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发达国家生态教育起步早、发展快,在教育理念上有可借鉴之处,其生态教育有律法严明机制长效、横纵交贯体系完备、角色多元相融互补等主要表现,也体现出了知识认知与行为养成相统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整体性与针对性相统一、法律约束和道德规范相统一等鲜明特点.对我国生态教育的启示是:健全教育保障,顶层设计与基层摸索相结合;丰富教育内容,统一目标与分层教育相结合;创新教育手段,知识认知与实践体验相结合;强化教育成效,德育引导与制度规范相结合,这对推进我国生态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高校德育目标的建构,不是由教育者或教育管理者主观任意选择的,而是有其自身的科学依据。高校德育目标建构的基本依据主要包含社会发展对未来人才素质的需要、大学生的人格特征、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对高校德育的新要求以及经济全球化与中国高校德育的关系这四个方面。在此基础上建构起来的高校德育目标的新框架是一个由“意识形态认知与实践”、“文化认知与实践”、“个体与社会价值认知与实践”、“心理认知与实践”和“道德(法纪)认知、道德实践与道德境界”等诸多要素构成的目标体系。  相似文献   

3.
传统幼儿德育认知是“离身”的,表现为忽视身体的重要性。基于具身认知理论重建幼儿德育理论使幼儿德育认知具有具身性,幼儿德育知识具有情境性,幼儿德育行为具有生成性。由家长、教师、幼儿园与社区构成的合作性支持系统通过个性化问题的制定与指导,跨园协作与全方位合力设计学习空间等路径使幼儿德育工作优化并高效。  相似文献   

4.
当代教育正实现由传统教育转向现代教育,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由知识教育转向行为教育的变革时期,为了适应这一变革,增强德育的活力与效率,德育模式也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包括德育目标具体化、德育实践多元化、德育空间拓展化、德育操作全程化、德育工作系统化等等,从而完善现代德育工程,建构现代德育体系  相似文献   

5.
单纯认知式的学习无法使大学德育中的知识真正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只有理解才能使大学德育与大学生的人生历程及经验真正联系起来。但是,理解到的意义不会自动与个体的生活经验和生活境遇发生关联,所以大学德育必须把教育的意义引导与大学生的具体生活体验连接起来。理解与体验之间的协调互动和辩证统一,开阔了大学德育的教育方法,拓宽了大学德育的发展道路,推动了大学德育研究从方法论向本体论的转向。  相似文献   

6.
以活动课程为基础实现德育与心理教育的结合是教育理论与实践中亟待探索的崭新课题.教育实验证明,活动课程中德育与心理教育结合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应从认知发展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全面指导与个别指导、阶段性与连续性发展等方面的统一来实现在活动课程中德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道德学习与道德教育反映的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前者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学生的主动行为;后者是以成人的世界和社会的要求为本,体现社会的意志或成人的意志,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作为对传统德育高耗低效现状的反思性选择,现代德育正实现着从"重教"到"重学"的路径转向:在德育内容上,由掌握道德知识向发展道德能力转向;在德育方式上,由重灌输向灌输与选择整合转向;在德育过程中,由认知性德育向活动性德育转向。  相似文献   

8.
营造良好的外因条件 提高德育的接受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德育教学来说,理解和认知并不必然意味着接受,唯有接受,将所学知识内化为主体主观意识的一部分,才有实效。在内因相同的前提下,接受效果直接取决于外因条件。这些外因条件包括: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方式和教育氛围。本文主要探讨如何营造良好的外因条件,以提高接受效果。  相似文献   

9.
李会巧 《新天地》2011,(9):149-149
政史地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她必须提负起未成年人德育教育的重担,长期以来,我们的老师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忽略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宗旨,结果在青年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放弃了难得的机遇。政、史、地教材本身就是一部德育教材,处处闪耀德育的光芒,但老师平时目标不明确,把这些当成了知识类课型,重知识轻德育,通过研究我们以表格的形式,量化了全部教材的德育内容,以知识传授为主,转变为知识与德育并重。  相似文献   

10.
近十年来,我国成人教育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也存在着严重问题,即对成人德育的忽视,它具体表现在视成人教育为单纯的知识教育、技术教育,德育被冷落一旁;另外,在成人教育教学计划之中,也缺乏专门系统的德育课程,为此,须进行改革,首先是转变观念,树立终身德育思想;其次,调整成人教育教学计划,给德育以应有地位;最后,应建立一支过硬的成人德育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11.
道德教育的起点,是教育者的富有主导意义的引导教育活动。道德教育可以从知情意行任一端来切入。鉴于道德认知规导道德情感,是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实现的基础,道德认知也是德育进行实施的载体和条件,因而在道德教育中从道德认知上的切入是最有关键意义的。传统德育无人化倾向和受教育自身在认知方面存在的一系列心理矛盾,使得传统的德育尤其应该在内容上改变过去理想化、政治化和脱离实际的缺陷,而应结合科学性和现实性,优化德育内容,尤其要把社会制度规范的教育引导到德育课堂,在顺应受教育者接受心理的同时更要超越他们的的接受心理,以引导他们的道德水平向更高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增强高校德育实效性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时期对高校德育的实效性提出了迫切要求。从高校德育实效性的认知入手,探寻其影响因素,最后确立以树立高校德育创新理念、拓展高校德育全面目标、充实高校德育创新内容、选取高校德育科学方法、建立高校德育健全机制、创造高校德育优良环境为对策来切实增强高校德育实效性。  相似文献   

13.
近现代西方德育方法受到经验主义、实证主义、功利主义、自然主义等哲学流派的影响,在哲学观上实现了对传统德育方法的继承、批判与转变,充分体现了对受教育者的尊重、提倡自然的教育、注重世俗化、务实性等特点。文艺复兴运动以来,尤其是现当代,西方国家从多个学科角度研究道德教育,形成了各种流派,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状态。实用主义德育理论、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品格教育运动"、社会学习模式、认知发展模式、行为主义模式、体谅模式等,从不同的视角提出了道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梳理西方近现代道德教育方法发展脉络,分析西方道德教育方法发展的特点及转向,有利于归纳与借鉴西方道德教育方法发展对我们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4.
“诗教”是中华民族思想道德教育的优秀传统。诗教是把思想道德教育与审美教育结合起来,利用人们的审美需求,通过美的形式和内容把真善美结合起来,达到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诗教的本质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的综合化。探索思想品德教育与美育有机融合的各种内容和形式,实现“诗教”优秀传统回归,是公民思想道德教育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索新形势下实施德育的有效途径,提高德育效益,笔者针对"80后"大学生的道德认识进行了问卷抽查.在对调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认识到:"80后"大学生的道德认识具有矛盾性,并分析了道德认识矛盾性的原因,重点从三个层面提出提高德育效益的途径:第一,社会层面,重构社会高层价值体系;第二,学校层面,要树立全员育人的大德育观念,内容要具有可接受性,方法上要加强情境性教育、体验性教育;第三,大学生要注重自我教育.  相似文献   

16.
品德认知结构模式涉及到品德的心理结构成分与道德认知信息加工活动中的道德知识系统等问题 ,后者与皮亚杰关于认知结构模式的基本过程紧密相关 ,也具有完全同化和完全顺应两种典型的活动机制 ;品德认知结构模式的四个基本特征是 :社会道德规范主导品德认知 ;个人利害得失问题的解决是品德认知的关键 ;品德心理结构成分与品德同一 ;品德与性格特征同一。我国社会变革时期品德教育的对策主要是 :帮助学生完善道德知识系统 ,健全品德结构模式 ,注重性格养成 ,提高处理面临疑难道德问题的水平  相似文献   

17.
道德情感体验是一种价值体验,是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中介因素,也是主体道德内化的动力,对于道德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也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必然要求。在德育过程中,采取生活化德育、情境德育;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对进一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情感在德育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我国高校德育低效与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有关。要从提高教师情感素质、了解当代大学生情感倾向以及在德育认知和实践过程中强化情感体验几方面努力以增强高校德育效果。  相似文献   

19.
传统德育模式和现代社会激变是影响当前德育实效的重要因素。我们倡导参与式德育,即在开放的环境中,通过学生亲历亲为和在其中的感悟生成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能力。这要求学生自愿自主的参与,更要求教师,家庭和全社会三位一体全方位的支持和参与。  相似文献   

20.
我国高校德育在21世纪将面临来自国内外各种新压力和新问题的挑战,应从德育思维、认识、内容、过程、方法、时空、实效等七个方面加强和改进我国高校德育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