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杨经建 《学术界》2007,5(6):67-76
性爱作为一种基本的生命体验存在于人类的生命过程中.每当历史转型、秩序变更之际,性爱价值观的"革命"常常成为思想启蒙和文化变革的催化剂并被转述在文学创作中.中国文学史上性爱文学创作曾呈现出三次浪潮阶段明清之际;"五四"时期;20世纪90年代.本文对三次性爱文学浪潮的历史文化语境、性爱话语的生成机制、时代的道德价值理念以及性爱文学的艺术表现形态进行了审视和阐述,试图从文学史的意义层面发掘其具有价值建构性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性爱是人类基本的生命体验形式.性爱文明的缔建取决于一个成熟、健全的文化语境与发展机制.性爱意识的解放常常是思想文化嬗变的催化剂.20世纪初期和末期中国社会曾出现两次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变革,而由思想启蒙和文化变革引发的性爱价值观的"革命"又毫无例外地被转述到纵情"声色"的文学创作中.本文以"五四"时期和20世纪90年代的性爱文学为聚焦点,先对20世纪中国性爱文学的历史文化语境、性爱话语的生成机制、时代的道德价值理念以及整体创作概况进行历时性的审视,然后在共时态的层面或共通性平台上将20世纪中国性爱文学予以审美类型化的辨析,试图从艺术表现形态上发掘具有价值建构性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市民形象的塑造是都市文学现代性的一个重要表征,鸳鸯蝴蝶派和新感觉派因为其不同的性爱观念决定了他们小说中市民形象的面貌。性爱道德的游移性使鸳鸯蝴蝶派塑造了新旧交替的市民,而对现代都市性爱观念的肯定则使新感觉派笔下的市民在都市的商业规则中游刃有余。这也是他们在中国的现代性题域中不同选择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明清文学世家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真瑜 《中州学刊》2006,(1):218-223
文学世家是一种与文学流派不同的作家群体,其基本特征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在明清文坛上,文学世家成为一种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文学世家的形成有其多种原因,文化积累和文学传承是其形成的基本规律。文学世家在创作上会具有一些家族文化意味,其具体表现是在文学活动中的家族群体参与、家族意识及家学传承。与文学流派有很大不同的是,在文学世家中女性文学创作是一个重要存在,并成为文学世家的文学亮点之一。文学世家在明清文坛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主要表现为一个文学世家在理论或创作上某一方面的优势或特点,既是对文学发展的巨大贡献,也往往成为某种文学样式在一定时期内的代表。  相似文献   

5.
探讨中国新时期文学与基督教文化的关系是中国文学研究的一个维度。在这一维度中,新时期文学的基督教文化言说有其特定的发生背景,新时期文学中呈现出对基督教文化的独特言说方式,基督教文化精神可以为当代中国文学的价值建构提供一种有效的参照。基督教文化不仅是一种"罪感"文化,更是一种"爱感"文化,其"博爱"之情与"谦卑"之心有利于博爱现实主义的建设与发展;基督教文化是一种"普世"文化,有利于消解中西文化对峙,促进文化融合,构建世界文学;基督教文化亦非"审判"文化,而是"赦罪"文化,其"宽恕"、"宽容"精神有利于善意、平和文学批评原则的倡行,从而有利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多样化发展。  相似文献   

6.
《江西社会科学》2016,(8):98-102
文化的杂糅与共生是后殖民语境下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形式。文化的杂糅投射到文学上,则形塑出别具一格的文本特征与文学叙述风格。就马来西亚华人作家的华语文学创作而言,则体现出西方性、本土性和中国性的文化杂糅向度,呈现出多元文化文学叙事的美学图景。尤其是其原乡叙事,在文化杂糅的视域下,更方显它的绰约多姿以及隐藏于创作者背后的身份焦虑、文化认同、族裔离散等深层次的题旨内涵。  相似文献   

7.
发端于珠江三角洲的打工文学作为一种新的文学现象,在其产生与发展过程中,适逢国家文化事业体制改革,专业作家制逐渐解体.打工作家文化资本严重不足,打工文学创作呈现出自发、零散的状态.文章以此为背景,从文学社团、打工文学杂志、文学社区三个方面分析打工文学场域的形成,打工文学获取了与主流文学对话的资本,并呈现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中国80年代兴起的寻根文学热,是对世界性的回归原始思潮的呼应.与此同期或稍后,云南文坛也开始了自己的寻根文学创作,与全国或世界性寻根文学的普遍走势所不同的是,云南文学中的寻根主体大多为少数民族作家,他们所要寻找的是自己的民族文化之根,因而他们的寻根之旅是横跨在出行、回归模式上的,而且该模式的起点和终点都是原始的乡村社会,一种与城市社会相对立的社区形态.云南文学文本中何以产生如此独特的寻根文学特征呢?我们将从少数民族作家的人生经历、文化观念等角度切入,对寻根文本叙述模式作一探讨,以揭示其与全国乃至世界性寻根文学文本的相通与殊异之处.  相似文献   

9.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女性自身的欲望一直被压抑和遮蔽.直到新文化运时期,女性被禁锢的生命欲望才逐渐释放出来,女性才开始了性爱意识的现代觉醒.在冯沅君、石评梅、丁玲、张爱玲、苏青等为代表的现代女作家笔下,性爱观念从颂扬禁欲的纯洁爱情逐渐发展为追求灵肉的和谐一致.这一发展变化始终是站在人的立场上,基于人的道德和尊严,以性的觉醒来丰富和完善自我生命.  相似文献   

10.
朱万曙先生的《徽商与明清文学》是一部研究明清文学生态变化的力作,呈现出研究视界的聚焦性、立论基础的坚实性、研究向度的立体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1.
从管制发展史看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变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西方管制的实践和理论发展脉络为线索,通过分析近几百年来自然垄断产业管制改革的主要经验以及理论发展的历史逻辑,揭示政府管制和市场竞争关系的演变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为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崔瑞萍 《晋阳学刊》2011,(4):130-133
汉代碑铭文兴盛,是当时盛行的各文类中的显学,历来受到研究者的重视。但是,汉代碑铭序文中出现的大量变体、破体现象,却一直没有在文学研究中得到应有的关注。其主要表现是:碑诔文体功能的接近引发以诔文笔法作序;非事功化带来的志怪传奇体渗入;碑铭形制变化影响——碑传文私人化增强,叙述方式由单一描述加入对话;文人的逞才显能心理使赋体、诗歌体流入序文。  相似文献   

14.
期刊是靠特色存在的,拥有特色是期刊成熟的重要标志。期刊的特色意识在于锁定读者市场,体现自己的思想和价值导向,为读者提供独到内容的刊物和服务。  相似文献   

15.
要提高高校共外资料室书刊资料的利用率 ,需精选书刊资料 ,按国家标准分类、编目 ,并编制专题目录等 ,使其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一种物本主义形态的唯物论,还是一种超越物本主义形态、从实践理解世界的本质相关问题的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唯物论?这是一个我们必须搞清楚的有关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本质规定性和精神实质的重大问题。在考察物本主义的唯物论及其思维方式的局限性的基础上,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现代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并重点研讨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关于从实践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和自然世界的先在性的原理,以期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进一步阐明人类世界的实践性原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文体革命不仅直接导致了文体的生成 ,还间接影响着文体的形态甚至文体的价值。文体革命通常不是纯粹的文体内部的变革 ,总是与人和社会休戚相关。散文诗是诗与散文异质同构的新的抒情性文体。散文诗文体从无到有 ,从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过程和人类追求自由的发展进程大约同步 ,是人类社会和艺术世界自由发展的结果 ,具有独特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散文诗的出现和发展不仅与人追求自由的天性和社会追求自由的本性有关 ,还与艺术自身具有的革命潜能引发的文体革命相关。因此与诗 ,特别是与抒情诗相比 ,散文诗具有更自由的文体形态和更偏向于社会价值的文体特征。研究散文诗的文体起源与价值 ,有助于理解文体革命的真正原因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媒体担负着重要责任,媒体是公民认同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媒体及其工作者要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准确把握其丰富内涵和基本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贯穿到宣传报道之中,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马英华 《北方论丛》2003,4(1):24-26
对于国情的认识对党的方针政策的制定起着决定性作用。翻开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历史我们不难看到,正确认识国情是党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的根本保证,党史上的重大失误又都与对国情的错误认识有重要关系。总结这些历史经验,深刻理解我国现今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适时调整政策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执政组织文化是政党政治条件下执政党与国家机关以及社会组织互动关系中形成的一种体系文化.执政组织文化鲜明的政治性和使命性的文化特质,是构成执政组织文化价值的核心要素,而文化内涵是文化价值的重要变量,发展文化内涵,保持文化的先进性,是提升文化价值的关键.执政环境和执政使命变化后,需要进一步加强执政文化内涵建设,增加新的文化元素.当前中国共产党执政组织文化建设中,急需再造学习文化、发展创新文化、重塑服务文化,以进一步提升组织文化价值.增强组织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