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北大荒是一部英雄的史诗,她呼唤着北大荒文学。"北大荒文学"也叫"拓荒文学",记录东北文学史或黑龙江文学史独特的文学现象。"北大荒文学"伴随着上世纪五十年代对荒原的全面开发,在全国解放战争的号角声中产生,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茁壮成长。因此,北大荒文学对于那一代人开拓进取的历史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展现了那时人们的心理追求,他们的那种精神风貌早已成为现代社会的良好精神向导。  相似文献   

2.
北大荒文化的生成是有其特殊机制的,它的最初孕育有其特殊性,是一种成熟的文化形态(军旅文化)突进式地植入,并直接成为这一地域的核心文化和主流文化。北大荒文化的生成发展也有其特殊性,历史上两次成规模团块状人群的进入,形成了军旅文化、中原文化、城市文化三种文化相互叠加累积的多元化文化结构。北大荒文化的外显形态也是特殊的,具体体现在不同的文化层面上。  相似文献   

3.
在对现代四川文学及其影视阐释中“地域”生成进行描述与比较的基础上,可以看到“地域”作为一种特定的“空间”,在文学与电视剧中产生了不同意蕴。这一事实一方面说明了地域文化具有的建构性;另一方面也说明在现代意识的观照下,地域文化理应成为转型时期中国文化多元性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4.
北大荒文化乃是建国以来,发生于特定时期,崛起于特殊地域,表现出特异形态的一种全新的社会现象。其恢宏深刻的内涵及激昂不羁的风貌足以影响与改变新时期文化的构成与格局,它是现代人将荒蛮改造为文明的超越性实践过程中留下的宝贵遗产。弘扬民族文化,特别是弘扬建国以来的民族进步文化无论如何也不可舍弃对这一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5.
在新时期文学初期众多揭批极"左"政治的文学叙事中,高晓声小说颇负盛名,其价值不只是真实而动态地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段农民的生活苦难,而是将农民及其生存艰难置于苏南地域这一特定而宏阔的背景下观照。高晓声小说大多以"粮食""房子""帽子"等世俗生活物象为中心意象进行情节的营造和人物的塑造,一方面呈示了苏南农民特有的地域文化性格和心理,为现代文学画廊增添了具有地域特征和经典美质的艺术形象,另一方面也体现了高晓声小说独特的言说策略和特有的政治问责和历史反思。苏南文化视域下的农民生活苦难叙述,造就了高晓声乡土创作的特质和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6.
北大荒文学创作是中国当代独特的文学创作现象,走过了初创阶段、发展阶段、曲折前进阶段到繁荣阶段,在这期间涌现出了一批热爱北大荒的作家,写出了许多具有影响力的文学作品,相应地也涌现出了一批对北大荒文学进行评论的作品。本文拟对北大荒文学概念进行界定,并对其生成的历史文化语境进行阐述,以期为广大北大荒文学爱好者进行研究提供一点帮助。  相似文献   

7.
朝鲜左翼文学在20世纪30年代的崛起和兴盛,是朝鲜现代文学历史中重要的文学和文化现象。作为反抗国家体制及意识形态的左翼文学从产生的即日起就被笼罩在一种"革命"的氛围中,隐喻着它自己的意识形态焦虑。诸多左翼文学作品在"时间段"、"财富"、"知识分子"等的叙事上被寄予了象征的含义和特定的价值指向,同时表现出20世纪语境内始终存在的个性、自由思潮与左翼理念间的文化冲突。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学界论述地域文化(文学),大多引进西方相关理论为鉴借,忽略了华夏地域之独特性,未能注意发掘中国地域文化(文学)相关理论的内蕴,因而论述时多有扞格未通之处。《周易》《尚书》《汉书·地理志》等注重于华夏南北东西地域之土性民情之共通性与独特性,颇有地域文化相关理论的表述。王国维、刘师培等学者有关地域文化研究的理论思考,既继承传统,亦有比较大的发展,是近代理论思考现代转型的萌芽。而刘勰《文心雕龙》对地域文化(文学)的理论思考,能从哲学层面作深入思考,又能根据特定的地域,论述所赋予文学家的血气心知之性之异,虚实辩证,自成系统,深化了传统地域文化的理论,丰富而深刻,其理论创意思辨承上启下,实具开拓之功。  相似文献   

9.
地域差异是导致文学创作风格有别的重要原因之一,南北方文学、东西部文学之所以得以命名,正是源于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背景。然而,南北方文学、东西部文学之间也存在相互交融的现象,成为地域分野中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地域文化之间的共通性促成主流文学样式的发展,同时,独特的文化也铸就了极具个性魅力的文学品格。丰富多样的地域文化,成为推动文学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地域文学的精魂之所在。本文试图以自然地理坐标系为参考系,浅析绚丽多彩的地域文化与当代多元文学之间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10.
80年代兴起的寻根文学,立足于本民族文化,力图以文学的形式挖掘到中华民族得以振兴的“根”。不同地域的文化,使寻根文学具有了鲜明的地域性,在各个文化板块中,不同的色彩所对应着不同的地域文化特性。其中红、黄、白、绿、黑所具有特定的指向性和隐喻性,把各地域文化中最突出、最有代表性的文化内涵深刻的揭示了出来。  相似文献   

11.
北大荒文学在全国解放战争的号角声中产生,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茁壮成长。北大荒的建设者们,响应时代的号召,把党的号召、建设祖国与实现人生理想价值有机地统一起来,形成了北大荒文学鲜明的时代特色.蓬勃向上的主体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2.
穆木天思想和创作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现象,其核心体现了与“边缘文化”相联系的左翼文学的精神特征,与30年代左翼文学的灵魂——鲁迅有着一致的精神趋向。以鲁迅为代表的左翼文学体现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锋性”,在这个问题上,穆木天的文艺思想既有重要的价值,又存在着局限性,这种局限是与他的“日本体验”内在相关的。  相似文献   

13.
"五四"时期的"京派"和"海派",代表着本土文化与现代外来文化的碰撞,体现出现代与传统二元对抗并存的现代性特征."五四"时期的文学创作已具备了都市文化的价值理念并为中国都市文学的发展作了准备和铺垫."京派"和"海派"的出现,以及其不同的文化和文学特色,标志着都市文学的成熟.  相似文献   

14.
吴宓主编的《大公报·文学副刊》本是反对新文学的,由于朱自清的介入和时代的急剧变化,刊物逐步向新文学让步,最终被沈从文主持的《大公报·文艺副刊》所取代。  相似文献   

15.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时代所需要的历史叙述与文学观念 ,成为了学术的基本权力。 2 0世纪中国文学已经走完了它的全程 ,并完整地展现在我们的记忆与案头。纵览 2 0世纪中国社会思潮的史学进程 :从“人文主义精神”到“社会主义思潮” ,再向世纪末“现代主义理念”的嬗变演进 ,决定 2 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的整体走向 ,传统的“现、当代文学史”的分期理论与编史叙述的本质缺陷 ,清晰地暴露出来 ,从而有力地支撑着“2 0世纪中国文学”编史叙述的基本构想。  相似文献   

16.
当代陕北文学与陕北宗教意识水乳交融,难分彼此.陕北宗教信仰民俗对作家高建群有很大的影响.高建群《大西北三部曲》中的宗教意识表现为悲悯意识、神秘色彩、理想坚守.高建群陕北题材的长篇小说中蕴含有浓郁的宗教意识,作家通过对陕北众生相的描写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思考,也表达了作者对陕北文化的礼赞.  相似文献   

17.
"寻根文学"的时代性局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寻根文学",虽然给中国新时期文学提供了相当丰富的创造性的文化资源,但作为一种文学文化思潮又十分明显地存在着某种时代的局限.这提示我们注意当前文化全球化进程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8.
厄尔·迈纳在《比较诗学》中认为,当一个或几个有洞察力的批评家根据当时最受崇尚的文类来定义文学的本质和地位时,一种原创诗学就发展起来了。西方诗学是亚里士多德根据戏剧定义文学而建立起来的,是一种"摹仿—情感的"(mimetic-affective)诗学;日本和中国的诗学是以抒情诗为基础的,是一种"情感—表现的"(affective-expressive)诗学;世界上没有一种诗学是建立于叙事文学之上的。中国原创诗学是《诗大序》。本文在此基础上论述了为何中国原创诗学建立在抒情诗的基础上,并认为《诗大序》之前的古代诗论,特别是孔子和司马迁的诗论,也是中国原创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根据切身感受,《中华大典.明清文学分典》的编纂工作须从明清文学的实际出发,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组建高素质的编纂班子,采取求真务实、稳步推进的方针,在10年磨砺中,以质量第一为信念,既出成果,也锻炼出一支严谨求是的学术队伍。  相似文献   

20.
1980年代以来,传承中国新文学传统的台湾乡土文学因受“本土论”思潮的影响而被“台湾文学论”取代.当代台湾乡土文学的发展异变既是全球化语境中台湾本土文化的自觉应对,也和它与生俱来的政治意识形态因素息息相关.当代台湾乡土文学的发展异变并没有隔断中国新文学传统,所谓的“台湾文学”并不是独立于中国文学之外的文学形态,而是“文化台独”在文学上的反映,并非台湾文学自身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