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朝代,因为在元王朝统治中国的八十多年里,最能影响知识分子生活道路、思想面貌和感情形态的科举制度几乎被废除,知识分子有史以来再次被贬入社会的底层.但元杂剧作家并没有因此而不写科举,虽然没有本朝故事可写,但他们借写元以前各代的故事,采用以古喻今的手法来发表自己对科举考试的看法.例如: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张生中状元之时是唐贞元年间,《破窑记》中的吕蒙正与寇准是好兄弟,寇准是宋朝著名宰相,吕蒙正的得第自然是在宋朝.再比如关汉卿的作品,《陈母教子》中寇莱公的出现说明陈氏三兄弟参加的是宋代的科举考试,《谢天香》中的柳永是北宋著名词人,他的状元及第也必发生在宋朝,《拜月亭》写的是金末时的故事,离元代较近,但主人公蒋世隆的中举也不是在元代本朝.总之,这三十余部作品,没有一部写的是元代的科举考试.元杂剧作家这样费尽心思采用曲笔的方法写科举考试,说明元代中下层知识分子在被剥夺仕进权利的情况下,仍然没有忘记科举考试,这三十余部有关科举考试的元杂剧的存在,就是他们仍关心科举考试的最好证明.  相似文献   

2.
明代中后期,科举考试和商业出版都特别发达.适应市场的需求,书坊刊刻了大量科举考试用书,很多著名文人成为科举考试用书的作者,袁黄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位,他编纂了至少十余部科举考试用书,这些书深受市场欢迎,在士人中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文拟就袁黄编纂的、且在当时已经出版过的科举考试用书进行考证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明代科举考试的指导思想和二三场在整个科举考试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论是唐代科举考试的重要文体,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的散文文体.科举考试用论,是与论自身的文体特征和唐代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的.考察论体发展、演进的轨迹可知,论体讲究逻辑与思辨,除了易于表述政治观点和见解外,还利于阐发哲学观点和思想理念,这是论体被选为科举文体的内在原因.初唐后期,论开始应用于进士科考试,但不固定使用.中晚唐时期,由于社会剧变,在时代因素的影响下,论一度取代诗赋而成为科举考试的主要文体.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科举考试是一项集多种功能于一身的重要制度,它考选的是儒家绅士和官员人才,维系着中国传统社会的运转.19世纪中叶以后,由于执政者的因循守旧,科举考试的重道轻技、重文轻武逐渐暴露出其选拔和培养人才的单一性和滞后性,不能适应社会日益多样化的人才需求,最终被当作阻碍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障碍而废除.当代考试与科举考试有着渊源继承关系,扬考试之长避考试之短应以科举考试为鉴.  相似文献   

5.
论是宋人擅长使用的一种散文文体 ,也是宋代科举考试的重要文体之一。当时人们就对其进行了充分研究 ,并形成专门的学问──论学。在宋以前 ,论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到南北朝时期 ,不论是文本创作 ,还是理论认识 ,都已臻成熟。在科举制度实施一段时间后 ,论曾被纳入到考试文体行列中。初唐后期 ,论主要用于进士科 ;中晚唐时期 ,论一度取代诗赋而成为科举考试的主要文体 ,并形成了鲜明的特征 ,影响很大。本文主要对宋代以前论的发展情况及其进入科举考试的过程予以考察和梳理  相似文献   

6.
尽管宋代最高统治者从未钦定任何思想体系为官方思想 ,更未以暴力手段保证某种思想在思想界的优势地位 ,实行着一种貌似开明的文化政策。但在实际上 ,他们以科举考试为枢纽、以学校教育为主要形式确保儒学在学术界至高无上的地位 ,以优惠的知识分子政策和类书的编纂加强对士人的控制 ,从而使士人宗崇儒学 ,依赖皇权。这是一种典型的诱导型文化专制制度。  相似文献   

7.
"策问"是我国古代考试制度的一种文体。一般来说,所出试题叫"策问",所答试卷叫"对策"。"策问"主要是就儒家经典来发问,有问有论,其本身也是文章。儒家经典是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唐代科举主要"以策取人",无论哪一科目的考试,策问都是必考的内容。因此,"策问"、儒家经典与科举考试休戚相关,是科举考试的具体反映及灵魂。  相似文献   

8.
明代河南科举与人才的消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举是明朝选官话途中最主要的一途。明代的河南,科举考试的概况怎样?科举人才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特点及其历史作用如何?科举考试对人才的消长趋势有何制约机制?本文拟对上述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一、明代河南科举考试概况 1.乡试。明代河南的区划分八府一直隶州,合有108个县、(州),总计人口3240180人①。洪武三年河南首开乡试、地点在布政司衙门(今开封),出典乡试的考官是河南提学使及地方名儒(后又由京官任主考官)。三场考试完毕后约十天发录取榜,取额由政府控制分  相似文献   

9.
略论近代报人的知识分子品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史上的报人大多数都是由知识分子充当的.这些报人的知识分子品格中有传统的一面,他们像其他知识分子一样参加过科举考试,具有知识分子特有的精英意识;又有近代化的一面,他们都接受了西方的进步思想.传统的一面与近代化的一面结合在一起,使他们用办报的形式参与政治,或改良,或革命.传统的一面又常常与近代化的一面发生矛盾,集中表现在他们对报纸的商业属性的漠视上.这就构成了近代报人复杂的知识分子品格.  相似文献   

10.
科举考试以汉字为主要载体,深受汉字文化影响.科举考试的汉字文化特征主要表现在考试科目、取士标准、考试文体和考试影响四方面.科举制度具有平民精神,它对于中国古代汉字教育的规范化与普及化、古代诗赋与音韵学的发展以及书画艺术的演变.均产生直接而重大的影响.进士科长期延续、一枝独秀,是与汉字文化的观念、特点、内容及功能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1.
语言不仅是传递客观命题的工具,更是言者用来传递主观性的工具。首先,言者对命题的认识、对事件的态度、对语篇的立场构成了主观性陈述;当言者的主观性赋予话语某一部分在态度、情感、立场上的主体地位,使它们超越其他语义内容、获得凸显感知时,就形成话语中的强调形式。其次,主观性的核心参项可以表述为不具真值语义、体现言者立场的话语形式;同理,话语强调表达的核心特征可参照真值语义、句法辖域、语用意义三个维度。最后,强调表达与主观性表达是蕴涵共性关系,强调表达是主观性表达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观性是语言中更为优势、自由的概念,不一定总是表现为强调表达。   相似文献   

12.
历史上的城乡关系经历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发生分离与对立,又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相互依存联系密切,并将最终走向城乡一体共同协调发展的历史过程。在这一历史过程中,唐宋时期是一个重要转折点。在唐宋以前,城乡之间城乡一体的发展态势较为明显;唐宋以降,城乡关系逐渐分离并形成了"交相生养"的新型关系。  相似文献   

13.
《梁书》、《陈书)历经千年,传抄过程中难免造成文字差错,后人直接引用,必然与事实不符。文章对这两部史书里面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进行了考证,对错误之处作了剖析,并参照有关史料予以纠正,有助于正确把握梁陈史实。  相似文献   

14.
自建国以来,中国的党政关系发生了十分复杂的变迁,并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这些阶段性的发展经历了从"党指挥政"到"以党代政"再到"以党领政"的发展历程.党政关系的发展最终使中国行政权力从党权中分离出来并呈现出逐渐扩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论抗战时期我党干部教育的历史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时期,在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我党在干部教育上取得了巨大成就,摸索出一条成功之路,为促进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其历史经验:一是党的高度重视;二是系统化的教育管理和行政机构;三是灵活、适时、科学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四是自己动手,克服困难的精神和勇气。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究消费者的信息追溯标签信任度对购买农产品行为的影响,本文基于390份辽宁省消费者购买可追溯鸡蛋行为的调研数据,通过二元Probit模型和双变量Probit模型实证研究其影响因素,并运用中介效应分析法,验证消费信心的中介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消费者对信息追溯标签有较高信任度,其对可追溯鸡蛋的消费信心也相应提高,进而更...  相似文献   

17.
《围城》包孕着丰厚的审丑意蕴,钱钟书先生把他对中西方化、对人性以及对社会的畸形、片面、病态及丑陋的的揭示,真诚地奉献给读者。这些对文化、对人性及对社会生活的审丑的新的纲领,极大地扩大了文学表现的感觉空间和思考空间,让读者睹见作家对中国现实生活、精神文化生活和人性善恶的严厉的审视乃至洞穿,从而反复引发人们的审美体验,这其实正是《围城》被认为是美的文学作品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明代法律多样,律始终占据法源主导地位,令、诰、例在明代不同的时期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与律相辅相成,弥补律之缺位,强化律之功能。明代并不具备产生判例法的充分条件,明例的修定与判例法也毫无相似之处,而是成文法的制定。  相似文献   

19.
散曲的套数成熟在前 ,对元杂剧的形式有重要作用。后为元杂剧的唱曲起了定型作用 ,并为之提供了基本的乐调和曲牌 ,奠定了本色美的艺术特征。元杂剧的形成 ,从体式到风格 ,皆与散曲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贾府由盛而衰 ,大厦倾倒。与其相反的是 :赖家虽为贾府的世仆 ,因其在贾府管家时间长 ,权势重 ,善于拍马逢迎主子 ,钻了贾府管理混乱的孔子 ,渐次发迹 ,超越常人 ,最后连主子也要向其乞借遭冷遇。这一主仆贫富易位的典型事例给世人留下颇值得深思回味的人生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