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5 毫秒
1.
过往在研究柳永的词时,词学界对他的歌妓词和羁旅行役词非常熟悉,但是对他的一些生动反映当时宋代经济和人民生活幸福的节庆礼俗都市词,从礼俗的角度去研究的却很少,甚至寥寥无几。丰家骅先生在《论柳永歌咏太平的词》文章中说:"近年来即使有人论及,也多语焉不详。这直接影响了柳词的分类和评价。"因此,本人从礼俗文化的角度对柳永都市词中的圣寿礼俗词、祭祀礼俗词、重阳节登高礼俗词等做了较浅的分析。柳永真实再现了宋代人们的民俗生活,给我们留下了一幅幅生动的中国传统礼俗文化影象画面。柳永节庆都市词的礼俗文化内容,具有一定的价值,不应被忽视。  相似文献   

2.
建盏文化的传承为武夷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而武夷旅游经济又为建盏文化传承提供了动力。如此的良性循环,正是武夷旅游经济与建盏文化完美结合的最佳体现。本文就以开发武夷地方特色旅游纪念品为突破口,提出具有"三性"、"三风"、"二化"特色的武夷建盏文化类旅游纪念品的设计构想。  相似文献   

3.
武夷山儒、释、道三教同处一山,武夷山茶与儒、释、道有不解之缘,茶中蕴和,茶中寓静,和、静是三教所追求的境界,同样三教思想也丰富了武夷山茶礼俗文化的内涵。儒、释、道茶文化是武夷山茶礼俗文化的核心特点。武夷山茶深深地植根于人们的生产生活、衣食住行、婚稼丧葬、人生伦理及日常交际之中,形成了一套"以茶待客表敬意""、以茶常偿友喻情谊"、"以茶论婚嫁""、以茶祭祀、以茶丧葬"",家庭礼俗和饮茶"等内容丰富、形式完备的武夷山茶礼俗文化。  相似文献   

4.
随着现代旅游的蓬勃发展,旅游者的消费理念更加成熟和理性,旅游需求正由单一的观光旅游向人文旅游方向发展。作为人文旅游重要组成部分的礼俗文化旅游不容忽视。本文以有着丰富的礼俗文化旅游资源的长江三峡为例,分析了三峡礼俗文化旅游资源及特点,探讨了三峡礼俗文化与三峡文化旅游的关系,提出了礼俗文化旅游今后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5.
张岩 《南都学坛》2003,23(6):106-110
娄家沟是豫北山村的典型代表,以其为个案可以折射出传统婚育礼俗变迁的特征:传统生育文化在20世纪50、60年代的转变主要表现在制度形态和组织方式上,表现在家族制度和功能的弱化方面,生育观念尚未发生变化;70年代以后,传统生育文化有所回归。社会经济政治背景是婚育文化研究的时间维度,地域环境则是空间维度,婚育礼俗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传统礼俗的原有制度约束趋于形式化。  相似文献   

6.
横山县黑木头川南塔乡张存有地村的“老腰鼓”,是当地民俗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在当地的存在和发展主要依附于村内的礼俗生活,是村民的一种精神文化寄托。因其具有历史悠久、地域封闭、风格古朴、技艺娴熟等风格特点,在乡村民俗礼仪活动中还可以看到它参与“谒庙”“沿门子”“选管事”等仪式。通过相关的采风调研活动了解老腰鼓的现状,并透过现状对老腰鼓映射当地的生活变迁,以及老腰鼓与礼俗生活互动过程中显现的各种事项及传达的意义,从不同的角度重新观察和了解老腰鼓及其村落的民俗生活,以此阐释其所蕴含的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7.
该文简要论述了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分析和比较了汉语和英语的句法结构、某些语法手段以及中美两种不同文化在称谓、生活方式和礼俗规范上的语言和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陕西关中解放前、解放后到改革开放前及改革开放后三个时期丧葬礼俗的葬前礼俗、葬礼、葬后服丧之礼的简要描述 ,探讨了丧葬礼俗的沿革及规律。同时通过对陕西关中传统丧葬礼俗细节的考察 ,阐述了这种丧葬礼俗的文化特征及功能  相似文献   

9.
报丧礼俗的社会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社会史角度考察古今报丧礼俗 ,从一个侧面去认识中国丧葬文化 ,诸如丧葬所体现出的社会组织结构、社会生活方式及人们的文化心理和观念形态 ,从而得出了许多有益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武夷山儒、释、道三教同处一山。武夷山茶与儒、释、道有不解之缘,茶中蕴和,茶中寓静,和、静是三教所追求的境界,同样三教思想也丰富了武夷山茶礼俗文钯的内涵。儒、释、道茶文化是武夷山茶礼俗文化的核心特点。武夷山茶深深地植根于人们的生产生活、衣食住行、婚稼丧葬、人生伦理及日常交际之中,形成了一套“以茶待客表敬意”、“以茶常偿友喻情谊”、“以茶论婚嫁”、“以茶祭祀、以茶丧葬”,“家庭礼俗和饮茶”等内容丰富、形式完备的武夷山茶礼俗文化。  相似文献   

11.
《崇仁甘溪王氏九修族谱》为王安石家族的世系家谱,其中记载的有关于祭祀的礼仪包含了元旦仪、元夕仪、立春祭仪、冬至祭仪、墓祭仪、祀后土仪、生忌奠仪等七项按照四时进行祭祀的礼仪,与《礼记》和《仪礼》中对于祭祀礼仪的记载主要是王室家族祭祖及士卿大夫祭祖的礼仪相比在时节和祭祀内容上有诸多不同,王氏家族族谱中所记载的四时礼仪记录了当时宋朝的缙绅家族仪礼,与后来的朱熹所撰载的《朱子家礼》也有很多异同之处。  相似文献   

12.
屈原博文强志,熟谙礼仪,故能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屈原自觉不自觉间渗透礼制于《离骚》文字之中,包括崇祖之礼、命名取字之礼、茝兰赐献之礼、前驱导路之礼、盟誓之礼、陈词祈祝之礼、昏礼、卜筮之礼、佩玉之礼、大夫士去国逾竟之礼、宗庙乐舞之礼、车马礼制等。总体来看,《离骚》用礼虚实相间,多有象征义;数量众多,涉及范围广;以周礼为本而又融入楚地习俗。东周礼崩乐坏之际,礼制并未完全丧失固有作用,作为身份等级衡量标准,依旧有其存在价值和意义,因而《离骚》用礼数量众多,涉及范围广;周代贵族熟悉礼仪,礼为社会交往之需,因而屈原可以因礼设喻,不虞其义不达;《离骚》用礼以周礼为本,融入楚地习俗,周礼直而通达,楚俗摇曳多姿,屈原可谓兼得,故能以约文、微辞表与日月争光之高志。  相似文献   

13.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精髓,中华礼仪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质,其中有着深厚的人文积淀。人文关怀思想发源于中国的礼仪文化。中华礼仪文化强调约束自己,尊重别人,生命关怀,和谐共处。经济上日益强盛的当代中国应充分重视继承发扬中华礼仪文化中的人文关怀,用中华礼仪这个"魂"来教化和治理社会,弘扬真善美,净化社会风气,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吸引力,实现"中国梦"。  相似文献   

14.
三苏蜀学是北宋中期一个重要的儒学学派。其主要代表人物三苏(苏洵、苏轼、苏辙)认为,“礼”的精义是“顺人情”,圣人制礼的目的就是以礼来调适人情。三苏把“人情”作为古礼的本质内容,他们在解经时往往以人情为原则。表现在政治上,苏轼、苏辙以王安石为不近人情者,用“人情”、“公议”作为攻击王氏的武器。  相似文献   

15.
聘问礼在五礼之中属宾礼,是周代贵族之间重要的邦交礼仪。聘问礼的进行是伴随着礼物互赠的,称之为"礼赠"。"礼赠"是西周贵族之间交聘往来的一种情感表达与身份标识,其在礼仪交往中体现的等级性、对等性、象征性、敬让等特征恰恰是西周礼制的本义之表达。"礼赠"对于周礼的维系与西周贵族统治秩序的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体现着周人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16.
东西方礼仪的伦理基础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西方礼仪的不同,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其伦理基础的差异。文章着重对其伦理基础相似、形式特征各异,以及伦理基础各异、形式特征异同的部分进行比较,从而使我们了解那些礼仅从其伦理基础和实践形式,是值得今天借鉴和有利于促进国际交往的,而有些礼仪形式,我们却是不能苟同,并且要明确加以反对的。  相似文献   

17.
在儒家传统的“和合”文化体系中,“仁”、“礼”及“中庸”是其思想精髓,其中,“仁”是思想基础,“礼”是手段,“中庸”则是哲学方法论,三者统一于追求“和”的境界。返本方可开新,今天,我们继承和弘扬儒家传统“和合”思想的合理内核,从传统文化的源头引出活水,做到古为今用,充分发掘其理念蕴含的当代价值,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西学中源”与“礼失求野”是明清之际兴起于中国学者之中的两种对待西学的态度,前者指出西学来源于中学,而后者不涉及两种文化的源流,只表明向西学学习的积极态度.梅文鼎是清初历算大家,对中学和西学都有很深刻的认识,他学术生涯的大部分时间在论及“礼失求野”的思想,只是在晚年受到康熙皇帝召见后,错将政治权威当做学术权威,才开始大力宣扬“西学中源”的思想.  相似文献   

19.
在商务贸易全球化的今天,商务英语语言的范式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美国著名科学家、哲学家托马斯·库恩提出的范式概念和理论,对商务英语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进行分析,并探讨了商务英语语言在商务沟通与商务礼仪中具有的社会学意义以及商务沟通与商务礼仪的语言特点。  相似文献   

20.
土家族傩仪"过关",可以说是一个象征符号的组合。文章运用阐释理论,就仪式中的行为符号、实物符号以及方位符号进行分析,以揭示这些符号所隐含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