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3 毫秒
1.
英语中的隐喻大致可分为结构隐喻、实体隐喻和方位隐喻。在这些隐喻中,广泛存在着同本体多喻体与多本体同喻体隐喻现象。本文依据修辞学及认知语言学的理论,通过对结构隐喻、实体隐喻和方位隐喻的实例分析,论述了同本体多喻体与多本体同喻体隐喻现象的生成基础,进而证明了在隐喻这个大系统中,本体和喻体的关系并非是一对一的关系,而是多对一或一对多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认知语言学通常把拟人视作最典型的本体(实体)隐喻,称为拟人隐喻,从而认为隐喻和拟人都是基于体验性和相似性的源域向靶域的映射。在认同隐喻和拟人都是不同概念间跨域联结的心智模式基础上,本文提出:隐喻是喻体(源域)向本体(靶域)的静态映射,本体、喻体在字面上兼具;而拟人是将本体融合在拟体中,非人本体被活化在拟体人中,并不显现,源域中拟人之体代其行事,从而得出结论:拟人是基于“转喻人”的隐喻。  相似文献   

3.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方式。本文以认知隐喻为理论框架,尝试着分析英文股市报道中的隐喻使用。英文语料来自China Daily Business版。研究发现,英文股市报道中采用了大量隐喻,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概念隐喻是:股市变化是物理运动。资料显示"股市变化是物理运动"的认知隐喻表现在三个方面:股市变化是地面运动,股市变化是水中运动,股市变化是空中运动。  相似文献   

4.
隐喻理解过程中的制约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隐喻理解过程中本体、喻体、认知语境、人的主观能动性等因素,分析认为,本体和喻体的概念确定、认知语境的建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等都是理解隐喻必不可少的条件;通过考察与隐喻理解关联这几个因素发现,隐喻理解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认知过程。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LOB英语语料库和北大中文CLL汉语语料库,以"WIDE"和"宽"为个案讨论了英、汉语本体隐喻的异同。结果发现:英语本体隐喻表现出较为丰富的可搭配性范畴,而汉语则较为狭窄;就研究个案而言,在本体隐喻方面英语没有汉语的隐喻化程度高,这标识了本体隐喻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不同进路。  相似文献   

6.
股市隐喻研究是隐喻研究的一个分支,人们对股市隐喻的研究已从过去主要在修辞学方面到现在的认知过程方面。股市隐喻的运用涉及两个方面:一个是显性的目标域,通过相邻(相似)关系而成,在话语中出现的;另一个是隐性的始源域。始源域同目标域有自主一依存配对的关系。股市隐喻体现了语言运用的意向性特征,其形成是基于心里模型知识结构中对事物常规关系的把握而进行常规推理来实现。  相似文献   

7.
本文旨在介绍隐喻的研究对象及理解过程.隐喻的理解可以分两个步骤,首先是隐喻的辨认,然后是隐喻意义的推断.隐喻的理解过程实际上就是听话者将隐喻中喻体的主要特征转移到本体上并由此重新认识本体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常规隐喻分为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及本体隐喻 ,其中本体隐喻又包括管道隐喻和实体隐喻。语言使用者在说话或者写文章时一般不会意识到他所使用的某些表述方法是隐喻。隐喻不能仅仅看作是一种修辞手段 ,对来自小说《围城》的语料所进行的分析可以说明人们的思维和认知方式也是隐喻性的。  相似文献   

9.
为了阐释隐喻理解的理据,以英文报刊杂志上收集的隐喻表达为语料,对隐喻映射过程的三个特征,即隐喻映射的选择性、不对称性和特征突现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喻体到本体的映射是一个混合机制;本体在选择过程中限定映射原则并将映射的特征在本体域内运用;本体与喻体就某一特征表现出来的不同程度的突显性决定了隐喻映射的不对称性。此外,突现特征的研究证明了两域映射模型很难解释新奇隐喻。  相似文献   

10.
里查兹的互动理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里查兹 (I .A .Richards,193 6)认为亚里士多德的某些评论的负面影响迟滞了隐喻学的。他首先提出说话人对同一符号往往给以不同指称 ,是使用者给词语以“意义”。在这个基础上 ,里查兹主张 ,隐喻对帮助理解高度有效 ,而隐喻的实质不仅仅是替代或是比较 ,更主要的是“互动”的观点 ,这成了当代隐喻学研究的主要方向。这个理论包括如语言实质上是隐喻的、隐喻的两个方面———本体与喻源是互动的、以及共同点理论。本文也介绍其他学者对里查兹观点的一些评论。  相似文献   

11.
英汉新闻中的概念隐喻所体现的认知策略对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英汉两种语言的新闻报道中都有大量的隐喻性语言,既有失去新鲜性的死喻,也有新隐喻,这些隐喻体现了人脑的深层认知机制。通过对比英汉新闻报道中常见的概念隐喻,包括空间隐喻、实体隐喻和结构隐喻,揭示了英语和汉语在认知策略上的异同:在以人类自身为认知的出发点的空间隐喻和以人体为始源域的隐喻以及某些实体隐喻中,英汉两种语言呈现相似的认知策略,而一些具有传统文化色彩的隐喻则呈现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地方师范院校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征及原因,提出了加强地方师范院校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美国语言学家George Lakoff认为概念隐喻不仅存在于人类的语言之中,而且也存在于人类的思维和行动之中;它不是语言的表面现象,而是一种深层的认知机制。概念隐喻主要分为四类:结构隐喻、方位隐喻、本体隐喻、管道隐喻。大量的英汉日常表达式说明,概念隐喻支配着一词多义现象或不同意义之间关联的原则是由具体到抽象的隐喻性映射;另外,概念隐喻还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许多常规性习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比考察了传统隐喻观与认知语言学的隐喻观 ,重点评述了隐喻的本质、定义、两概念及其判别标准。在此基础上 ,运用相关语料分析了赛事报道中使用的各类隐喻的词法手段。根据词法构成特点 ,将隐喻实例粗分为两大类 ,即名词性隐喻和动词性隐喻 ,同时分析了“本体隐喻”和“常规隐喻”的特点。本文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赛事报道中的隐喻无所不在 ,其词法手段灵活多样 ,这进一步证明了认知语言学者所提出的“隐喻是人类语言无所不在的原则”这一全新隐喻观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5.
从概念隐喻的认知视角切入,解读《致海伦》诗题之美的双重蕴涵。指出作者以有形之物和无形之神建构实体、结构隐喻,以缥缈神圣的神之美和古朴绵长的物之美为始源域,映射出恢弘壮丽的海伦之美,彰显出诗人倾其一生追求的"唯美主义"情愫。  相似文献   

16.
认知语境是一种概念化了的知识结构状态,它对话语意义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概念隐喻在认知语言学中被认为是一种认知机制或认知模式,它是对日常隐喻语言的概括和总结,它具有概括性、系统性和生成性等特点。隐喻映射是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一种本体对应的关系,而映射过程中认知语境对"蕴涵"选择的限定功能确证了概念隐喻及其表达式的生成及其理解过程是在认知语境的共同参与下完成的,同时认知语境对概念隐喻及其表达式的理解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英语植物词汇的隐喻认知意义 ,总结归纳出植物隐喻的三种基本形式 :名词隐喻、动词隐喻和名词转动词隐喻 ,说明了隐喻的生成和理解来自于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方式和过程 ,阐明了隐喻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认知活动这一理念  相似文献   

18.
小说《围城》中拥有大量新颖独特的隐喻表达,使其成为小说翻译的难点。本文从翻译的层面分析了小说《围城》中隐喻的特点,从修辞学的角度对其隐喻进行分类,并对名词性隐喻、谚语性隐喻、讽刺性隐喻等典型隐喻的译例进行观察和分析,初步归纳出小说《围城》中隐喻的英译策略。  相似文献   

19.
将认知分析应用于莎士比亚悲剧《李尔王》中的隐喻中。将根据意象图式和隐喻过程中所涉及的映射的认知功能描述不同类型的隐喻。莎士比亚利用意义的复杂性,使用概念隐喻和意象图式,创造了常规、非常规甚至是创造性隐喻,尤其是此悲剧中的“自然”和“身体”隐喻的概念。分析显示,我们不少日常概念可为常规隐喻所组织,而文学话语中的新鲜隐喻可分析为常规隐喻的新引伸和新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