分内容,但它们不是它的根据。从逻辑的视角来看,司法裁判正义性的根据在于裁判程序的正当性、法律推理的可废止性和法律论辩的超越主体性。  相似文献   

14.
论陪审团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体现司法民主化和审判公正的陪审制度普遍存在于当代世界各国的立法与司法中,根据其形式的不同,又可分为以英美法系国家为代表的陪审团制和以大陆法系国家为代表的参审制两种。通过对两大法系陪审制的利弊权衡,我国应废弃现有的人民陪审员制,在保留法官合议的基础上重构适合我国国情的陪审团制度。  相似文献   

15.
在司法政策引领下,民事司法能动性日益凸显。民事司法能动性是我国民事法官依法所享有的对个案进行合理解释、平衡、选择法律适用和填补法律缺漏的能力和权力。它既不同于公法中的法官自由裁量权,又与司法能动主义有着本质区别,并在主体、对象、方法、依据和目标具有显性特质。为确保民事司法能动性的规范、合理运作,应当从民事司法能动性的原则论、目标论、限度论、方法论和保障论着手,架构民事司法能动性的科学体系。  相似文献   

16.
司法独立形态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司法独立是法治社会的基本要求,是实现司法公正、走向社会正义的重要途径和保证。它与法律运行的特点、方式,以及法律规范调节社会关系所形成的结果有关。司法独立的实现,需要具备某些前提条件和必要的制度环境。司法独立作为一项法治原则,具有某种局限性。司法独立是引导和保障司法公正的途径和手段。实现司法独立是我国司法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但不是司法改革的全部内容。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的司法公开实践中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对司法公开裁量理论展开系统的研究。同行政裁量不同,司法公开裁量具有主体的特定性、监督的匮乏性、范围的法定性等特点,并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法律规范状况、法官职业素养和公民权利意识等因素的影响。在司法公开裁量中,法官既要注重程序上的良好公开,也要注重裁判中的释法说理工作。为了促进司法公开裁量权的良好行使,还应当从立法的统制、法院的自我规制和社会统制等方面建构合理的统制体系。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古代社会对疑案进行处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疑则从无、疑则从轻、疑则从议等法律原则,这些原则在相关的司法实践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从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的角度选择了相关案例进行了实证分析。相形之下,在我国现行法律中却存在着对疑案处理的法律原则规定的过于简单,司法实践中疑案最终导致错案等问题。完善疑案处理的法律原则以及相关配套法律规定成为减少错案之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9.
刑事申诉是刑事诉讼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程序,在当事人对生效裁判提出刑事申诉后,司法机关应当积极予以受理,但是我国现阶段对刑事申诉程序的重视还不够,刑事申诉案件提起主体混乱、刑事申诉案件管辖规定不明等。同时社会各主体的法律意识与法律信仰不够、司法不公开、舆论绑架司法、司法行政化色彩严重以及司法工作人员的释法析理能力不足等问题突出,极大降低了司法在社会中的公信力。因此,我国刑事申诉程序应当选择刑事申诉公开审查的模式,增强社会公众的法律信仰,保障司法公开与公正,正确引导媒体舆论,积极推进司法机关的去行政化,提升司法机关工作人员对裁判释法说理的能力,积极树立刑事申诉中的司法公信力。  相似文献   

20.
在法律方法演进的过程中,司法能动性的开启是中国法治发展的必然,并将逐步地成为法律方法的基础。司法能动性的特征与司法被动性的特征并存而且统一于整个民事诉讼过程,必将推动社会经济的变革和法律文明的进程。司法能动性之核心在于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而法官自由裁量权的制度安排往往通过证据制度来体现。最高人民法院《民事证据规定》从多角度肯定了法官在举证责任分配、证据的审查判断等方面的自由裁量权,彰显了司法的能动性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