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关于名称意义的因果理论引发了因果论与描述论的"战争"。一些描述论的辩护者主张专名与相对于模态算子取宽辖域的摹状词同义。克里普克的回应诉诸关于严格性的哲学直观,但过于简单。因果论辩护者索姆斯对此的驳论以对作为语义理论的描述论早期形态基本点的理解为基础,因而其"基本论证"是能够成立的;但该论证仅限于逻辑语义分析,未能充分展示宽辖域分析的哲学价值。从哲学角度看,宽辖域分析诉诸摹状词的从物使用,视之为用以确定相关联的名称指称的手段,这既与克里普克以对象为出发点构造可能世界的思路相合,也与克里普克明确区分摹状词"提供意义"和"确定指称"两种功能的观点本质相通。专名与摹状词在语义功能上存在严格与否的分别。  相似文献   

2.
涵义如何确定所指,一直是现代西方语言哲学界和逻辑学界争论不休的话题。“摹状词论”认为,名称所指是由描写或反映其词汇涵义的摹状词确定的。“语境论”认为,语境是确定名称所指的决定因素。这两派理论都有其合理因素,也有其缺陷。就此问题,我们应当借鉴克里普克的“历史因果论”把握三条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3.
索姆斯针对宽辖域分析和严格化的摹状词解释对克里普克的模态论证所做的辩护并不成功,其原因是他的辩护犯有错误:在已经假定名称‘n’在语义上等于相对于模态词取宽辖域的摹状词‘the x:Fx’之后,或者在假定名称‘n’被定义为与一个严格化的摹状词‘the x:actually Fx’[即n=(the x:actually Fx)]之后,他仍然把‘n’和‘the x:Fx’或‘the x:ac-tually Fx’处理成有不同的模态辖域,并认为人们可以对分别由‘n’或相应的摹状词指称的那个个体持有不同的信念。对于主张名称和相应的摹状词严格同义和共指的描述论者来说,这种情况不可能发生。所以,索姆斯对模态论证的辩护失败了。  相似文献   

4.
约翰·塞尔提出了一种基于言语行为论的论证,支持斯特劳森,反驳罗素的限定摹状词理论。他的论证有两个前提。第一,只有两种可能的方式把罗素的理论应用于所有种类的语内行为:我们要么把每个包含限定摹状词的语内行为都分析为包含有存在断定,或者把它分析为只在命题内容中有存在性表达。第二个前提是两种方式都行不通。我质疑第二个前提并试图表明塞尔并没有给出充分理由证明普通所谓命令或提问不能包含断定。在结尾处,我描述了一种语言现象,即包含限定摹状词的语言可用来进行欺骗,以支持罗素的理论。  相似文献   

5.
AA式摹状词是摹状词中最重要的一类,其语义由主体义、过程义和特征义三部分构成;AA式摹状词的语义具有感知性、变化性、程度性、多义性和民族性的特征;其确定语义的方法是语境确定法,可分为主体确定法和特征确定法两类。  相似文献   

6.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改变了我们对语言的理解,让我们认识到语言在本质上不是表征性的。通过对摹状词理论的辖域问题进行深入的句法分析,探讨满足限制性条件的摹状词的句法功能,从而达到对于摹状词的语义解释。这样的语义解释让我们看到摹状词的意义并不取决于所对应的指称对象,其意义来自于摹状词的句法演算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避免了不必要的个体对象的本体论预设,又凸显出了句法层面上抽象个体对象的句法功能。在此基础上展开对于命题构成成分的本体论解释,并思考命题生成的知识论意义。  相似文献   

7.
对于专名与摹状词的关系,摹状词理论的要点是,专名的含义等同于摹状词或摹状词簇,摹状词指称专名的所指;相反,因果命名理论认为专名仅有所指没有含义.摹状词理论和因果命名理论都存在着其自身不可克服的困难.以专名的推广和传播为突破点,从本体论和认识论两个层次上来考察,可以对这两种理论的各自困难以及摹状词与专名之间的关系有个较好说明.  相似文献   

8.
解读和分析克里普克与唐奈兰有关限定摹状词用法之争涉及三个焦点问题,分别是:(1)克里普克与唐奈兰各自对限定摹状词用法的分析是否假设语义歧义?(2)克里普克对限定摹状词用法的分析是否可以涵盖唐奈兰的归属性、指称性用法?(3)限定摹状词的指称性用法是否类似专名?通过对这三个问题的分析不难看出,克里普克和唐奈兰虽然在限定摹状词用法上持不同观点,但其间并不真正存在对立或矛盾.  相似文献   

9.
本文重点探讨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对语言哲学发展的意义.在研读三篇语言哲学经典文章的基础上,阐述罗素的摹状词理论的目的、核心内容及其对语言哲学发展的深远影响,评述有关摹状词理论的争论,并提出只有从正确的视角去理解摹状词理论我们才能把握其经典意义.  相似文献   

10.
英汉翻译中,借助词汇语境提示进行推理可以确定某些词的情景意义,其推理的依据主要是上下文中词与词之间的语义关系,如语义搭配、语义冲突、词汇照应等。词汇语境提示应用于英汉翻译中可以消除多义或歧义、指出某些指称词的所指以及解决表面搭配不当和词义空泛等。  相似文献   

11.
判断话语或言语的“真”与“假”有两条标准:一是依据客观事实;二是说写者意欲表达的信息。以此为主要依据,可以看出英语语法中的主谓一致、否定和时态所展示的不一致。主谓的不一致表现在谓语动词的数与结构的不一致和与意义的不一致;否定的“真”与“假”包含了否定的转移、形式的否定与意义的肯定以及结构的肯定与意义的否定;时态的讨论含盖了一般现在时表过去和将来时间,一般过去时表现在和将来时间以及SINCE从句、“假”主动态和“假”被动态等。  相似文献   

12.
无罪推定与诉诸无知论证的论证形式虽然相同,但实质却有根本区别,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诉诸无知论证转移了举证责任,无罪推定并未转移举证责任;(2)诉诸无知论证中的立论主体和评判主体相同,无罪推定过程中的立论主体和评判主体并不相同。正是基于这些根本差异,本文认为,无罪推定不同于诉诸无知论证,无罪推定的逻辑本质并不是“诉诸无知”。  相似文献   

13.
魏晋南北朝时期关乎语言的哲学思想异彩纷呈,独树一帜。王弼具有鲜明工具主义倾向的言不尽意论,不仅是魏晋玄学发展的一个里程碑,而且逐渐渗透到谈坐论辩、文学艺术、经籍训诂、文字研究、佛经翻译等广泛领域,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语言范式和方法论原则,影响极为深远。它与僧肇对语言的空观思想,较为重视文字音、形背后之意义的文字训诂思想,以及强调诗言志传统的文学语言观念等一道,成就了一种言无言的意境之美。  相似文献   

14.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采用辩论式,有利于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通过辩论式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在辩中和作品对话,与作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要开展好辩论式教学,要掌握好辩前、辩中、辩后等各个环节.  相似文献   

15.
把王国维的“境界”说当作“唯美主义”的文艺理论是一种误会。“真”与“善”也是王国维“境界”说的重要维度,这是因为,王国维的“境界”说实质上是一种人生“意义”的理论,它所言述的是先验世界中的真、善、美“一体”之域。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论述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当代文学的民族性,尤其强调:因56个民族当家作主而伴生的民族意识的复苏成为考察中国当代文学民族性问题至关重要的立论前提。老舍等少数民族作家复杂内隐的民族情愫的出色表露更是最具个案意味的有力论据。  相似文献   

17.
增补翻译是英汉互译中最重要的技巧之一,目的是使译文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和修辞特点,从而使译文与原文在内容、形式和精神三方面对等起来。文章从概念内涵意义、所指意义及文化背景三个方面探讨了增补翻译的使用场合。  相似文献   

18.
汉语音变构词可以分为变声构词、变韵构词、变调构词三种简单的类型及其他复杂的类型。音变构词是传统的音义之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义之学不仅在我国,在整个世界的学术体系当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学问,其内容及研究成果十分广泛,但是专门研究音变构词的诸家论著对于四声别义的材料有不少遗漏,因此音变构词的研究在资料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研究音变构词对语言学特别是汉语史的研究和大型古汉语语文工具书编纂修订以及古文献的阅读和整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女性的角色变迁迈进了现代化的新阶段。以角色变迁理论来审视,可以看出,与改革开放前相比照,改革开放以来中日女性的角色变迁主要有如下一些特点:(一)角色变迁理论:“回家”与“就业”的论争;(二)角色变迁机制:法律与组织的保障;(三)角色变迁目标:平等与发展的整合;(四)角色变迁态势:挑战与机遇的并存。这些特点体现了女性角色变迁与社会改革的同频共振。  相似文献   

20.
魏晋玄学的三大理论主题即:有无之辨、情理之辨和群己之辨,三者具有紧密的联系。有无之辩落实到人生层面,就是关乎自然与名教的情理之辩,而自然和名教之辩背后所蕴含的即是人的主题。个体重自然,社会尚名教,从名教与自然之辨,必然引申到群己之辨。在三国两晋时期,由于动荡的社会环境,导致自然与名教发生严重的分离,同时,这种分离也明显地体现了理想与现实、自由与道德、个体与社会之间所存在的冲突。如何去调整或者把握自然与名教、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以达到彼此的统一,成为玄学的重要理论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