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楚简<老子>丙本的"(金厂舌/月) "为"(钅舌)"之繁文,义为锋锐;"()"之本字为"袭",义为遮盖、掩藏."(钅舌)袭"犹言兵锐袭藏.<老子>以"兵者"为"不祥之器",即使"不得已而用之",也得要以"(钅舌)袭为上",也就是说要以掩藏兵锋为上,不能好胜,要尽量地、尽可能地将战争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2.
汉桓帝遣使至苦县祠老子一事考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这几乎是学术界众口一词的说法.现代学者中,只有马叙伦先生对今本<史记>中这段文字提出了质疑.马叙伦先生从<史记>体例、老姓来源以及汉唐史籍中关于老子籍贯的不同说法等方面考证,认为今本<史记@老子传>中"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不是司马迁原文,而是后人增改的.  相似文献   

3.
老子用"天道"推论"人道",用"自然"以推论"社会",提出了具有深远影响的"无为而治"思想,充分显示了老子对于治理天下所持的基本态度。老子的这一思想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通过文本细读法细致检视了老子关于权力"以知治国"(恃理性治国)偏好的论述,挖掘了老子"不以知治国"的主张,认为老子发现了掌权者有理性主义的天然偏好;在老子看来,对治道的任何一种表述都不可能是治道本身;政府的理性对它所治理的社会具有恒定的无知性;对已成大患的"问题"宜采取"顺势疗法",但最好是"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从一开始就给民间给个人以足够的自主空间.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的"以德治国"思想自今天看来最有价值的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强调执政者要有德,二是强调治国要以民为本。在此基础上对中国传统"以德治国"思想进行经济学分析,能有效地抑制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和降低经济活动中的交易费用,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  相似文献   

6.
老子关于"不争"的思想是他社会治理的根本原则。与不争相联系的是柔弱、锲而不舍、包容一切、不敢为天下先等精神。老子讲的"不争"并不是一种高明的争,他不是在提倡君王南面之术。老子说"不争",是指"不去占有",他说"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是指自己创造性的活动所产生的影响、作用和结果是无人可比的。老子试图以一种全新的视角给出一个从根本上解决人生和社会问题的答案。  相似文献   

7.
<老子>一书的性格,与老子史官的职业及其隐士的归宿有关."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应该成为<老子>解读的历史依据.老子以"道"为最高的存在,而"道"的原初意蕴,却与中国古代"天道"学说有着明显的渊承关系.因此,老子以"道"为宇宙的本体,也就是把时间形式作了本原化处理.本文从"道为时间"的考释入手,阐明老子之"德"为"变化的过程与显现",并进而论证老子"弱者道之用"所显示的隐士式人生规律.  相似文献   

8.
庄子在老子的基础上,对道家的社会统一思想有新的继承和发展,认为世界一统于"道",自然和人及社会"通而为一"、"一齐";人应该顺乎"自然",重建"天府",达到天秩、天均、天和.庄子强调的是反对重压,追求自由基础上的和谐统一,这便是<庄子>在社会统一和进步理念形成过程中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9.
在《道德经》中,"不争"共出现8次,与之涵义近似的还有"知足"、"知止"、"不敢为天下先"、"无为"等,它们亦频频出现于《道德经》中.老子所说的"不争",并没有反对斗争,特别是反对为了推进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而进行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思想斗争、社会政治斗争等的涵义;把老子的"不争"说成是反对斗争,特别是"站在没落奴隶主立场上",反对人民群众反抗压迫者和剥削者的斗争,是对老子思想的严重误解.  相似文献   

10.
因其他传世本<老子>17章和帛书<老子>相当于该章中的"焉"案"字,为王弼本<老子>18章所无,故二字究作何解,无所参验,也向无达诂.<郭店楚墓竹简*老子>中有关章节的"安"字,在证明帛书<老子>相关语句的正确和其他传世本相关句读有误的同时,更在道家的本质上凸显了简本<老子>所具有的定论意义.  相似文献   

11.
老子的"道",主要指形成世界的本原,决定万物的本体,宇宙运动变化的根本规律;而老子的"德",其广义是指万事万物合"道"而行的品性,其狭义则指人的合"道"而行的品性。"自然"是老子"道"与"德"的本质特征。"道"生万物,"德"养万物","道"体"德"用,二者辩证统一于万物之中。老子哲学的主要意蕴就是依"道"而立"德"、立"德"而明"道"。老子对"道"的预设与描述体现出老子哲学理论思维的形上视域,老子对"德"的揭示与规定标志着老子哲学实践关怀的形下向度。  相似文献   

12.
主要研究了陈云的税收思想。陈云主张要增产节约,税收的安排使用要分清主次,要从思想上、组织上和制度上加强税收职能,积极推进税收体制改革,要以民为本,服务民生,实事求是。  相似文献   

13.
"无为",在老子的哲学思想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老子提出了"柔弱不争,致虚守静,因循自然"的无为思想,强调要按照自然规律,按照人的本性去"为",让所治之人,所治之事都能根据自身的规律和条件自我内化,自我调整,这样才能达到统治的最和谐的状态。老子的无为思想,无论对于他所处的那个社会还是对我们当代而言,都有着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历代学人研究陶渊明者,多谓"桃花源"的模式仿自<老子>.倘若抓住桃花源的社会结构的关键--"家",进行深入的剖析与理解,不难发现,儒道有别,惟儒学才是桃花源构建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主要研究了陈云的税收思想。陈云主张要增产节约,税收的安排使用要分清主次,要从思想上、组织上和制度上加强税收职能,积极推进税收体制改革,要以民为本,服务民生,实事求是。  相似文献   

16.
《易经》、《老子》之"道"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易经》与《老子》之"道"及其"反"、"复",既有表面上的用词相同、相似之处,又有概念内涵上的相互关联之处,还有其所反映思想上的不同之处。《老子》之"道"为点、是生成的原因,《易经》之"道"为圆、是被生成的结果;《老子》之"道"为水,《易经》圆"道"上的《坎》、《坤》也象水;《易经》中"反"、"复"同义,《老子》中"反"、"复"之义相反。《老子》通过阐述"道"之"反"、"复",反映出与《易经》不同的思想。  相似文献   

17.
说"老子"     
老子既不以"老"为姓氏,又不以"老"为名字,但却以"老子"见称于后世,这是很值得研究的.在先秦文献中,老子本来称作"老聃"."老子"是战国中期黄老学派的发明,与诸子蜂起和稷下学宫"列大夫"的出现有密切关系."老子"的意思和"老师"有些相似.师中资格最老水平最高者为"老师",子中资格最老水平最高者为"老子".黄老学派借这个名字来推尊他们的学术先师,以便压倒其他诸子.从文献来看,"老子"这个名称的广泛流行,是从汉朝才开始的.至于<史记>中所载老子的籍贯和家世,则多有汉人虚构的成分.  相似文献   

18.
"中和"观念不只属于儒家。在老子和孔子的哲学及美学思想体系中,"中和"观念皆具有重要位置及丰富内涵。老子与孔子的"中和"观念是基于不同文化立场对周代社会、政治、文化所进行的总体评估和反思。在哲学本体论层面,老子的"中和"观倾向于自然生命本体,孔子的"中和"观侧重于社会伦理本体。针对春秋时期美善一体的礼乐文化,老子和孔子的"中和"观体现出不同的审美价值取向。由特定的审美价值取向所制约,老子和孔子以其各自不同的"中和"观为基础,形成了对中国美学发展影响至深的相关审美判断。老子的"中和"观推崇"道法自然"和"见素抱朴",孔子的"中和"观则激赏"绘事后素"和"尽善尽美"。  相似文献   

19.
"明"是老子道家的本有概念。明的静态层面的内容是认知因循自然后获得的恒久即"知常",是一种洞明的状态和境界;明的动态层面的规定是"见小",即以微小的样态加入万物的行列,与万物共存,这是远离纷争、危殆的有效武器。在具体的实践上,老子推重借助于"袭常"的因循方法而达到"不见而明"的效果,也是实现最大限度地获得的有效途径。21世纪的今天,化解地球村的危机,明正是人类最需要的智慧。  相似文献   

20.
"道"是老庄思想的核心范畴,究竟何为"道",古今有诸多观点。本文试图用"玉米"和"白菜"类比识别老庄之"道"。天道观中,老子侧重"道"为宇宙万物本源,庄子凸现"道"的世界万物整体;致知论中,老子视"道"为追思存在,庄子悟"道"为自由世界体验。天道观、致知论,老子强调"道"不同于物,俨如"玉米",留给大家美好的期望;而庄子强调"道"不与物二致,俨如"白菜",叶子与白菜同为一体,不舍不弃。"玉米"与"白菜"的区别可能就是老庄"道"之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