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的政策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教育政策的视角来透视我国基础教育非均衡的现状,可以发现在形成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教育政策价值取向的“城市偏好”、教育资源配置政策、教育绩效评估政策和“重点学校”政策等多层面上的错位。当前对基础教育政策的调整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强化基础教育公平的价值理念,突显弱势补偿原则;实行教师交流制度,完善教育优质资源的共享机制;建立科学的督导评估体制;取消“重点学校”政策,推行学校标准化制度等。  相似文献   

2.
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教育的变革。新制定的教育政策的指导方针是把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为教育成就目标达成以及提高不同社会经济和文化状况下的学生学业成就的中心。高等院校中的教师教育机构应当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教师教育改革的重任。墨西哥国立师范大学必须在充分了解当前基础教育教师现状、本校教师教育优势和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内部改革,推动学术的发展,提供优质教育,引领墨西哥的教师教育改革。  相似文献   

3.
人机协同教育正在日益成为一种教育常态。人机协同赋能教育更公平、更高质发展的前提是教师人机协同行为符合伦理要求,对教师人机协同行为的伦理规范进行探究是现有人工智能对教育的伦理影响研究的具化。教师人机协同行为中存在着技术崇拜遮蔽教育本质、技用劣势导致信息代沟、人机共教引发数字鸿沟和隐私泄露侵犯学生权利等伦理问题。针对这些伦理问题,教师人机协同行为应追求“不伤害”“教育性”“公平性”和“效益性”四种价值旨趣。基于此,教师在人机协同过程中应遵循不伤害学生、教会学生自我保护且不伤害他人、避免教育误判、有利于全体学生可持续成长、实施弱势补偿、消除信息代沟和提高教育效能等基本伦理规范。如上价值旨趣与伦理规范构成了教师人机协同行为伦理框架。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内容,教师人机协同行为伦理素养需要从教育、技术和伦理三维度来修炼提升。  相似文献   

4.
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及扶持经济贫困群体是加快缩小教育差距的关键,主要措施在于合理分配教育资源,有目的、有规划地向农村偏远地区及民族地区倾斜。借助互联网将发达地区优质教育资源引入到西部地区乡村基础教育的课堂,实现由当地教师进行课堂组织和辅导工作的“双师课堂”有助于解决西部乡村基础教育师资数量不足、质量不优的问题,让西部乡村的孩子一样能够享受发达地区高质量的基础教育,实现中国基础教育公平和高质量的发展。本研究选取了2020年秋季学期参加Q公益组织小学英语“双师课堂”项目,以贵州、四川、新疆共计25所学校、46个班级,3511名学生为调查对象,对其英语学习数据进行调查分析。从中发现“双师课堂”在乡村小学开展的优势及不足,并针对现存问题,提出建议及改进对策。  相似文献   

5.
知识经济全球化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基础教育质量下降、政府重视基础教育改革以及欧盟教育政策等,已成为推动法国21世纪以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动力。21世纪以来法国基础教育课程:在课程理念上,坚持促进平等、面向全体学生;在课程目标上,注重能力培养、促进学生发展;在课程内容上,与时俱进,强调同世界接轨;在课程设置上,走向优化,逐步完善;在课程管理上,调整课时,继续下放权力;在课程评价上,调整评价对象重视形成性测验;在师资建设上,明确教师能力标准,完善教师培训。法国在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若干问题,表现为政治体制影响课程改革的连贯性、理想化的课程改革遭遇现实困境、大量移民涌入带来新的教育问题、学业失败尚未解决、教育公平依旧遥远。法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经验与教训启示我们要推动课程方案的民主化和法制化建设;灵活设置课程,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升教师素质,形成师资培训体系;多管齐下,落实基础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6.
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是国家教育信息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2013—2014年开展的“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中少数民族学生样本数据与之后近十年陆续完善的教育信息化战略部署的分析显示,教育信息化工作对少数民族儿童的学习能力具有提升作用,特别是对处于弱势地位的女童和贫困儿童的学习能力的提升作用更大。并且认知能力是上述作用得以发挥的重要机制。这表明教育信息化工作在开展之初便有效发挥了提升少数民族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作用。不过,现行的教育信息化实施方案较少根据学科特点对数字资源进行精准开发,教师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定位与功能较为模糊,对引发教育不平等的微观机制的重视程度有待加强。因此,决策部门应创新教育资源分配方式,加大对弱势学科和弱势儿童的资源投入力度,提升教育资源分配的精准性。同时,学校积极探索适应自身情况的政策执行模式,增强教师和学生利用数字教育资源的能力,提高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的边际效果。  相似文献   

7.
我国通过政策工具不断引导、规范和深化教师信息化能力建设,以此确保国家专项行动的长期有效性。本研究基于“教育政策解读的四重视角”分析我国1999年至2022年教师信息化能力建设政策,认为其在现象形态上反映了由“粗疏”到“细密”的政策制定思维,在本体形态上体现了对“公平发展”内涵的理解与时俱进,在发展过程中促进了多类型主体参与下教师信息化能力建设的跨周期“提质升级”,在特殊性质方面注重对人本价值的持续挖掘与深化利用。同时,相关政策在上述各维度还存在诸多问题:未能从元政策视角考虑教师能力起点及学习适应性差距,“弱势阶层教师”的能力发展权益缺乏多方位系统性保障,政策过程调整缺乏规范与高效修正机制,教师个体内在能动性发挥不足。现有政策的进一步完善应着眼于针对教师数字居民身份设立分层级、过渡性能力建设方案,针对“弱势阶层教师”展开能力提升专项建设,建立“数智”驱动的政策过程修正机制,通过能力建设文化培育调动教师的内在能动性。  相似文献   

8.
"男孩危机"作为一个新的教育现象引起广泛关注.而这一提法受到女性主义的普遍质疑,认为"男孩危机"是在"男性优越"的思维模式下提出的,缺乏对这一现象的全面考证.而女孩作为整体仍然处于结构性的弱势地位,在教育公平视野下,"关爱女孩"更显迫切.因此,面对"男孩危机"的争论,需要用一种超越性别对立的胸怀,站在社会发展和教育公平的视野下来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浅论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公平思想是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理论基石 ,教育公平是相对于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公平。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将有力地促进教育公平 ,提高教育效益 ,促使全面小康早日建成。  相似文献   

10.
推进城乡教育公平,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是国家发展基础教育的重要战略工程。针对城乡中小学校之间学生人数失衡,教师队伍素质、结构失衡,教育资源配置失衡,教育管理失衡等教育公平方面存在的问题,山西省太谷县采取了建立城乡学校联盟实施名校带动工程、改革教育管理办法推进区域教育公平的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形成了"团结协作、资源共享、合作共进"的均衡新格局,出现了城乡学校管理同探索、城乡教师同发展、城乡学生同进步、城乡教育质量同提高、城乡学校文化共繁荣的良好局面。  相似文献   

11.
"生活形式"与"生活世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形式”概念与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相比较 ,分析和评论这两位哲学家在这个问题上观点的异同 ,考察维特根斯坦对现象学的态度 ,以及他在何种意义上接受马赫和博尔茨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现代性与审美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概念本身是一个悖论式的概念,它包含了内在的张力和矛盾,它可简单地分为审美现代性和启蒙现代性。本文旨在对审美现代性进行粗略的概叙,以基督教时间历史观为基础,清点其在现代性结构中的作用及其可能带来的危险。  相似文献   

13.
德国或法国在某个历史时间段会更加现代一点,但从整体上讲,正是这种相互交替发展的进步才使得两国相互学习互补,使两国间没有一边倒的倾斜现象.这就形成了德法两国巨大优势和两国关系紧密的秘密所在.  相似文献   

14.
自宋代朱熹以来,许多人把"百夫之特"的"特"解释为"杰出的".本文从本诗、他诗和方言等三个方面提供证据,证明"特"应训为"匹",并分析错误训释的来源和流变.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海量”与“大量”这组同义词进行了考察,指出二者可以互相替换的情况,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是"与"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然语言表达"命题"或判断时,无论使用系词与否,无论使用何种起系词作用的句式,都摆脱不了先验的x=/()γ思维结构.无论在何种语言中,系词本身都没有独立的语义,只起连接主词和谓词的符号作用;而"在"或"存在"却具有独立的语义,甚至能单独构成句子的谓语.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即便在印欧语中,"是"与"在"在语义上也没有必然联系.希腊语ousia一词的语义与其说是从einai一词抽象得来的,毋宁说是借着einai从x=/()γ实验思维结构中抽象得来的.einai并没有为这种抽象提供确切的语义,而仅提供了一个方便的符号.人类语言发展趋势是清晰化和准确化,故而汉语不应像某些学者所主张的那样逆势而行,把"存在"、"在"和"有"等语义移植到一个本无这些词义的"是"字里.  相似文献   

17.
关于“存在”和“是”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西方哲学的核心范畴 being(希腊文 estin, to on),原来没有统一的译法,五十年代起形成一个统一的译词“存在”,近来有学者主张改译为“是”。这个西方的词原有“有”、“在”、“是”的在合一的意义,但在中文中,“存在”和“是”的意义是不同的。只有用“是”和“不是”构成的肯定和否定命题,可用以辨别“真”和“假”。巴门尼德正是由此提出认识的两条路线,亚里十多德由此制定逻辑学,牛一再分析“是”和“真”的关系。所以我们以为只有将它译为“是”,才可以正确理解西方哲学重视逻辑和科学的传统精神。  相似文献   

18.
19.
蒲松龄自称异史氏,是在著述目的、思想情感、艺术手法诸方面与《史记》高度认同的一个标识。《聊斋志异》对于《史记》从体裁、题材、创作思想、价值观、艺术观到表现手法甚至作品编排形式的追寻是全方位的,都是以社会教化为己任追求立一家之言,都为后世留下了一道多采的人物画廊,都在文章取材与体式上具有鲜明的独创性特点,都具有通过编排形式传达创作主旨的良苦用心。而最为本质的特征是都通过艺术形象表达了内心深广的忧愤。  相似文献   

20.
社会语言学将理想的语言模式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作为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本文以R.Brown和A.Gilman的著名理论为出发点,以话剧对白及调查问卷为依据,对现代汉语中第二人称单数的使用规律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