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取予两得"、"宽猛相济"是历代君王治理财用、统治人民的两项政策.陆九渊青年时代为准备科举考试写作的两篇程文,其一从夸赞唐代名臣刘晏善理财用、真知取予入手,道尽取予之理的辩证关系,表达了作者取予两得的理财思想;其二从剖析"宽猛相济"之弊入手,阐述了具有法治意义的尚德不尚刑、德刑并举的政治思想.两篇程文,显示出青年陆九渊经世致用的政治思想和以道德仁义的"本心"为特征的哲学思想,对于当今仍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
叶适是南宋时期著名的功利主义思想家,是永嘉学派的代表人物,在经济思想上,"以经济自负",坚持事功,一反传统儒家思想主张义利并举,批判抑末思想,倡导"理财"理念,公开为富人辩护等等.  相似文献   

3.
盛世兴藏.随着时下收藏大潮的波涛翻涌,收藏大军的队伍日益壮大,藏市"捡漏"一夜暴富"成为很多人的梦想.收藏固然是投资理财的一种途径和方式,但收藏的真正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增值",其间很重要的应是享"趣"——享受收藏过程中给收藏者带来的那份惊喜、自得与愉悦,那种"如沐春风"其喜洋洋则矣"的心理感受.  相似文献   

4.
张莉 《源流》2011,(2):76-77
不知从何时起,"理财"二字成为一个极其热门的词汇。在百度上分别输入"炒股"、"投资"、"理财",都能得到上亿条搜索结果,从过去几年名噪一时的炒股,到现在如此胶着的房价,都没能超过"理财"的范畴。"理财"二字听起来简单,但究竟有多少人有意识并能做到  相似文献   

5.
金镝 《新天地》2012,(12):43
人到老年,理财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晚年生活的幸福指数。多年来,我在侄辈的指导下,巧念理财"四字诀",家庭理财风生水起,可谓"财源滚滚,丰衣足食"。我的两个侄子都在金融部门工作,其中有一位还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理财规划师。进入晚年后,他们给我的理财建议是:遵循四项基本原则。这四项基本原则也即我的晚年理财"四字诀",我遵循照办,深受其益。口诀之一:"稳"。人到老年,  相似文献   

6.
委托理财法律性质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委托理财作为一种新兴投资方式,法律对其的定位直接影响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保护,其中的核心问题就是委托理财的法律性质.委托理财是一个涵盖面较广的范畴,可依受托人以哪一方的名义从事投资管理行为.将委托理财分为"委托型"和"信托型"两种类型,分别适用不同的法律规定,并对代理、行纪、借贷等说法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蓝草十七 《社区》2012,(20):39-40
成家立业之前,与许多"月光族"一样,我也是月初"富翁",月末"乞丐"。成家立业后,我开始恶补理财知识,学着做投资。几年来,我从失败中逐渐总结出了一条理财的规律,那就是不管投资还是消费,只要巧打时间差,就能轻松巧理财。投资短期理财产品巧打时间差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完成,中央与省级政府两级管理办学的格局已基本形成,"共建"使许多原中央部委或行业所属院校已划转地方管理.确立新形势下财务管理体制与原则,制定适应学校发展战略的理财政策,建立有效的经费预算的管理与内部分配机制,激发学校全体职工创业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已成为"共建"院校财务工作应迫切研究与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共建"院校面临教育改革的机遇与挑战,以规模求发展,在加速发展的前提下财务工作的思路和拟采取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针对目前关于企业理财目标问题的研究缺乏系统性框架的现状,提出了由规范理财目标(N)、理财目标的现实选择(S)和实证理财目标(E)三个维度构成的NSE框架.该框架有利于迅速厘清各种理论观点的前提假设,从而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也有利于实务界合理地选择理财目标,而不是困惑于各种理论观点或追逐某种"时尚"观点.  相似文献   

10.
阳林 《老友》2009,(8):65-65
时下,在不少证券交易所大厅,"银发一族"所占的比例均居高不下,足以反映出老年人理财的旺盛需求。理财专家提醒,老年人投资理财更要讲究科学方法。老年人理财更应该按照比例组合投资。因此,理财  相似文献   

11.
"生活形式"与"生活世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形式”概念与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相比较 ,分析和评论这两位哲学家在这个问题上观点的异同 ,考察维特根斯坦对现象学的态度 ,以及他在何种意义上接受马赫和博尔茨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现代性与审美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概念本身是一个悖论式的概念,它包含了内在的张力和矛盾,它可简单地分为审美现代性和启蒙现代性。本文旨在对审美现代性进行粗略的概叙,以基督教时间历史观为基础,清点其在现代性结构中的作用及其可能带来的危险。  相似文献   

13.
德国或法国在某个历史时间段会更加现代一点,但从整体上讲,正是这种相互交替发展的进步才使得两国相互学习互补,使两国间没有一边倒的倾斜现象.这就形成了德法两国巨大优势和两国关系紧密的秘密所在.  相似文献   

14.
自宋代朱熹以来,许多人把"百夫之特"的"特"解释为"杰出的".本文从本诗、他诗和方言等三个方面提供证据,证明"特"应训为"匹",并分析错误训释的来源和流变.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海量”与“大量”这组同义词进行了考察,指出二者可以互相替换的情况,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是"与"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然语言表达"命题"或判断时,无论使用系词与否,无论使用何种起系词作用的句式,都摆脱不了先验的x=/()γ思维结构.无论在何种语言中,系词本身都没有独立的语义,只起连接主词和谓词的符号作用;而"在"或"存在"却具有独立的语义,甚至能单独构成句子的谓语.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即便在印欧语中,"是"与"在"在语义上也没有必然联系.希腊语ousia一词的语义与其说是从einai一词抽象得来的,毋宁说是借着einai从x=/()γ实验思维结构中抽象得来的.einai并没有为这种抽象提供确切的语义,而仅提供了一个方便的符号.人类语言发展趋势是清晰化和准确化,故而汉语不应像某些学者所主张的那样逆势而行,把"存在"、"在"和"有"等语义移植到一个本无这些词义的"是"字里.  相似文献   

17.
关于“存在”和“是”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西方哲学的核心范畴 being(希腊文 estin, to on),原来没有统一的译法,五十年代起形成一个统一的译词“存在”,近来有学者主张改译为“是”。这个西方的词原有“有”、“在”、“是”的在合一的意义,但在中文中,“存在”和“是”的意义是不同的。只有用“是”和“不是”构成的肯定和否定命题,可用以辨别“真”和“假”。巴门尼德正是由此提出认识的两条路线,亚里十多德由此制定逻辑学,牛一再分析“是”和“真”的关系。所以我们以为只有将它译为“是”,才可以正确理解西方哲学重视逻辑和科学的传统精神。  相似文献   

18.
19.
蒲松龄自称异史氏,是在著述目的、思想情感、艺术手法诸方面与《史记》高度认同的一个标识。《聊斋志异》对于《史记》从体裁、题材、创作思想、价值观、艺术观到表现手法甚至作品编排形式的追寻是全方位的,都是以社会教化为己任追求立一家之言,都为后世留下了一道多采的人物画廊,都在文章取材与体式上具有鲜明的独创性特点,都具有通过编排形式传达创作主旨的良苦用心。而最为本质的特征是都通过艺术形象表达了内心深广的忧愤。  相似文献   

20.
社会语言学将理想的语言模式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作为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本文以R.Brown和A.Gilman的著名理论为出发点,以话剧对白及调查问卷为依据,对现代汉语中第二人称单数的使用规律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