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案例指导制度下的法律解释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解释是历史最为悠久的法律方法。法律逻辑、法律修辞和法律解释方法构成了法律方法系统,在其中法律解释方法相对来说最为成熟。在法律解释方法中,兴盛已久的文义解释方法、体系解释方法、目的解释方法、历史解释方法、社会学解释方法、逻辑、语法、语义解释方法等等又构成了法律解释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2.
反贫困方法的有效性决定着反贫困综合效益.可供选择的反贫困方法主要有规划方法、造血方法、系统方法、到户方法、到位方法等.  相似文献   

3.
陶学宏  唐国剑 《新天地》2011,(9):128-129
本文主要介绍了中考中常见的初中数学思想方法:化归的思想方法、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分类讨论的思想万法、类比与归纳的思想方法、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整体的思想方法、方程的思想方法、符号化的思想方法、统计思想方法、公理化的思想方法、函数的思想方法  相似文献   

4.
法制教育从来都是人类法律实践的一部分,法制教育的实现依赖于法制教育方法的采用,法制教育方法正确可行,法制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方法失当,法制教育的目标将会落空。从陕甘宁边区农民法制教育方法的含义、依据着手,认为陕甘宁边区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实事求是的原则指导下,确立了激励方法、宣传教育方法、特殊教育与一般教育相结合的方法、自我教育方法和党员干部示范方法,对农民进行法制教育,边区农民法制教育的方法在方法论上为当前农民法制教育方法的科学确立提供了有益的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5.
宗教人类学具有一些独特的研究方法 ,如田野调查和参与观察的方法、比较的方法、文化相对论的方法等。二次大战以后 ,随着研究范围的扩大 ,传统的研究方法得到发展和更新。适应新的研究对象又出现了一些新的方法 ,如对宗教变迁及其动力的动态研究方法、对社会学方法与人类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对客观方法与主观方法的辩证把握等等  相似文献   

6.
经济学实验课程构建方法的改革路径是多维发散的。经济学实验“设置方法”的改革路径包括实验课程体系设置方法的改革、实验保障平台设置方法的改革、实验配套体制设置方法的改革;经济学实验“操作方法”的改革路径包括实验前期准备方法的创新、实验具体操作方法的创新、实验流程互动方法的创新;经济学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路径包括探究式方法的推广、自主式方法的提升、开放式方法的普及等;经济学实验“评价方法”的改革路径包括建立不同的评价体系、确立不同的评价途径、树立不同的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7.
方法总是对有目标的自觉的活动而言的,是事先想到的"达到目标的间接途径",其实质是把需要方法的活动化为不需要方法的活动.方法的最高境界是由方法进入无方法的化境."借助于已知的处理类型"与"借助于分析综合"是方法的两个相互联系的基本要点或两种基本类型.方法的有效性取决于方法与最终目标连续.方法的可行性一取决于方法与现状连续,二取决于方法自身的各环节连续.如果有不只一种有效可行的方法,那么方法的优劣一取决于付出的多少或大小,二取决于副作用的多少或大小,三取决于附带的好处的多少或大小.  相似文献   

8.
证据方法的法理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在界定证据方法的概念、特点和基本问题域的基础上 ,着重讨论了证据方法的主观性问题、可能性问题和实行性问题。认为经验方法和逻辑方法是证据方法的合理化要素和客观基础 ,客观化立场是证据方法必须坚持的基本立场。在中国现阶段 ,应首先解决证据方法与证据标准的关系以及证据方法与公正程序相契合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文学批评与研究进入了方法变革时期。这一时期文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有系统科学方法、模糊数学方法、心理学方法、比较研究方法,这些研究方法是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文学方法论指导和影响下的文学研究方法的变革与创新。中国文学研究中所引进的系统科学方法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方法十分一致,核心观点相近,认识方法相通;模糊数学方法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强调的"中间"观点、"亦此亦彼"思想具有共同性;将心理学方法应用于人文科学和文学研究,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构想;运用比较方法研究文学,是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一大特色。文学研究方法的变革,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范畴,增强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开放性,提高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声誉。  相似文献   

10.
实证方法、辩证方法和现象学方法并称为当代哲学三大方法。由于所依赖的心理机制不同,认识的起点不同,以及对认识客体所采取的态度不同,实证方法以人的感觉经验为基础,辩证方法以人的理智为基础,现象学方法则以人的直觉为基础,彼此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尽管如此,在具体认识过程中,上述三种方法实际上是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的,单纯推崇和依赖某一种方法而排斥其他方法,是不可能达到对对象的本质性认识的  相似文献   

11.
文学意义的消解与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商品化和信息化的时代大潮冲击下 ,文学面临着意义的流失与消解。文学的这种现状是与整个人类文化的困境紧密相关的 ,是人类发展特殊阶段上的必然产物。中国当代文学应致力于意义的探寻与重建 ,这表现为在对现实的清醒认识的基础上对理想的重新肯定 ,对现实中的物欲的批判性把握 ,以及对人类生存意义的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2.
意志是人的实践本质的内在要素 ,它作为人的生命活动自主性的体现 ,就是能动地不受阻碍地认识和利用事物规律 ,促进于人有益的目的实现。因而意志是自由的 ,这种自由是绝对的。意志自由相对性的观点源自对意志自由和行动自由的区分 ,将自由看作是完全非理性的 ,将意志自由与外部条件混为一体 ,将意志的行动和结果混为一体 ,以及将人的实践本质的意志自由和人在认识活动中的意志自由混为一体的不妥作法。  相似文献   

13.
论韩礼德的元功能思想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元功能思想,也称纯理功能,在功能语言学理论中占有着重要地位。作者就韩礼德元功能理论与其他学者的功能研究存在不同之处、他为什么采取三分的方法以及他的元功能思想理论依据等问题进行探讨,得出以下结论:元功能理论是对语言功能的抽象概括;它贯穿整个系统功能语法体系中,其功能分类构成系统功能语法的总体框架,成为功能语言学得以深入的发展的基础和平台。元功能理论三分方法不仅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而且是必须的。它反映了韩礼德的功能与结构的对应理论,充分体现了韩礼德的语言观、系统观、层次观以及语域和语境的思想,从而使整个系统功能语言理论成为一个完整、有机的体系。  相似文献   

14.
论时空的复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时空观都是时空割裂的简单性静态时空观。如果将演化和信息的观点引入对时空结构关系的考察,我们将会发现时空的具体的内在融合的复杂性关系。这就是事物在普遍的相互作用中所实现的时空转化中的信息凝结效应,并进而导致时间的空间化和空间的时间化。当代分形几何学以及超弦理论进一步揭示了时空结构的多层级缠绕、跌宕起伏的不规则、非均匀、非连续、非光滑的分维特征。  相似文献   

15.
消费通常被理解为不同主体的物质交换,其出发点是主体的需求和劳动产品,其终端则是需求的满足和发展。然而,市场又不仅仅是一种配置资源的手段,也是一种足以激发出新的意识形态的社会环节。要理解消费与意识形态的关联,不能止步于对拜金主义的道德指控,而是要回到消费行为最初的主体性结构中。在消费的一般对象性结构中,主体既是购买者又是销售者。在交换中,商品作为具有有用性的物品,是意志和欲望投射的对象,契合了主体的需求。商品作为消费品,成为消费主体的有机或无机身体,实现了主体与对象的统一。在消费社会,由于一般等价物和商业的中介作用,作为劳动对象的商品与劳动主体相对立。等价原则的普遍化形成了资本逻辑,使得商品成了确认社会身份的符号载体,进而形成了个体化表象的生存经验。  相似文献   

16.
《悲剧的诞生》标志尼采哲学的诞生。尼采以古希腊的酒神精神为基础 ,反对理性 ,提倡解放人的本性 ,并以酒神作为重估一切价值的标准。解读《悲剧的诞生》对于了解尼采哲学的本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通过重新阐释海德格尔的技术哲学思想,意欲从整体的视角审视从此在到存在再到座架的演变逻辑,挖掘海德格尔技术哲学思想的演变规律。海德格尔对技术追问的思想逻辑进程可以概括为:存在-此在-此在的存在-此在的用具-此在对存在遗忘-此在的沉沦-自然科学一座架。另外,对海德格尔技术哲学思想的阐释更是对海德格尔存在哲学的细化和深化,此在、存在、座架等要素在海德格尔技术思想中环环相连,所以海德格尔Ⅰ和海德格尔Ⅱ本质上是统一的整体而不是独立的两大部分。  相似文献   

18.
《万寿寺》里的时间具有多重功能,既是小说的主题,又是小说的形式因素:时间的小说塑形指向对自我之谜的探索,通过不断将故事时间放到一个新的时间起始处的手法,以及跨越时间与空间的叙事技巧,将自我扩展为一段广阔的时空,创造出自我的奇异的文学形象。  相似文献   

19.
责任冲突不可避免,如何选择就成一个问题。责任冲突的存在并不否定选择的自由,而恰恰是人能自由选择的结果。人们面对冲突的责任所进行的自由选择,总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尺度,责任的紧迫性、不可弥补性和可实施性是责任选择的基本尺度。平等对待原则、权责一致原则、人道主义原则和优先选择原则是责任选择的方法论原则。  相似文献   

20.
从时代的呼唤、教育的任务、学生的需要等方面论述高师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从教育观念、教学、管理体制等方面分析目前高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遇到的主要障碍 ,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