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关联理论从认知的角度解释交际的性质,指出交际是明示-推理行为.认知语境为语用推理提供了一种手段,而推理是以关联原则和最佳关联假设为基础.顺应理论认为语言使用的过程就是语言选择的过程,是各种关系相互顺应的过程.关联-顺应模式的理论框架,应以关联原则和最佳关联假设为基础,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相互顺应,使关联理论解释的充分性和顺应理论描述的充分性得到统一.  相似文献   

2.
Verschueren(1999)提出的顺应理论从认知、社会和文化的角度对语言使用规律进行跨学科研究,在言语交际过程中,话语的产生是一个对认知、社会和文化语境进行顺应的过程.Sperber和Wilson(1986/1995)创建的关联理论从认知的角度提出话语的产生是一个明示的过程.说话人的关联假设决定话语方式的选择.在吸取上述两理论各自优点的基础上,提出顺应一关联交际模式.此模式在强调语言认知关联功能的同时,使认知、社会和文化语境具体化,统一了顺应理论对话语描述性充分性和关联理论对话语解释充分性,动态解读了交际中产生的歧义现象.  相似文献   

3.
词汇语用充实一直是词汇语用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词汇语用充实是字面词义在实际使用中的变化,包括收缩和扩充。许多理论对进行过研究,其中顺应理论认为言语交际是一个不断进行语言选择和动态语境顺应的过程。关联理论从认知的角度提出话语的产生是一个明示的过程,说话人的关联假设决定话语方式的选择。本文运用顺应-关联模式对词汇语用充实作尝试性的研究以期为词汇语用学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语境顺应是交往主体双方选择并运用语言的一个动态过程,其应用领域主要为语用语境和交际语境.大学英语教学应基于对语境顺应的综观理解,遵循语境顺应的实践性导向原则,努力创设优质的语言认知语境,强化主体对非认知语境的体验,重视对源语言国文化及社会习俗的了解,建构和谐自然的教学主体交际语境,实现人才的高效培养.  相似文献   

5.
话语理解是在语境的基础之上展开的。语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本文比较了 Sperber &Wilson的关联理论中的认知语境和Verschueren的语境关系顺应的观点 ,以此来考察语境动态生成的原理。  相似文献   

6.
在Verschueren的顺应论框架下对综合英语课堂教师反馈用语进行了语境顺应性的分析,指出教师反馈用语作为一种语用策略,必须顺应说话人(教师)和听话人(学生)双方的物理语境、社交语境和心理认知语境.  相似文献   

7.
verschueren的语用顺应论涉及认知过程的表述较为模糊,其所谓的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不是动态顺应的直接对象。认知观照下语境关系顺应研究表明,在交际活动中,人的感觉和知觉激活一定的理想化认知模型以及相应的知识,经过心智的推理和判断形成语境假设,即认知语境,从而构成动态顺应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委婉语是一种较为普遍的语言现象.相关论文多以文化现象对比、语用策略研究为主,鲜有从语用运作角度对委婉语进行探讨.本文讨论委婉语运作的基础以及其顺应语境的语用模式,认为委婉语的目的是通融,其本质是为达到通融目的而进行的语境顺应.  相似文献   

9.
简要介绍关联顺应模式以及跨文化交际语境后,结合实例从语境的功能出发探讨了跨文化交际语境下三个要素—语言语境、交际语境、文化语境的动态建构:指出跨文化交际语境的动态建构是相关参项语境要素在关联顺应这一契合点上的动态整合.  相似文献   

10.
词汇语用充实是字面词义在实际使用中的变化,包括收缩和扩充。顺应理论将言语交际视为一个进行语言选择和动态语境顺应的过程。因此词汇语用充实是发生在词汇层面上的语言顺应的结果,交际者需对交际语境中的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进行顺应,动态地考虑顺应对象和顺应功能以生成话语意义,并且在顺应过程中存在着高低不同的意识突显程度。  相似文献   

11.
试论英语电影片名翻译中的顺应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电影片名是一种特殊的文体语言,在语言功能方面有其特殊性。顺应理论为著作名的翻译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相似文献   

12.
从顺应论看英文广告语的汉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顺应论为理论框架,指出广告语的翻译是对交际语境的顺应,即顺应目的语受众的情感和信念等心理世界因素,社会环境和文化等社交世界因素,以及时空等物理世界因素,使得译入广告语在他国市场产生其预期的广告效果。  相似文献   

13.
认知语言学家在整合Sperber&Wilson的关联理论和Verschuren的顺应理论优点的基础上,提出了顺应-关联理论。本文尝试性地运用该理论探讨言语交际中的反语现象,旨在更深入地探索反语生成和理解的本质过程,为反语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和借鉴作用。本文结合该理论对大量的反语实例进行定量分析,充分地向人们展示了反语的使用过程是一个顺应语境因素为实现最佳关联而不断做出语言选择的动态过程。另外,本部分结合实例阐释了反语的使用过程也是策略选择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探求关联-顺应理论指导下的模糊语言的翻译应是一个以关联和顺应为手段,以最佳语境效果为目的,在明示推理中寻找最佳关联和在语境顺应中寻找最佳译文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15.
反语的语境顺应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反语具有很强的认知性 ,是人类反向思维的语言表现形式。本文从语言使用顺应论的角度出发 ,从反语生成过程中对语境关系的顺应 ,顺应的动态性 ,顺应的意识程度三方面探讨反语的生成动机、触发机制及语境限制  相似文献   

16.
语言的使用是一个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人民日报》国内版与海外版同一新闻事件的不同标题语反映了语言结构客体与语境因素动态的相互顺应,是新闻工作者顺应读者差异,为达到良好的舆论宣传效果,在较高的意识程度下,顺应语境因素,进行语言选择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基于关联-顺应理论对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进行探讨。文化负载词翻译可采取直译、意译、直译加注和替代的翻译策略,以关联为准绳,以顺应为手段,使译文尽量趋同于原文,从而达到跨文化交际的顺利实现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根据顺应论,广告翻译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其语言的选择具有变异性、协商性和顺应性。广告翻译中的顺应主要表现为语境顺应,包括语言语境顺应和交际语境顺应。广告译者应充分考虑翻译生态环境中的诸语境因素,采取"多维顺应"的翻译策略,从不同的角度来顺应消费者需求,从而取得预期的广告效果,实现广告主的交际意图。  相似文献   

19.
从关联理论和顺应理论的视角,探讨英语教师课堂语码转换的心理动机,剖析教师课堂语码转换生成的理据。通过解读语码转换在英语教学中的适用性和可行性,加深教师对课堂语码转换的理解,促使教师在课堂中有效采用语码转换,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实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