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张爱玲小说在对人物思想、情感、心理、性格、命运、环境和自然景物的描写上具有意象的直观性、隐喻性和氛围性(意境性)特点,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说张爱玲小说具有意象性特点。她小说中的意象描写不只是停留在对客观物象的机械复制和真实性的描绘与捕捉上,重要的是饱含着某种丰富的象外之象和言外之义的审美象征意蕴。细读张爱玲的小说,不难发现这种意象化的呈现艺术主要表现在小说的景物、人物和环境描写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追溯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的足迹,把景物意象描写与小说创造整体相结合的事例并不是很多,如《水浒传》这样能把景物意象描写与人物性格紧密而巧妙相接的更为少见。现代小说中的意象描写是非常丰富的,因此研究这种意象模式不失为探讨此小说主题和人物的一种好方法。  相似文献   

3.
张爱玲的小说把纷乱复杂的情感微妙细腻地渗透到人物、景物和事件构成的审美意象当中,不但引人深思,而且具有很强的抒情性和象征性。  相似文献   

4.
意象是文学作品的重要特质之一,它对于实现文学作品特有的审美价值十分重要.意象翻译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文学作品翻译的质量和效果,但目前意象翻译中存在两种误区:一是以直白的述说或主观的阐释取代原文的意象;二是对文化差异不加审视,以另一意象取代原文中的意象.因为意象往往是民族文化的积淀,具有独特的民族性、丰富的文化性、意义的含蓄性、表达的生动性等特点,所以意象翻译的原则最好是以恰当保留原有意象为原则,有时为交流需要也可添加解释性词语或加注说明.  相似文献   

5.
从翻译的层次看唐诗意象翻译的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均教授提出翻译可分为思维、语义和审美三个层次。思维层次是翻译的基础层次,语义层次是翻译的必要层次,审美层次则是文学翻译的最高层次。在人类思维活动具有同一性的前提下,唐诗意象的翻译原则需要同时考虑语义对等和审美功能对等。达到语义对等需针对诗歌意象种类的不同来决定是采用源语化翻译还是目的语化翻译。而通过了解唐诗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在美学特征上的互通性来感受唐诗创作中意象传达的感官美和情感美,有助于翻译过程中审美对等的实现。在翻译实践中采取适当方法,尽力在传播中华文化与译本的广泛接受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相似文献   

6.
从文学交流和文化传播的角度对文学翻译中的文化意象进行了研究,指出文化意象既有着高度的文学审美价值,又有丰富的内涵文化信息,在促进文学交流和文化传播方面起着举足重轻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翻译文化意象的以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7.
水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在中国古诗词中,水文化意象的翻译必须传递其负载的深厚文化内容与审美情致。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古诗词中水文化意象的翻译应结合文化翻译的目的以及古诗词本身的审美特征综合进行。通过对水文化意象文化内涵的分析,从技巧层面深入探讨中国古诗词中水文化意象的翻译能够推动中国古诗词中文化意象的翻译研究。  相似文献   

8.
意象作为诗歌中的重要元素,其翻译历来是诗歌翻译的重点和难点。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认知隐喻论提供了研究诗歌意象翻译的新视角。在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诗歌意象是一种从始发域“象”映射到目标域“意”的概念隐喻,因此两种文化中是否存在对应的映射关系决定了如何来翻译诗歌意象。花是古典诗歌中的重要创作题材,从认知隐喻理论角度研究中国古代诗歌中花意象的翻译,归纳了五种诗歌意象翻译方法,分别为直译、直译加解释、变象达意、舍象取意和音译加解释,旨在为诗歌意象翻译提供借鉴,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翻译的三元关系入手,运用实例分析讨论了文学作品中意象翻译的一种独特现象,即意象的扩增翻译,旨在为译者提供文学作品中意象翻译的一种方式或角度,使读者认识和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意象,使译文更加生动形象;也提升了对意象翻译重要性的认识,尤其是对"零意象"这种独特现象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诗歌的意象性特质要求诗歌翻译单位的特殊性和多元性。在梳理翻译单位研究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之上,探究意象溯源与分类,考察诗歌翻译实践和翻译单位的建设要求,在坚持翻译单位动态观的同时,认为意象是诗歌动态翻译单位层面的核心,其他翻译单位的建构应该在意象的统领下完成。  相似文献   

11.
商务英语作为专门用途英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包括不同国家的商务传统习俗,商务礼仪习惯等.在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由于民族文化意象经常失落或被歪曲,造成人们对其它文化的误解.导致交易失败.本文从文化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商务英语翻译中的文化意象问题,进而提出了解决商务英语翻译中文化意象错位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情绪记忆和孙惠芬小说意象创造关系密切。情绪记忆,是意象创造的资源。她偏于情绪记忆,能记住"感动的情境"与机理,主体情绪时而与意象创造呈现共时性状态。这样的情绪记忆使她擅长在文本中捕捉人物心灵的瞬间,并把微妙作为最崇高的审美追求。小说中的意象多是她情绪记忆的审美对象化,是创作主体与人物主体的精神寄托,是文本欲望世界的敞开,是"乡下人"情绪记忆的回溯与印证。成功的意象创造源于情绪记忆而又超越情绪记忆,在动与静、诗性与哲性、感性与理性、并置与对比中充满张力,又充分统一,体现审美的多义性。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作为一部中国文学经典,书中的文化意象比比皆是。中外文化间的差异使得文化意象翻译成为《红楼梦》翻译过程中公认的难题。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在翻译《红楼梦》中十二首菊花诗时,尝试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对诗中出现的诸多文化意象进行翻译。杨译主要采取直译的方式,直接准确地再现原文的字面意义;霍克斯对文化意象采用灵活的处理方式,尽可能地排除理解障碍,同时保证译文的审美趣味和可读性。  相似文献   

14.
将景物意象的描写贯穿于小说的叙事之中,通过关注意象的转换,把握作品的叙事艺术,是阅读古典小说的手段之一。本文以《水浒传》为背景,从贯穿全文的雪意象入手,揭示了意象描写与小说情节发展、人物塑造及结构布局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5.
本雅明的《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受到中国学界的重视,出版了不同的译本。对本雅明作品风格的不同理解,可能导致翻译实践的一些差异,或者把本雅明的“诗意思维”理解为文学想象,或者把“意象蒙太奇”理解为本雅明“诗意思维”的外化。可能是学科背景的差异,文学和史学的不同思维及知识结构,规定了不同的阅读眼光。本雅明的诗意思维并非表现为文学想象,而是体现为“意象蒙太奇”。这些意象都有具体的历史依托或文献依托。意象蒙太奇是本雅明文本的文体或风格特征,翻译时对本雅明文本中的种种意象需要坐实,澄清文本的晦涩现象。本雅明著作翻译时的以下几种情况需要注意:用专名来表示特指意象;用所指明确翻译意象;保留典故中的意象。  相似文献   

16.
描写语言的翻译不是单纯语言形式的转换,而应该是原作者用文字形成意象时心理认知诸要素在译文中的同步转换。本文在阐述意象、物象、描写与描写语言翻译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结合英汉诗歌与文学作品中描写语句的翻译实例,对描写语言翻译过程中意象、物象的处理及文化意象误读与曲解的避免问题进行探讨,力图丰富描写语言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7.
山文化意象是中国古诗词曲中最重要、内涵最丰富的文化意象之一,象征着国家、爱情之永恒,疆域、离人之阻隔;同时还是寄托诗人隐逸情怀的一种载体。由于山文化意象的某些传统文化内涵在英语中是缺省的,这为其准确翻译带来了较大难度。在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的启示下,译者以文化作为翻译的目标和单位,采取多样的翻译方法和技巧,最大程度地传承山文化意象内涵,向译语读者展现其别样的审美情趣和文化感观。  相似文献   

18.
诗歌翻译是文艺作品翻译中的难点,诗歌中诗人经常会使用文化意象。文化意象由于其自身蕴涵了丰富的民族文化色彩,一方面帮助读者加深了对诗歌的解读,另一方面却又增加了诗歌这一特殊艺术形式翻译的困难。纵观许多翻译家对诗歌中文化意象的翻译,我们发现,根据文化意象的文化色彩是否浓厚,其文化内涵对意象解读的影响等因素,对文化意象的处理方式大致有三种:直译加注、替换意象和略去不译。  相似文献   

19.
"局限"是文学翻译作为"再创作"的必然前提,而"意象"正是诗歌翻译中的局限成分."意象"有着根深蒂固的文化特殊性,其独特性可以说是在其他文化中不能找到的和无法取代的.诗歌翻译除了传达诗歌的"肉体",还要传达其"灵魂".翻译如同转世,不可能让肉体和灵魂完美统一地在另外一个世界和文化中再生."意象"是诗歌中的灵魂,也是诗歌翻译过程中的一种局限.因此,这种局限性引发了诗歌翻译的"再创作"空间.从更广泛地跨文化交流的层面上看,翻译诗歌中的"意象"导致两种结果:其一,本土文化意象在"他者"文化中的植入;其二,"他者"文化意象对本土文化意象的影响和流变.  相似文献   

20.
诗歌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歌翻译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交流活动。意象是诗歌的要素之一,但由于不同文化在诗歌表现手法上不尽相同,因此在诗歌翻译过程中意象是否可以转换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笔者通过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的探讨,认为“形神兼备”是诗歌翻译的理想境界,但在诗歌的实际翻译过程中进行一定的变通与转换,也同样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