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成为其继承国。剧烈的社会变迁不但改变了俄罗斯大多数人的社会地位、生活状况,也彻底颠覆了俄罗斯人思想中形成的一系列认同,其中包括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构建符合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的新认同,这不但是国家决策者的任务,也是社会人文科学者的社会责任。在此历史背景下,俄罗斯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季什科夫率先提出俄罗斯公民民族构建理论。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其理论不断完善,在社会实践层面也获得很大进步。本文拟从历史背景、理论根源、现实反应和社会实践几个环节入手,探讨这一理论在俄罗斯发展的过程中对俄罗斯多民族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也希望从这一理论中探寻对我国公民民族建设的有益启发。  相似文献   

2.
何群 《民族学刊》2020,11(1):51-59, 132-133
当今世界多民族国家大多面临如何实现国家社会凝聚,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如何一致起来的问题。利用“田野回望”这一认识和研究方法,从生活实际出发,在无论是作为俄罗斯地理的边缘,还是人文的边缘——图瓦,回望莫斯科,回望俄罗斯,回望中央、核心,在图瓦感受俄罗斯民族国家认同,把脉俄罗斯社会凝聚状况。研究显示,图瓦族传统文化功能依然发挥核心作用,同时大量吸收了俄罗斯文化及现代文化要素;“图瓦族”-“我们是图瓦人”的民族意识、民族情感、民族认同意识尚很浓厚,同时俄罗斯国家认同明确,并迫切希望本族、本地区获得高速发展。图瓦个案表明,二十一世纪俄罗斯民族关系的主流表现为民族共生,文化吸收,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日益一致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民族·族群·社群·社区·社会共同体的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族群和社群在某个特定空间范围按照不同的方式组合成了不同的社会共同体.但是,不同社会共同体的活动空间范围需要位于该空间(或社区)中的人们的集体建构与有效维护.社会共同体的存续、发展抑或散失、瓦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构成该共同体的民族、族群或社群的意识消长、竞争力大小以及国家的政策支持.民族与社群在不同的情境下会形成不同的共同体,并有可能朝着"民族主义"和"社群主义"的方向发展.族群的认同虽然也会随着情境变化而产生不同的认同,但它基本上是"文化"层面的,而且往往是运用这种"文化"上的认同去谋求利益或效益,亦即它更多地表现为"工具性"的生存策略.但是,在民族认同与族群认同重合和民族社区、族群社区与社群社区趋于一致的情况下,族群的"文化"认同亦有可能转化为政治认同.  相似文献   

4.
阿哈德·哈姆是文化犹太复国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除了在犹太复国目的、方式等方面与政治犹太复国主义思想截然不同之外,他还在处理阿犹民族关系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前瞻性的观点和主张。他不仅最早发出了未来阿犹民族冲突的预警,而且倡导阿犹两个民族之间平等共处。阿哈德·哈姆有关阿犹民族关系的思想不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成为其文化复国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目前,“多元文化主义”已发展成为一种政治思想,在如何看待文化、政治和民族等方面都有着自己的观点.少数民族遭遇多元文化主义,将在民族文化与国家文化、民族自治与国家治理、民族身份与公民身份的关系等问题上产生认同困境.何以应对?核心理念是坚持“尊重多样,包容差异”原则.本文以中国为例尝试了深入的剖析.具体而言,党和国家需注重中华文化的内涵发展、自治权利的法律实践和公民身份的科学构建等议题的探讨,通过消解少数民族认同上的困境,提升中国各民族的中华文化认同、中国政治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加强社会凝聚力、民族向心力和国家统合力.  相似文献   

6.
刘秋岑 《世界民族》2023,(2):110-124
俄罗斯联邦作为拥有超过190个少数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其民族情况之复杂、民族立法的体系之庞杂,足以成为一个极具代表性的研究样本。在俄罗斯现有的立法逻辑中,少数民族更多地被视为一个广义上的民族权利主体,按其语言表述和法律概念上的不同,主要划分为基于民族归属的个体权利、基于具体权利主张的个体权利、基于身份认同的少数民族(个体的或群体的)权利、基于原住民特有的身份认同的权利,以及已经出现但是尚未能被俄罗斯学界所广泛承认的、扩大化的少数民族社群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包含了久居少数民族聚居地的旧居民的权利,等等。俄罗斯民族立法体系分为联邦-地方两级,民族权利的内容主要侧重教育权和文化权,并基于这样的独特结构,逐渐形成了符合自身历史阶段和利益表达的民族立法的内在法律逻辑结构,在旧有的立法理念之上,根据时代的发展变迁提出了民族的“身份认同”、作为集体权利的民族权利等新理念,以期实现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身份认同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论多民族国家中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如何看待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逐渐成为族际政治研究中的一个焦点话题。文章从个体认同的多重性、民族认同问题产生的根源两个角度,论证了在冲突视角下,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视为矛盾和对立事物的理论观点的不科学性和误导性。科学地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需要一种和谐视角。这种视角认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存在价值共识和功能上的相互依赖关系,在社会实践中可以和谐共存;二者统一的路径是构建能够有效整合民族异质性与国家统一性的公民身份,完善公民权制度。  相似文献   

8.
民族认同是一个结构性的概念,表现为个人的归属感以及群体文化结构和集体记忆的延续。在族裔同质国家,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相融合,在宪法上体现为人民主权条款。在族裔异质国家,民族认同区分为主权民族认同和族群认同两个层次,前者在宪法上体现为人民主权与主权民族自决权的统一,成为国家合法性的基础;后者在宪法上表现为对少数民族主体性的尊重和特殊性的保护。在我国,主权民族认同和族群认同并行存在,并且主权民族认同度高于国家认同,因此有必要在《宪法》中采用"中华民族"的表述。  相似文献   

9.
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民族国家在各种不同层面产生了认同危机。主要表现为主权认同、制度认同、政府合法性认同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文化认同与民族认同相应地淡化。民族国家认同的危机根源于国家治理的失败,因此要适应全球化对主权认同的挑战,提高制度设计的正义性与合理性,提高政府能力与社会信任度,构建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新文化,构建多元一体的"国家-民族"认同,只有改革国家治理体制,才能重构持久稳定的民族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10.
学习列宁的基本思想和党的文件,研究苏维埃联盟国家体制和共和国的民族国家体制的发展经验,为做出关于民族国家建设的发展远景的某些结论提供了可能性。这个问题很重要。列宁写道:“马克思的社会主义也是根据这种历史条件提出民族问题和国家问题的,这就是说不仅要解释过去,而且要大胆预察未来,并敢于从事实际活动以实现未来。”研究者就苏维埃民族国家体制的远景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们中间没有统一的意见,而且,他们的观点往往是对立的。例如,A·H·姆纳查卡尼扬断言,苏联的民族国家体制  相似文献   

11.
·民族理论研究·当代世界民族主义论纲花永兰(1·1)试论民族文化认同的特殊功效——从斯大林民族定义的争论说开去徐则平(1·10)《西部开发促进法》与民族立法的衔接探讨朱玉福(1·1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民族自治地方立法康耀坤(1·22)中国人和谐心理的研究林升栋(2·1)信任: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社会基础唐贤秋(2·6)论多民族国家的政治理念及其贡献——以中国多民族国家与美国民族—国家的比较为例周传斌(2·13)论民族权利与国家整合付春(2·21)概说民族整合严庆(2·28)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构建和谐社会李资源(3·7)重新定义民族主…  相似文献   

12.
该文以中亚回族(东干人)为主要研究对象,讨论了其在中亚居住逾百年的历史过程中地域观念与民族认同的变迁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认为中亚回族(东干人)民族观的内核是地域观念,在中亚生活的一百三十多年中,其地域观念历经官方民族主义、语言民族主义等语境的塑造,被逐步提升为民族观念。但这并非意味着他们已经成为寻求领土主权的民族共同体,因族群内部迁徙记忆的差异,其地域观念不仅延续下来,且苏联解体后在中亚建构民族国家的语境中反过来被民族观再塑造,衍生出新的地域观。文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中亚民族的民族观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13.
俄罗斯著名民族学、历史学、社会学家B.A.季什科夫,早已为我国学界所熟知.他的<民族政治学论集>由高永久教授译成中文在国内出版.季什科夫曾经出任俄罗斯联邦民族事务委员会主席、民族事务部长,同时兼职俄罗斯科学院民族学和人类学研究所所长,政界与学术界的"双重"的最高级身份,显示他在俄罗斯民族事务管理和研究的权威地位.<民族政治学论集>汇集了作者历年在报刊上发表的论文和未刊布的报告、文章,按章节编排有序,大体完整和系统地体现作者对俄罗斯联邦制命运和民族国家体制等问题的认真思考.论集所辑论文写作于1989年至2001年之间,这正是俄罗斯面对"苏联解体"的最艰难时期.  相似文献   

14.
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昊 《民族论坛》2010,(8):35-35,61
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对多民族国家和地区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成为国内外备受关注的热点研究问题。学者们主要从民族认同的内涵、结构、发展、影响因素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而我国学者还特别提出民族认同应包含本民族和中华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有密切的关系,但国家认同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展开。  相似文献   

15.
2011年7月22日,在富有"最和平国家"之称的北欧国家挪威发生了令世人震惊的恐怖枪击事件。人们多从恐怖主义、宗教冲突视角分析其原因,缺乏族群间"认同"层面的深层次解读。文章认为,造成"7·22"事件的关键原因在于挪威本土居民与外来移民的"互不认同";而欧美国家主流社会对外来移民,尤其是对穆斯林群体的长期负面宣传,则是挪威当地民众对外来移民"不认同"的主要根源;全球化的今天唯有提倡、做到"信仰自由、认同多元、包容他者、兼济天下",社会方能真正"和谐"。  相似文献   

16.
詹全友  周旻 《民族论坛》2013,(8X):36-38
对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四地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少数民族群众对党和国家开展的国家认同观教育表示满意,"四个认同"非常强烈。但是,外因如一些党员干部作风有待提升、国家认同观教育不足,内因如政治面貌、受教育程度等差异会导致国家认同观出现差异。为此,应进一步利用民族地区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国家认同观终身教育,并加强民族地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大力发展党团员就显得极其必要。  相似文献   

17.
对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四地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少数民族群众对党和国家开展的国家认同观教育表示满意,"四个认同"非常强烈。但是,外因如一些党员干部作风有待提升、国家认同观教育不足,内因如政治面貌、受教育程度等差异会导致国家认同观出现差异。为此,应进一步利用民族地区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国家认同观终身教育,并加强民族地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大力发展党团员就显得极其必要。  相似文献   

18.
探讨作为跨境民族的缅甸傈僳族的多重认同的历时性演变及其动因,并分析多重认同演变与其社会建构之间的关联性。认为因族源、地缘关系,在现代民族—国家建构过程中,原来广泛分布于中缅边境的傈僳族成为分居两国的跨境民族,在其民族(族群)意识与社会建构方面显现出其作为跨境民族的一些明显特征。  相似文献   

19.
本文首先对争议不断的“民族”概念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作者的观点.按照中国人的理解,以生物性、血缘性及传统文化为认同依据的民族在古代就存在了.中国的民族出现的具体时间难以考证,但是我们可以确定一个标准,即出现阶级划分和地域认同是民族形成的标志,这样,民族就形成于部落及其联盟瓦解的基础之上了,也就是民族与早期国家的形成基本同...  相似文献   

20.
叶江 《世界民族》2006,2(5):1-8
本文重点介绍和解读安东尼·D·史密斯相关著述中的几个关键性术语,以便于国内读者和研究者更好地把握当代西方民族与民族主义理论中的一些基本概念。首先,史密斯认为“民族”和“族群”都是某种人们共同体,但后者通常没有政治目标,在很多情况下没有公共文化,甚至没有疆域空间。在史密斯以及目前西方学界的研究中,一般是从“民族”和“族群”两个层面来剖析人类共同体的演进及其与民族主义之间的关系。其次,针对民族与国家很少完全重合的实际情况,史密斯用“民族的国家”(nationalstate)取代“民族-国家”(nation-state)。第三,史密斯提出民族主义是一种“政治的宗教”,而民族主义的“神圣事物”就是“民族”(nation)本身,其“神圣性”表现为四个方面共同体、领土、历史和命运。即使在全球化的作用下,民族主义也不会轻易退出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