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17年以后,中英之间的庚子赔款历经缓付、停付、退还三个时期,为使英国决定退还中国部分庚子赔款,中国民间与政府两方面积极交涉,民间最早,也最为活跃;中国政府在外交上据理力争,利用一战契机,赢得协约国广泛同情,为中国缓付庚子赔款,乃至以后列强退换庚款奠定基础。中英庚款几经波折,经过双方有识之士积极努力,终于在1922年尘埃落定。  相似文献   

2.
八国联军侵占北京的结果,引出了一个《辛丑条约》,《辛丑条约》规定中国向列强支付一笔巨额的赔款———庚子赔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这笔本是屈辱的赔款竟和中国教育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文章追溯了庚子赔款的来由、支付及退还情况,重点阐述了各国退还庚款的主要用途及对当时中国教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俄国十月革命后,北洋政府面临如何处理与旧俄政权的关系问题。军阀控制的北洋政府意图取消同旧俄政权的关系,并为此作了努力,其中包括停付庚子赔款、停止旧俄使领待遇及收回旧俄租界、旧俄驻华使领馆等。因列强公使团干涉,北洋政府的行动未取得预期效果;但行动本身对于中国与苏俄关系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利用列强退还的“庚子赔款”派遣中国留学生,史称“庚款留学”。庚款留学生群体大都学有所成,回国后对中国的社会发展影响巨大。通过宣传和实践科学技术加快了中国现代科技创新的步伐;通过引进西方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方法推动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通过发表言论和投身革命促进了中国近代民主政治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美国第一次退还庚子赔款尤其是在一战爆发后,教育界开展了声势浩大的退款兴学运动。他们前往欧洲为退还庚子赔款进行宣传和交涉,并在国内展开舆论攻势,掀起退款兴学高潮。教育界的退款兴学运动引起了国内外各界人士对庚子赔款的关注,加速了各国决定退还庚款的进程,并为庚款用于教育事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20世纪20年代上半期, 中苏外交关系的建立,是一种必然的趋势.这是十月革命后俄国社会性质改变和北京政府迫于国内社会舆论压力的结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俄国国内情况的好转以及西方列强的干扰,又使其好事多磨,成为一个长期和非常曲折的发展过程;并使中国失去了解决外蒙问题、完全收回中东铁路等与苏俄交涉的有利时机.  相似文献   

7.
镑亏是近代中国以外币为计价单位的债务在偿付过程中,由于制度性因素和人为操纵造成的亏损数额,庚子赔款镑亏是其中最多的一项。1902年—1935年,庚子赔款镑亏总额估算达7300余万海关两,1935年法币改革后庚子赔款镑亏渐趋消失。如此巨额且难以预期的庚子赔款镑亏,对近代中国产生了双重影响,直接影响主要是清末银钱比价的升高和上海金融市场中银拆每月末的“周期性”波动,后受赔款偿付方式及货币体系的变化,此影响渐趋消除;间接影响主要是引起货币改革争论,传播货币理论和推动近代中国货币制度变革,同时,在解决庚子赔款镑亏问题时,意外触发的庚子赔款“退”款推进了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上个世纪20年代,英国退还了大量的庚子赔款。英国与国民政府联合成立"管理中英庚款董事会",负责其退还庚款的管理和使用,决定用投资实业之庚款所产生的利息资助中国的中等教育。西北地区因此受益。中英庚款董事会在西北地区资助教育事业历时10年,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其自办的教育事业,在教学、科研以及科学知识的宣传和普及等方面,成绩斐然,对西北地区的教育起到了引领和示范的作用,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教育经费独立运动与庚款用途之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世纪各国退还庚子赔款,中国教育界与军阀当局围绕着退款用途展开的争论,教育界为争取庚款兴学,避免退款被军阀侵占,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对退款国的借助和妥协,其中的利弊得失为我们全方位地了解庚款兴学运动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0.
庚子赔款是近代中国最大的一次赔款,其影响巨大。在赔款史研究上,学者对庚子赔款研究最多,主要集于赔偿和退还问题两方面,其中关于赔偿问题的研究主要在赔偿数目及偿付具体状况和赔款影响等方面,退还问题的研究则着重于退还过程和管理、退款用途及退还性质等内容。至于问题和不足多见于研究内容不够丰富、研究方法单一、史料挖掘不足、学者研究观点不够客观等。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美国近代对华外交政策特点,研究这一政策对美国退还部分庚子赔款的影响,从美国退还部分庚子赔款前后态度的转变、退款用途的规定以及美国各界人士的观点,揭示了美国退还部分庚子赔款的真实动机,指出其根本目在于取得经济利益的同时,推动文化在异国的复制,进一步巩固和增强美国在华的外交地位。认为"庚款兴学"并非是几个人努力的结果,既有美国对华外交的现实需求,也有更深厚的文化背景,在客观上有益于中国科技和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协约国出兵西伯利亚,日美两国派兵最多。战后各国却未立即撤军,俄国则陷入内战,情势混乱。1920年3月至5月,居住在阿姆河出海口庙街的数百名日军及其侨民,与俄国红军发生冲突,演成"庙街事件"。中国四艘军舰因故滞留庙街,适逢日俄冲突。1920年5月,日本援军收复庙街后,指责中国军人曾助俄攻日,遂扣留中国军舰人员,坚持双方派员调查。中国外交、海军两部被迫派员与日人交涉。几经交涉,最终中国在同意道歉、赔款、惩处有关人员等日方要求后,终于撤回军舰、官兵和侨民。  相似文献   

13.
1901年义和团运动失败后,外国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其中规定清政府对外国列强赔款白银4.5亿两.近来有一位学者却公开说这4.5亿两白银和中国的人口是有关系的,因为当时中国的人口是4.5亿.恰好每人分摊一两.其实这是不科学的,其一,当时的社会生存条件恶劣、封建统治者以及外国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的屠杀致中国的人口在当时不可能达到4.5亿.其二,索取赔款的过程是外国列强互相勾结互相妥协的过程,每一个国家都在尽力维护本国的利益、索取更多的赔款数额,没有任何一个列强有心思去关心中国的人口问题.其三,没有任何资料显示当时的中国人口是4.5亿,外国列强索取赔款的数目是按照中国当时人口的数目来计算的.  相似文献   

14.
1922年7月26日,苏俄政府副外交人民委员越飞被任命为苏俄驻华特命全权代表,接替派克斯继续与中国政府谈判建交问题。越飞早在来华之前就知道,苏俄政府在外蒙古和中东铁路问题上所持的立场与中国政府相悖。于是,越飞来华后就采取一方面和中国政府外交总长顾维钧正面接触,另一方面另找机缘的方法,同时派专使携函同吴佩孚和孙中山分头联系,以求尽快建立中苏友好同盟。这就是越飞的三重外交实践。越飞在同北京政府的继续谈判中遇到难度。在同孙中山和吴佩孚的交往中,了解到双方都极力反对北京政府,并准备取而代之,并都有中俄联盟意向。于是,他就积极操持孙、吴联合,希望他们能够组建孙吴联合政府,以取代受列强操纵的北京政府。越飞在给吴佩孚的信中说:"只有您和孙逸仙先生一起建立政府,才能够使中国摆脱严峻局面和建立统一而独立的中国政府。"对孙中山说:"俄国原则上准备帮助中国的统一事业,毫无疑问,俄国认为孙逸仙是能够实现这种统一的人……最好与吴佩孚联合并尽一切可能防止爆发新的内战。"但是无论是孙中山,还是吴佩孚都无意与对方联手,这令越飞深感失望。为尽快建立中俄联盟,越飞经过对孙、吴政治态度及军事实力的甄别,决定联孙舍吴。1923年1月18日至19日,越飞亲赴上海同孙中山就吴佩孚与北京政府和孙  相似文献   

15.
为了促使比利时政府退还庚款和加强中比两国的科教交流,经过中比两国政教界人士的努力,以晓露槐工术大学为依托,1924年12月建立了中比大学。1926年,中比大学的中国学生掀起了废除不平等条约、争取庚款的斗争,在国内人民和政府的支持下,获得成功。1928年起得到了庚款的资助。中比大学的建立是中国留学教育和高等教育领域的一个重大创举。  相似文献   

16.
190 1年 ,列强与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 ,取得了在北宁路沿线自北京至山海关 1 2处驻兵及建造兵营的权利。这一规定是对中国主权的严重侵犯和践踏。为了取消列强在北宁路的驻兵权和收回兵营 ,中国人民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斗争 ,并于 1 94 3年取消列强在华驻兵权 ,于新中国成立后收回兵营。列强在北宁线驻兵权及兵营的消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其在华势力由盛转衰直至最后消亡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7.
民国北京政府时期,中国在形式上仿照西方民主国家建立了三权分立的共和制度,总统、议员等公职人员通过选举产生。从1913年到1923年,北京政府共进行了三次总统选举,虽然在选举中存在种种问题,但作为中华民国国家元首的大总统依照法律的规定通过选举的方式产生,与过去君主专制时代的世袭制相比已经是重大的进步。中国的政治民主化在民国初年确实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应当从近代化的角度客观评价北京政府的统治,并重新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8.
甲午战争使列强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德国挑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对日赔款为列强扩大在华权益提供了条件。伴随列强在华权益的扩大,教会势力日益壮大,中国人民反洋教运动也蓬勃发展,义和团运动应运而生。列强联合镇压了义和团运动,这次联合行动为日后日英结盟提供了绝好机会。  相似文献   

19.
郑观应(1841—1920)是十九世纪后半期中国早期改良派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生于鸦片战争后一年,在他的青年时期,正是中国日益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代。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清朝统治者在资本主义列强面前已经彻底暴露了自己的腐败和无能。在资本主义列强的强大压力和节节进逼之下,以及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特别是1851年的太平军起义,严重地震撼了封建统治根基的情况下,清朝统治者为了保持住自己的统治地位,就采取投降和勾结资本主义列强的政策,来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在经济上,自然经济的解体,近代工业的产生,以及新兴资产阶级的出现,都使社会上的阶级关系产生了显著的变化。这种种情况加在一起,就使中国社会的阶  相似文献   

20.
"五卅惨案"后,中英关系恶化是不争的事实,为了改善中英关系并征询中国各界对英国庚款用途的意见,受英国政府指派,1926年2月威林敦率代表团访华。五个月内,代表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基本完成任务,而后形成的报告书成为"1930年中英庚款换文"的根据,为解决中英庚款问题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