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确定中国哲学史的开端不仅要确定它的一般原则,而且还要确定它的时间点和逻辑点。二者的交汇点便是中国哲学史的开端。从时间点看,中国哲学史的开端在殷周之际;从逻辑点看,定格为《周易》。《周易》不仅是最早的哲学形态,而且还包含了后来哲学发展的全部萌芽。《周易》是中国哲学史的开端。  相似文献   

2.
论《周易》休闲哲学的三个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三个维度讨论《周易》的休闲哲学:从本体论的维度出发的“得休忘闲观”是《周易》休闲哲学的形上之思;着眼于功夫论的“执休用闲观”体现为《周易》休闲哲学的日常生活方式;而生存论的《周易》休闲哲学则破体用,破形上与形下之区别,谓之本然状态的“休闲正命观”。《周易》休闲哲学的这三个维度同时也是中国休闲哲学的普适维度。通过这三个维度来探讨《周易》的休闲哲学,不仅对于把握《周易》哲学之底蕴,而且对于洞悉中国休闲哲学之奥秘与发展脉络都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3.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新型的马克思主义,它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传统思想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新的理论结晶。这决定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周易》是中华文化最有代表性的典籍之一,在马克思主义“批判继承”方针指导下,辩证分析《周易》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其具有普遍性意义的内容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相联系,有利于赋予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更加鲜明的民族特色。本文从《周易》的若干合理思想出发,结合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探究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周易》思想的若干体现。  相似文献   

4.
《周易》:挣扎出来的哲学董运庭《周易》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百科全书,它被奉为儒家的大经之首,历代受到重视。对《周易》的研究,几千年来从未间断,虽经秦火,办独逃厄运,使它成为中国古籍中注释最多的一种。八十年代以来,《周易》作为“东方神秘主义”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论周易哲学与度量衡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易哲学是河洛文化的精髓。它既是塑造中华文明的理论基础,也是中国古代度量衡制度的指导原则。中国古代度量衡理论萌芽于原始社会末期,形成于春秋,定型于西汉,成熟于东汉。周易哲学"阴阳和合"的辩证法则和"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则贯穿于我国度量衡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始终。这种具有鲜明东方思想色彩的度量衡制度,在世界度量衡史上占据着独特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符号哲学的基本观点,考察分析了从庄周和《周易》的作者到王夫之长达2000年的中国古典哲学思想史中,不同哲学家对言意关系的个会述。揭示了中国古典哲学意义理论的思想底蕴和逻辑进程。指出:中国古典哲学中始终贯穿着言意关系的思想,蕴含着丰富的具有民族思维特征的意义理论。  相似文献   

7.
曲阜师范学院副教授、《齐鲁学刊》负责人刘蔚华同志,应邀于五月中旬至六月上旬为我校哲学系中国哲学史研究生及高年级学生作了多次中国辩证法史专题研究的报告,深得好评。在《〈周易〉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中,他多方面论证了阴阳观念萌芽于殷代,形成于周初;出现在公元前一○六○年至前六七二年之间的《周易》一书,运用阴阳观念建立了神学体系,但其中包含丰富的朴  相似文献   

8.
先秦是我国史学发展的萌芽时期,此时经史不分,所谓经都包含有史学内容。为了正确阐述秦汉以后的史学,准确把握秦汉以后史家、史著在我国史学史上的历史地位,有必要从史学发展全貌的角度去评析先秦经书在史学史上的地位及其对后世史学的影响。对于今存先秦典籍,中国史学史研究者多偏重《尚书》、《左传》、《春秋》、《国语》、《国策》等书,而忽视了《周易》。《周易》虽是一门研究高潮迭起的显学要籍,但研究者们多从哲学、神学……等角度去研究,从  相似文献   

9.
《周易》亦称《易经》,儒家经典之一,被列为十三经之首.《周易》主要分为《经》、《传》两个部分.《经》大约萌芽于殷周之际,《传》为战国或秦汉之际的儒家作品,是用以解释《经》的.《经》、《传》均非出自一人一时,而是经过长期不断的加工而成的.1973年出土的长沙马王堆汉代帛书《周易》与今本《周易》有部分不同之处,此足以证明《周易》成书经历了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周易》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独具特色和魅力的文献,它不仅对中国哲学和美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而且对中国古代的宗教、科技、医学  相似文献   

10.
《周易》这部被认为“弥论天地之道”的儒家经典,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单从哲学发展的历史看,自汉以降,我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最重要的哲学家或主要哲学流派,大多与《周易》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哲学家们不但从《周易》所含蕴的玄义奥理中得到启发,而且还借用共概念、命题和卦爻符号来阐发自己的哲学理论。生活于明清之际的王夫之,不但集以往哲学之大成,而且集以往易学之大成。他继承以  相似文献   

11.
中国信息哲学研究的三个阶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中国信息哲学研究三十多年的历程,可以将其大致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的探索与创立期,20世纪90年代的退潮和深化研究期;21世纪10年来的成熟发展和被再度关注期。中国信息哲学创立的标志是邬焜的一篇论文和一本专著:《哲学信息论要略》(《人文杂志》1985年第1期),《哲学信息论导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而邬焜创立的信息哲学发展成熟的标志是他独撰的一本长达70万字的著作:《信息哲学——理论、体系、方法》(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相似文献   

12.
实现社会和谐是中西古今社会管理者所追求的理想目标,构建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世界和平、发展、合作时代语境的必然要求,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落实。哲学革命是社会革命的先导,构建和谐哲学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题中应有之意。和谐、和合哲学既是辩证方法论,又是创新哲学体系,更是对21世纪人类文化战略的构想,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智力资源。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康德和牟宗三在哲学可学与否这一问题上的不同思考方式与解答途径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哲学特性和欲达至的目的,即可明白为什么牟宗三把康德哲学作为中西哲学会通之桥梁,且康德哲学必须被超越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对大多数读者而言,广谱哲学确有诸多神秘感。《广谱哲学浅说》可以看成是破除这些神秘感的重要著作之一。张玉祥教授作为广谱哲学的创始人,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深入浅出的阐发,网联百科的叙述,引导人们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虽然不同的读者可以有不同的视角,但本文只从该书的可读性上,从广谱哲学对百科千题的渗透力上去解读,这对于大多数普通读者来说,可能更有吸引力。  相似文献   

15.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给人类社会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给社会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哲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克服科学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批判功能方面。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当代科学技术的价值批判功能,首先应对当代科学技术有一个正确而全面的认识;其次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再次是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16.
厚德载物 自强不息——张岱年先生的人格和治学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岱年学术生涯八十年,可分三个阶段,其特点可用"纲"--"微"--"新"--"全"四字概括.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所出<中国哲学发微>,是张先生沉寂20年"复出"后的代表作.张先生一生坚持辩证唯物论和社会主义,其精神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相似文献   

17.
关于"哲学终结"或"哲学危机"说,近年来不绝于耳。之所以有此观点,在于哲学日益脱离了自身轨道,走向自身的反面。具体说来,这种危机既有来自于逻辑实证主义及后现代哲学对形而上的"进攻",亦有来自于哲学学养偏狭、学科分化所造成的"派系"对峙;同时哲学的"非生命"倾向也是导致其处于危机的重要原因。当然,哲学不会终结,但必须回到自身的精神上来,即哲学不能丢掉形而上的追问精神,哲学须彰显"重返人间"的生命品质,哲学亦须有大无畏的孤往精神与"进取"意识。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历史贡献,在于他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代化、民族化、大众化、通俗化,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毛泽东不仅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紧密结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诸多原理进行了丰富和创新,赋予马克思主义哲学新时代的生机和活力;而且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及国人的思维方式有机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民族化、大众化、通俗化,从而扎根于中华民族的沃土;同时也使中国的传统哲学和国人的思维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出了无穷的智慧魅力和理论威力。  相似文献   

19.
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是中国现代学术的奠基之作,也是当今学术思想史研究中所绕不开的话题。文章围绕几个容易被学术界所忽略的问题,诸如《大纲》与白话文运动的关系,《大纲》的启蒙主义思想性格,《大纲》对传统文化、尤其是对儒家正统思想的建设性开发,以及《大纲》与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时代性格之比较,就以上几个学术同仁认识不足、或未曾涉及的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论证,同时提出作者自己的一得之见。   相似文献   

20.
日本现代法哲学思潮源流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当代日本法哲学中的新康德主义法哲学、马克思主义法哲学和法社会学思潮源流的考察 ,可以揭示出当代日本法哲学三大流派的渊源和相互关系。当代日本法哲学的三大思潮在诞生时具有同根同源和相互影响的特点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将法哲学作为一门科学而从不同角度、侧面对法的本质问题和法的现实功能所做的不同方法的研究。日本的现代法哲学虽然充满了国际色彩 ,但缺乏体系性和对本国法律文化的哲学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