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到现场去”是监管层主动升级监管手段的重要实践。本文基于手工整理的IPO现场检查及首发申请企业相关数据,从多个维度检验了IPO现场检查与新股质量的关系。研究发现:(1)相较于未被IPO现场检查的公司,经历IPO现场检查后成功上市的公司,其上市前后的会计信息质量更高、上市后的财务业绩更好、各类违规行为更少;(2)经历IPO现场检查的公司,其信息不对称程度和股价崩盘风险更低;(3)进一步分析发现,IPO现场检查导致被抽查公司更可能撤回申请,同时也会导致其保荐机构更可能撤回保荐的其他项目,以及同行业其他公司更可能撤回申请;并且,被抽查公司在上市前面临发行审核委员会(或上市审核委员会)更严格的问询和审核;(4)异质性分析表明,IPO现场检查在非国有企业、法律环境较差的地区以及中介机构声誉较高的公司,更能发挥其提升新股质量的效果。论文分析和检验了“到现场去”这种监管手段升级对于提升新股质量的影响,对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后提高IPO市场监管水平和效率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
李晓溪  饶品贵  岳衡 《管理世界》2019,35(8):173-188
作为政府监管理念转变的重要举措,年报问询函制度的监管效果受到政策制定者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基于业绩预告这一重要的前瞻性信息研究年报问询函的经济后果,研究的主要发现是:相比未被问询公司,被问询公司收到年报问询函后业绩预告积极性提高,预测精确度增加,且预告文本信息质量改善;当问询函越为严重、回函越为详细时,上述效果越为明显。进一步,本文分析年报问询函的作用机制,发现当法律风险较高或外部监督较强时,年报问询函的作用更为明显。本文研究结论表明,为应对年报问询函的负面影响,公司会提高业绩预告质量,以扭转市场负面预期。本文不仅丰富了年报问询函经济后果相关研究、拓展了前瞻性信息文本分析的文献,也对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监管机制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3.
佟岩  李鑫 《管理世界》2024,(1):180-201
近年来,中国债券市场发展迅速,为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和国家重点项目建设提供了坚实保障。然而,随着“刚性兑付”被打破,债券市场违约率不断攀升。在此背景下,完善发行人信息披露、创新监管模式、防范化解债券信用风险成为必然要求。本文基于证券交易所对公司债券发行上市审核过程中形成的反馈意见函,以2015年5月~2022年10月期间的公司债券发行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交易所审核问询会显著增加债券发行价差,而发行人高质量的回函可以有效缓解这一影响。机制检验发现,交易所审核问询通过释放发行人信息披露质量较差、违约预期较高的信号,提高了债券发行价差。基于审核反馈意见函细分特征,本文发现当交易所要求发行人补充重大事项提示、要求中介机构发表专业核查意见,以及对现金流、偿债能力、应收账款、风险信息、客户与供应商和行业竞争主题的关注程度越高时,债券发行价差上升程度越大。此外,交易所审核问询还会增加债券发行失败的概率,也降低了债券超额募集现象发生的可能性。本文从交易所反馈意见函文本信息的视角,拓展了债券发行定价影响因素的研究,对推动债券市场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文章考虑我国注册制新股发行定价改革构建实物期权模型,得到“窗口指导期”和注册制市场化定价两种情形下创新型企业的最优上市时机和企业价值,探究新股发行定价改革对IPO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注册制新股发行定价改革提高优质创新企业IPO估值,提升优质创新企业的上市积极性,并通过降低优质创新企业等待上市期权成本和上市阈值,激励其较早上市。本文的结论为我国全面推进注册制,提高上市企业质量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陈运森  邓祎璐  李哲 《管理世界》2019,35(3):169-185
与以往研究主要集中于证监会监管不同,本文主要关注证券交易所一线监管的有效性。以上交所和深交所信息披露直通车改革的推行为契机,以上市公司收到交易所财务报告问询函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公司收到问询函监管后盈余管理行为得到抑制,且针对前一年年报或当年季报/半年报的收函总数越多或同一财务报告被问询次数越多,则当年的盈余管理降低幅度越大,同时问询函细分特征及问题分类也会显著影响盈余管理程度的降低;进一步地,问询函的监管作用依赖于产权性质和信息环境,对于国有企业和信息环境较差的企业监管效果欠佳。结论表明,交易所通过问询函监管促进了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监管机构应加强以问询函为代表的一线监管,突出交易所作为一线监管的主体,从而实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创新监管方式"和"防范重大风险"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运用CiteSpace分析软件,选取2017—2022年有关我国证券交易所问询函监管效应领域的研究文献,从发文量、研究单位与作者、共被引关系、研究热点与方向等方面进行可视化知识图谱分析。总结归纳我国交易所问询函监管效应研究领域的现状及前沿的变化,通过梳理发现,目前相关研究在年报问询函、信息披露、市场反应、盈余管理、审计、公司治理、资产重组等方面有比较清晰的研究方向与热点,而问询函与资本市场其它监管机制和相互关系、协调配合,以及共同监管治理效果研究尚属空白。  相似文献   

7.
股票发行注册制后,投资者要根据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自行判断公司的投资价值。这将加速市场结构性分化,对原本通过审核制度上市的创业板存量公司造成冲击,其投资者关系管理也面临着新的要求和挑战。  相似文献   

8.
注册制下,信息披露是IPO的核心。本文构建以发行人、保荐人和监管者为主体的三方演化博弈模型,研究IPO信息披露过程中参与人的策略选择及其博弈均衡。结果表明:监管者强力监管所获得的激励、保荐人敷衍塞责所受到的惩罚和发行人虚假披露所受到的损失显著地影响博弈均衡;如果监管者强力监管所获得的激励足够充分,或者发行人虚假披露与保荐人失责所受到的惩罚足够严厉,那么发行人将会选择真实披露信息;此外,媒体曝光概率也显著地影响博弈均衡。因此,要提高IPO信息披露质量,就必须设计充分而有效的激励与惩罚机制。  相似文献   

9.
考虑IPO股票长期持有收益对投资者决策的影响,将单期决策的效用函数拓展为多期决策的效用函数,在理性预期模型框架下,以我国新股发行市场微观结构为背景建立理论模型,对信息披露影响IPO首日回报率的微观作用机制提供了一种理论解释。模型表明:信息披露与IPO首日回报率负相关,披露的信息即公共信息降低了二级市场定价对一级市场定价的偏离程度,从而对IPO首日回报率产生负向影响。以2009年6月至2016年11月在深圳主板上市交易的593家IPO公司为样本对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结论支持理论模型结论。本文的研究不仅在研究视角、方法上丰富了IPO首日回报率的研究文献,而且可以为监管者提供相关的决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我国风险投资机构在企业IPO过程中的择时行为及其影响机理.研究发现,虽然风险投资机构整体上并未帮助提高企业通过发行审核和选择市场较好的时期进行IPO的概率,但是经验丰富以及外资背景的风险投资机构具备这样的择时能力.进一步的研究发现,风险投资及其特征并不影响样本企业在短期内的择时行为,这表明IPO择时更有可能是一个基于中长期预测的规划过程.综合本文研究结果,我们认为企业应该尽量选择经验丰富、外资背景的风险投资机构,从而有助于提高企业IPO成功率,并且在市场行情相对较好的时期上市.  相似文献   

11.
张俊生  汤晓建  李广众 《管理科学》2018,21(10):112-126
中国共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健全金融监管体系。现有关于金融市场监管的实证研究几乎都关注于事发后的处罚。然而,从防范风险的视角来看,预防性监管应扮演重要角色。近年来,沪深交易所针对上市企业年报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苗头,向上市公司及时发送问询函,这是预防性监管的体现。为此,以交易所年报问询函作为实验环境,分析预防性监管是否能有效降低金融市场风险。研究发现,交易所年报问询函的确能够降低公司股价崩盘风险,而且,这种影响在信息透明度较低公司中更为明显。研究为完善投资者利益保护机制、维护金融市场稳定提供了新的监管思路。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深交所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为样本,以主板上市公司为对比样本,考察了两类公司在信息披露方面的差异,研究了外部监管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外部监管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成显著正相关关系。此外,财务杠杆、独立董事比例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负相关并通过显著性检验。  相似文献   

13.
针对影响IPO首日回报率的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因素,本文将机构投资者的私人信息和散户投资者的情绪结合起来,以我国新股发行市场为背景建立模型,对IPO破发或抑价产生的微观机制给出一种理论上的解释。模型结论表明:IPO是否破发主要取决于散户投资者的情绪,而不是机构投资者的私人信息,并且散户投资者情绪越乐观,IPO破发的可能性就越小;同时发现IPO首日回报率与散户投资者情绪正相关,与机构投资者的私人信息负相关。以2010年11月至2013年12月在沪深交易所上市且披露网下具体报价情况的477家IPO公司为样本对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实证结果支持了模型结论。研究结果对于如何提高IPO发行效率提供了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4.
周铭山  鲁惠中 《管理科学》2021,24(11):78-97
基于A股上市公司披露的创新活动相关文本信息,研究了风险投资机构的参与如何影响公司创新信息披露语调的积极程度.研究发现:有风险投资背景的公司年报中关于创新信息披露语调的积极程度高于没有风险投资背景的公司,并且该种积极程度与研发投入呈显著负相关,说得好的公司做得并不好;在信息披露透明度低的公司中这种不一致表现更为显著;国有股权可以约束风险投资机构影响创新信息披露语调积极程度的行为,有助于督促公司“言行一致”;从公司治理角度而言,有效发挥董事会机制,扩大规模,提高独立性,同样可以约束风险投资机构影响创新信息披露语调积极程度的行为,避免存在“口是心非”的嫌疑.  相似文献   

15.
本文针对近年来国内IPO公司信息披露质量不尽人意的现状,综合考虑拟上市公司、保荐人和监管部门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采用信息不对称问题的研究框架比较了有无保荐制的发行制度下的社会效益最优模型。理论上,通过求解各模型的均衡解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发现,在适宜的监管函数下保荐制能够一定程度上提高拟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然而通过实证分析发现,目前国内IPO保荐制在提高信息披露质量方面表现堪忧,主要原因在于监管行为的力度不足以对各方参与人形成有效制约。  相似文献   

16.
相较于上市企业,新三板企业财务信息披露周期长,市场交易信息连续性差,使其财务困境预测面临严峻挑战。为有效缓解新三板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本文提出一种融合临时报告软信息的财务困境预测方法。该方法采用主题模型抽取和量化临时报告文本软信息中的有效特征,并结合财务硬信息对新三板企业财务困境进行预测;同时,还比较了临时报告软信息与定期报告软信息的预测性能。结果表明,新三板企业临时报告软信息能显著提升财务信息的预测效果,而定期报告软信息对财务信息的补充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赵墨非  徐翔  李涛 《管理科学》2022,25(10):57-75
高效率、高质量的股票首次公开发行(IPO)是一国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世界范围内,IPO主要采取询价制和拍卖制两种形式.已有研究认为,拍卖制在价格发现上更为有效.然而在现实中,询价制却被绝大多数资本市场采用.本文构建了一个含全局信号的信号博弈模型,用于模拟IPO发售期间投资银行和投资者的价格发现和信息传递过程,分析投资银行的发售机制选择如何影响信息传递,进而影响投资者的预期、出价以及IPO的最终收益.模型结果显示,该博弈模型唯一可通过D1标准筛选的均衡是投资银行始终采取询价制进行IPO的混同均衡.本文还发现,投资银行在路演过程中提供的信息越准确,路演覆盖的投资者范围越广,IPO的定价越有效,抑价率越低.基于模型结果本文建议,应结合询价制的路演模式与拍卖制的最终认购方式,以同时发挥询价制的信息沟通优势和拍卖制的低抑价率,实现资本市场体制增效,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  相似文献   

18.
本文运用文本挖掘技术,对2008-2018年1297家上市公司年报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MD&A)进行文本分析。从文本质量特征、文本词汇特征和文本语调特征等角度量化计算文本相似度、文本情感值、文本可读性三个维度文本披露指标,采用Logistic模型、决策树模型、支持向量机和神经网络模型四种方法构建上市公司信用风险预警模型,实证检验加入MD&A文本信息披露指标后信用风险预警模型的预测能力。实证结果表明:(1)在加入文本信息披露指标后,信用风险预警模型的预测准确度得到显著提升,多维度文本信息披露指标比单维度文本信息披露指标对信用风险预警模型预测准确度提升效果更优;(2)Logistic回归模型的预测准确度在样本数量较低时要优于决策树、支持向量机与神经网络,随着样本数量的增加,支持向量机和神经网络的预测准确度会明显提升;(3)不同特征的文本信息内容与企业是否发生信用风险均显著相关。本文的研究结论为提高信用风险预警的预测准确性提供了方法和经验证据,对于投资者与相关学者研究市场有效性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9.
马鹏飞  隋聪 《管理科学》2023,(2):116-132
分红权作为投资者的基本权利,对投资者尤为重要,但一些上市公司的非理性分红行为对投资者的利益造成侵害。为此,证监会于2011年提出IPO股利承诺制度,要求首次公开发行上市的公司在招股说明书中对上市后3年的股利分配做出自愿性承诺。同时,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规定,控股股东在上市前取得的股份在上市后3年内不能自由流通。基于这样的制度背景,以IPO股利承诺制度的推出作为准自然实验,研究IPO股利承诺制度的投资者保护效应及其作用机制,并检验政策的传导路径。选取2006年至2018年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结合IPO股利承诺制度要求披露的、控股股份无法公开流通的两个“3年”特征,将上市不足3年的公司作为实验组,建立双重差分模型展开分析。研究结果表明,IPO股利承诺制度存在两种保护投资者利益的方式,可归纳为增加收益和抑制掏空;该制度显著降低了实验组公司的现金股利水平,是因抑制掏空效应较强所导致的,不代表制度失效;政策效应在国有公司中表现为增加收益,在非国有公司中表现为抑制掏空。进一步检验发现,随着公司上市年龄的增加,政策效应出现衰减,在上市满3年后彻底消失。并且,股利承诺力度与上市后的股利...  相似文献   

20.
本文假设行业在繁荣和萧条两个状态之间转变,进而影响企业的现金流,将企业的IPO决策看作一个美式期权的执行,采用未定权益分析方法,研究了行业景气循环对IPO时机的影响,并对描述企业IPO时机的临界条件进行了比较静态分析。结论表明:不考虑企业投资对融资的需求,行业繁荣时IPO的临界条件较小,对IPO具有推动作用,而行业萧条具有抑制作用;繁荣的持续期越长,IPO临界条件越大,因而抑制了企业上市,萧条的持续期越长,则IPO的临界条件反而越小,对IPO起到推动作用;繁荣程度越大,企业IPO的门槛越低,上市的可能性就越大,萧条程度越大,则IPO门槛越高,上市的可能性也越小。本文的研究有助于理解行业景气循环对企业最优IPO时机影响的微观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