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审视后现代理论景观的多棱镜─—评王岳川、尚水编《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张辉王岳川、尚水主编的《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1993年重印;属北大“文艺美学丛书”),为我们提供了一面审视后现代社会特别是后现代主义理论景观的多棱...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位从事西方当代文论和中西文艺美学研究的著名学者,北京大学王岳川教授始终坚持人文学者的学术使命感和思想前沿性。他的许多研究中西文化的学术著作在国内学界都具有开风气之先的作用。尤其是近十年来,他致力于全球化语境中本土思想价值的重建,第一个提出"发现东方和中国文化输出"的理论,不仅具有推进新世纪中国学术世界性的重要意义,同时也是中国人文学者参与未来人类建设的深邃思考。  相似文献   

3.
"中"是中国哲学的一个核心概念和重要范畴。"中和"、"中庸"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它们不仅是儒家所倡导的一种宇宙观、方法论和道德境界,也是儒家伦理和审美思想的集中体现,同时也代表了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形成中国人普遍的思维和审美方式的思想根源之一,并对后世的文艺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书法从笔法到结体,从形式到风格,从技法到精神各个方面都受到"中庸"、"中和"思想的渗透。文章从书法的中锋用笔方式,书法结体的审美规律,书法各形式要素的对立统一以及书法风格的"刚柔相济"几方面考察"中庸"、"中和"思想对书法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中和"是林峰在长期的书法实践中寻获的美学理念。"中和"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核心,自魏晋以来成为中国古典书法美学形成的基础。同时,我们也从当代浙南书风中看到了"中和",从永嘉学派中领悟到了"中和"的思想真谛,也从林峰生于斯、长于斯的瑞安文脉中感受到了"中和"地域内涵。一、地域与环境:林峰书法的风格基因从书法地理...  相似文献   

5.
虽然陈寅恪本人无意建构其文艺美学观,但他长期研究的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是文学、历史、哲学等现代学科的混合形态,在其为数众多的学术研究成果中时有对中国文学与艺术的深刻领悟和独到见解。他的文艺美学思想在整体上有这几个主要方面:内涵丰富的"自由之思想"说与创作的"天才"论构成了其文学创作的审美特性;"真性情"与"意境"论是对文艺文本审美特性的把握;而"了解之同情"更是其文艺美学之接受主体最应该关注的特点。陈寅恪的文艺美学思想的若干观点既有对传统文艺美学的借鉴又浸透着其浓厚的历史底蕴。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儒道"互补.儒家推崇"中和"之美,道家向往"自然"之趣.王羲之的书法美学思想是儒道并蓄,因而使他的书法艺术兼具中和、自然之美.  相似文献   

7.
文艺美学相比于文化研究,能够更充分地发挥美学的现代性特征,也能够更加客观理性地回答当下文学艺术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对艺术创造的品位提升和视觉文化的良性发展都大有裨益。对当代传媒艺术的审美特征及艺术规律、艺术价值的研究正是文艺美学的重要课题,因此也是传统美学的当代延展。当代文艺美学应不止于对当代文化现象做出深刻揭示与全面阐释,而应更加致力于对文学与艺术内在审美经验上的共通性做出理性分析和深度建构,从而适应并引导当代审美文化。文艺美学对文学艺术之共同审美特性的关注,将使相对于传统艺术的传媒艺术向更加积极的方面发展。随着文艺美学建构工作的深度发展,当代美学的思维向度和理论资源必须也随之加以调整。中国古代文艺理论有着丰富的文学艺术一体化的思想,并且在思维方式上是一种有别于形式逻辑抽象性的审美抽象;同时在体系形态上,中国古代文艺理论是一种以范畴为核心的超越个人形式的流动形态,这些都是我们建构当代文艺美学的重要资源。但同时我们也必须对西方现代美学加以借鉴,对当代审美现实加以关注,以寻求更加具有现实意义和学理意义的中国美学新形态。  相似文献   

8.
文艺美学作为中国独特的美学学科,近年引起了学术界特别的关注。根据赛义德关于西方现代性理论引入东方国家时的"理论旅行"的四个步骤理论,自王国维从日文转移aesthetica为"美学"开始的百年来中国现代美学的发展,文艺美学在中国的出现,有文化传统和文化接受的必然原因。  相似文献   

9.
易为中华古代文化之滥觞,文艺美学之母体,人文智慧之渊薮。和谐美是《周易》美学思想的核心,也是文艺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它表现为阳刚与阴柔的对立统一,具象与抽象的对立统一.感性与理性的对立统一。产生和谐的根本原因在于交易性、流动性、辩证性。由交易为动力,经历辩证的途径,所揭示的生命美,乃是《周易》和谐论的精髓。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文艺本质论、创作论、鉴赏论三个方面,对刘熙载的文艺美学思想进行了较为深入、系统的研究。本文认为刘熙载的文艺美学思想中有着深厚的儒家文化积淀,又充满着艺术辩证思想。不论谈诗、词、文、赋,还是书法,都体现了遵循艺术规律,坚持创造精神的美学原则,见解是公允而独到的。刘熙载的文艺研究继承了我国古代一以贯之的点石成金、随机生发的特性,又以博大的内在体系,显示了他的理论自觉。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文化历史长河中,气是哲学的,气是文学的,气是美学的,气更是文化的.今试从气概念的涵义、气的美学意义、气文化的审美精神等方面在文化和文艺美学层面上对"气"的有关问题进行观照与探析.  相似文献   

12.
如何超越"二元对立"是中国当代美学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20世纪初,王国维在其境界说中会通中西相关思想,从"超二元对立"的角度对中国传统文艺美学的基本问题进行现代转换尝试,其中提出的中国文艺美学超越"善、恶"经验二元、超越"超验与经验"二元和超越"主、客"二元的基本任务以及从超越"超验与经验"二元对立层面解决超越"主、客"对立问题的探索思路,对于中国传统文艺美学的现代转换及其当代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以往研究者惯于从浪漫主义的美学观去定位郭沫若的文艺美学思想 ,本文认为 :事实上 ,郭沫若的文艺美学思想中杂揉进了诸多复杂的成分 ,表现主义极大地影响了他的美学观 ,但这种影响并未能使表现主义以一种完整独立的形态进入郭沫若的美学世界 ,而是以与浪漫主义联姻而实现的 ,浪漫主义和表现主义以“表现”为核心互相交叉渗透并融合 ,形成一种泛表现主义的文艺美学观。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美学热"绝非仅仅是文学和美学层面的话题,其生成机制、话语内涵和思想脉络,都与中国现代社会的政治思想文化变革密切相关。在"手稿热"、"译介热"、实践美学与文艺美学的表征呈现中,凸显的是从美学自律到社会启蒙、从知识场域伦理和政治意识形态之间的拮抗关系。"美学热"的理论谱系也并非仅仅指向学科自身,而是指向新时期的知识生产机制和知识分子的公共话语权。知识"大生产"与"有限生产"双方此消彼长、人学取向的西学资源与马克思主义框架体系相互规约,共同促进了知识的现代化转型。此种理论探索并没有伴随20世纪90年代的知识分化与美学边缘化而停止,相反,它所确立的场域伦理、现代视野和人学启蒙思路将继续长久而深刻地影响历史,以文化研究的视角重新以"共通感"的形式渗透进中国现代转型的公共性批判与建设之中,为主体的自由和解放而不断努力。  相似文献   

15.
"重读经典",是当代文艺美学思想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转向,李衍柱的《西方美学经典文本导读》以其新的思路与方法,显示了这一转向的重要意义.在如何选择经典与如何解释经典上,李衍柱提供了丰富的思想经验.无疑,他的思考,不仅有助于重新理解经典的伟大思想,而且,有助于克服文艺美学研究中的幼稚病.  相似文献   

16.
什克洛夫斯基和奥尔特加分别提出"陌生化"和"非人化"概念,他们都试图跳出传统文艺观的束缚,实现对传统文艺观的革命与反叛。这恰恰体现了二十世纪文艺美学的两种转向:语言学的转向和批判理论的转向。"陌生化"与"非人化"表征了二十世纪以来西方文艺美学发展的两个主要方向:一个立足于从纯美学或纯艺术的角度来考察美学或艺术,另一个则立足于从文化社会学的角度来考察分析问题。  相似文献   

17.
禅宗,中国佛教六大宗派之一,中唐以后逐渐超越其它宗派,成为佛教主流。通过与中国本土儒、道两家的不断融合逐渐渗入文化、艺术体系之中,影响着中国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知识分子阶层的精神支柱之一。禅宗所体现出的美学思想是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就禅宗美学思想的性质,通过对文人书法形式、风格的梳理,可以理出禅宗与书法本质上的深层次联系以及艺术作品中所反映的禅宗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8.
无论从文艺美学的现代发生还是从文艺美学的存在来看,都可以将文艺美学看成是中国美学的现代性事件。一方面,伴随着现代性遭遇中国,文艺美学由潜学科转变为显学科;另一方面,文艺美学的存在也是一现代性语境中的文化事件。认识并回答文艺美学的现代性问题是关乎文艺美学存在与发展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一、"文艺美学"是一门什么性质的学科?文艺美学,简言之,就是对文学艺术的美学阐释.它从美学角度研究文学艺术,深入到文学艺术的审美方面,揭示文学艺术作为一种审美活动的特殊性质和特殊规律.文艺美学研究的对象是文学艺术,使用的方法是美学方法.这就决定了它既是文艺学的一个部门,又是美学的一个部门.  相似文献   

20.
胡经之先生受前辈学者的影响,走上了研究文艺美学的道路,主要是为解决文学艺术的美学问题。胡经之先生提出,大众文学兴起后,只研究文艺是不行的,需要扩展文艺美学,重视文化美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