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结合马克思理论中有关自由时间与休闲的论述,从新的维度对劳动理论作了探讨。认为作为马克思劳动理论创新点之一的自由时间,为休闲提供了存在和发展的空间,休闲是个体性与社会性、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自由时间异化、劳动异化和休闲异化具有历史同一性。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休闲理论的价值取向,因此,合理利用自由时间,是马克思休闲理论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2.
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表现出对自由的张力和限制,亟需以合理的视角审视人工智能,为人工智能的应用正本清源。事实上,马克思自由观为诠释人工智能提供了立体化呈现维度。以自由劳动之维观察,人工智能下的劳动消解传统分工,使劳动复归自觉,具有科学性和社会性动向;以自由时间之维观察,人工智能延伸了通往自由王国的自由时间;以自由个性之维观察,人工智能的终极指向是生成自由自觉的类存在,这三个诠释维度之间彼此有着密切的关联。在正视人工智能时,也要警醒人工智能技术在资本逻辑驱动下容易成为异化人和削弱人本质力量的工具,只有这样才能从人工智能的变革中挖掘人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发展与自由观的变革是统一的,伴随着马克思哲学思想的两次转变,其自由观也经历了从理性原则下的精神自由到作为人的本质异化扬弃的自觉自由、从人本主义的自由观到实践基础上的现实的科学的自由观的演变。马克思的科学的自由观是实践的自由观、唯物主义的自由观、辩证的自由观、具体的历史的自由观。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时间”是创造人类历史的劳动时间,是人的物质生产生活的历程。在以资本为核心的社会关系中,资本获得了对劳动时间的截流权,通过对必要劳动时间与剩余劳动时间的划界,攫取剩余价值,实现价值的无限度增殖。然而剩余劳动时间必定是异化的劳动时间,是一部分人无偿占有另一部分人自由时间的产物,所以马克思设定超越资本、消解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界限的自由劳动时间概念,凿通了通往自由王国的时间隧道。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对异化概念的理解经历了一个转变的历史过程.在他早期的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创立实践唯物主义时期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体现了两种不同的异化观,一种是处于费尔巴哈派阶段的人道主义异化观,一种是从人的历史存在、人的实践出发产生的异化观.我们要以创立实践唯物主义时期的马克思的异化观来正确理解异化概念,理解异化产生的根源和消灭异化的历史条件,不应该以马克思还处于费尔巴哈派时期的人道主义的异化观来理解异化.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自由观的嬗变有其内在逻辑的转换。青年马克思虽形成自己独特的自由观,但整体上未摆脱黑格尔唯心论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马克思在经过1845年格式塔式哲学转变后,找到重新解读自由概念的基础,即人类现实的实践活动。马克思自由观由经济学分析而最终达到哲学解读,清除旧哲学对自由的纯思辨定义。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人们把唯物辩证法实体化和实证化,使之成为脱离实际的公式.导致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人们将辩证法的载体理解为抽象的物质.其实,马克思辩证法的本体论基础是人的感性的实践活动.回到马克思创立唯物辩证法时的原初的历史语境,我们发现,马克思辩证法的精神实质是关于人类自由和解放的规律的学说,是基于对人类本质活动--实践的内在矛盾的研究,探索人类实践活动中的异化和扬弃异化的规律性,最终为批判和改造现实社会以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提供锐利的精神武器.  相似文献   

8.
在人类法治史中 ,马克思无疑是一位思想巨匠。他的法治思想是对传统法治思想的继承 ,但更多的是对传统思想的批判。在笔者看来 ,重新审视马克思的自由法治观 ,探索法治的实质价值 ,对我们的今天的法治建设有重大裨益。笔者以时间为线 ,以伟人思想发展为脉 ,重新解读马克思的自由法治思想 ,并阐述了其自由法治思想对我国法治建设的若干启示  相似文献   

9.
面对资本主义社会中出现的人类自由危机,马克思和阿伦特都主张以实践作为其走出困境的方案。但是,他们在劳动、自由以及实现自由的具体实践方式方面存在认知差异。阿伦特指出,马克思对劳动的推崇,是对前柏拉图政治经验以及柏拉图开创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反叛。深受古希腊政治影响的阿伦特,对马克思的劳动—自由观作出了误读。她认为,政治行动是实现人类自由的唯一方式,马克思对劳动的肯定是对政治以及人的自由否定。事实上,阿伦特既没有认识到马克思的劳动概念与自由之间存在的紧密关联,也没有察觉到资本主义制度下政治行动实现自由的非现实性。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正义观立足于其唯物史观之上,唯物史观是马克思正义观的理论基础。在唯物史观看来,人的发展和成长内蕴于人的本性之中,人的本性是不甘于现成性的;这种发展的理想是成为"总体的人",也即全面发展的人、健全的人。同时,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分工会遵循否定之否定规律,现代社会分工的极端化会走向它的反面即自由劳动、自由发展。资本主义异化的财富积累也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在共产主义社会里,这些财富将成为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积极条件。  相似文献   

11.
让·鲍德里亚认为马克思有一种"生产主义"美学理论,与西方消费社会盛行的"审美消费主义"思潮相比,可将其称作"审美生产主义".马克思认为艺术生产存在着相互联系而又相互区别的三种形态,在第一层面上,艺术活动既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生产,同时也是一种"生产力"的生产;在第二层面上,同为"生产力"的生产,从时间维度来看,艺术活动又有"自由时间"生产与"必要时间"生产之分. "自由时间"生产论是马克思"审美生产主义"建构的重要理论基础,对此加以进一步深入、系统研究,不仅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而且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论马克思的消费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消费主义的蔓延,环境污染,资源缺乏,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受到威胁,因此,对消费问题的反思显得极其重要。重新深入研究马克思的消费理论,正确认识消费和生产的关系,对我们当前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论文主要阐述了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语境中的自由时间具有历史过程性、个体性和社会性三重维度,指认了自由时间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然而在人的无度欲望驱使下,自由时间却不断地被霸占与吞噬,导致了自由时间的缺位,于此基础上分析了社会主义形态下自由时间异化的根源,以及如何走出自由时间缺失的困境,构筑自由的精神家园,找到生命的价值和自由时间的本真意义。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存在论或本体论问题从21世纪开始至今一直延续着话题热度.在这个关系到我们如何在新时代理解马克思哲学的关键问题上,一种历史性的态度应该得到它理应的推崇.这种历史性态度要求我们回到黑格尔到费尔巴哈那里去探求这种存在论基础的根源,"历史性的类"恰是一种可行的解读方式.所说的"历史性"并不是黑格尔主观层面的历史性,而是马克思自己在博士论文中所说的包含着人的感性时间的历史性.所说的"类"也不只是费尔巴哈的"感性直观",而是包含着感性活动,在人类历史中达到可能的自由的"类".  相似文献   

15.
与西方传统哲学或从抽象的物质运动出发或从纯粹的主观意识出发来讨论时间问题的做法不同,马克思从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人的实践活动出发对时间问题进行考察。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时间是一种"社会时间",实践是马克思社会时间理论的本质。较之自然时间,社会时间具有相对的可逆性、主客体的统一性及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马克思的社会时间理论实现了时间观的重大变革,其共产主义"自由时间"的指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自由时间是人类社会的真实的社会时间表现,在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它所呈现的内容不同.现代社会高新技术带来了人类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伴随着消费时间的突出地位,景观时间进入了人类的生活,它以一种虚假的真实充斥着人类实践活动和思维领域.如何认识自由的时间将成为注解、反思人生的积极态度.增强对于自由时间的认识,将为我们现代化建设注入社会活力和生命动力.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自由观是对西方自由思想的变革与发展。马克思认为自由是人的内在本质。马克思把主体与自由结合在一起,确立了主体与自由的实现的中介,指出了自由的社会性和历史性,并且从阶级的角度理解自由,从而找到了通往自由的道路。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自由观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哲学的理论根基是实践论。而马克思自由观在批判的吸收了西方尤其是德国古典哲学中的自由思想的同时,又创造性地把这种自由观种在了实践的理论土壤上,使现实中的人能在实践过程中获得真正自由的果实。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人自由全面充分发展的社会。消除异化,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充分发展,一直是人类社会为之奋斗的目标。西方的马克思主义者也继承并发扬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并在对现代资本主义进行深刻的技术批判和社会批判的层面上,展开了对人的发展的阐述。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人的发展的思考,对我们理解和研究马克思主义也颇有启示和意义。  相似文献   

20.
自由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追求,对于自由的讨论贯穿于整部西方思想史的始终。新自由主义自由观克服了传统自由主义自由观消极片面的缺陷,重新探讨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由于缺乏阶级性和历史性的视野,其在本质上仍然是一种抽象的自由观。马克思则是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批判继承了西方自由思想的优秀成果,创立了崭新的科学自由观。两者在对自由的理解上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