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进入21世纪以来,日本当代女作家村田喜代子创作了大量老年题材小说。其获奖作品《姐之岛》以日本五岛列岛为舞台,描述了老年海女们在海底探险中追溯历史真相、重塑历史记忆的故事。作品以海上世界和海底世界的空间转换呈现出和平表象与战争痕迹,通过海女的职业变化,揭示当代日本海女文化衰落的现状,隐喻传统文化与战争教训传承的危机,通过天皇形象的变化暗示日本战争文化有卷土重来之危象。在当今日本右倾民族主义加剧的背景下,历史记忆风化、传统文化丧失与战争文化“复活”的问题叠加诱致多重危机,作品中海的历史文化意蕴突显出了战争批判、历史反思与危机警示的价值维度。  相似文献   

2.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快速推进,空间生产问题日益凸显,正确认识和解决中国当前的空间生产问题,探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现实问题,对于推进现代化的进程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中国走和谐发展之路,首先必须直面空间生产实践中的“现实问题”.空间生产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不可忽略的一个维度,以马克思的空间生产批判理论为指导,结合作为空间生产的哲学语境,即马克思交往实践唯物主义,得出空间生产问题正是反思当代中国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上所呈现出的种种难题所在,由此,基于“空间正义”这一视角对马克思空间生产理论中国本土化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日俄战后,日本经营东北是其大陆政策的重要一环。而“间岛”则是日本通向中国东北地区的“后门”,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日本为在“间岛”建立与南满的旅大互为犄角的另一个侵略据点进行了种种阴谋活动。本文着重探讨了日本在建立“统监府间岛派出所”前所进行的阴谋活动,以揭露日本介入“间岛问题”的实质  相似文献   

4.
日本“水俣病”的社会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出现的“水俣病”等公害事件是环境恶化的主要标志。日本社会学界围绕“水俣病”事件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展开了学术研究,为事件的最终解决和环境改善发挥了重要作用。“水俣病”的社会学研究成果涉及弱势群体、社会结构、性别、社会和文化方面。近年来,一些学者通过对“水俣病”案例的反思,开始研究环境治理的动力机制。以促使政府改进环境治理的政策和措施。这是日本环境社会学发展到成熟阶段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5.
《白桦》派文学的主将有岛武郎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作家。日俄战争(1904~1905)以后,日本许多作家面对残酷黑暗的社会现实,感到失望,在自己的作品里,表现出迷惘、痛苦、苦恼,或者陷入私小说、心境小说领域描写身边琐事之时,有岛武郎却举起人道主义、理想主义的旗帜,揭露社会黑暗,批判封建道德和旧习俗,主张个性自由,自我充实。他所塑造的主人公不仅具有决不跟社会环境相妥协的顽强性格,同时也具有炽烈的个性解放要求。这种“暴风雨”般的叛逆性格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第一次出现的。  相似文献   

6.
日本群雄纷争的“内乱”,为当时西方文化传播者进入日本,营造了必要的政治、经济、文化空间。“西学东渐”的态势,西方文化传播者自身的特征或条件,以及日本传统文化意识等内外因素的有机契合,使“南蛮学”最终得以形成。“南蛮学”广被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构成了一脉相承的日本“西学”历程的始基。  相似文献   

7.
爱德华·苏贾对正义理论的空间化重构围绕三重维度展开:立足“社会-空间辩证法”推进对正义理论“空间缺场”的考察,反思其社会性、历史性与空间性的三元本性,实现正义理论框架的重构与空间正义的构建;聚焦资本主义都市重建过程中资本积累的空间实现、社会支配权力的扩张和权利的剥夺以及社会不平等的再生产等问题,推进正义理论重心与问题域的转换;通过激进的空间实践、边缘群体的集体行动与都市社会运动的开展,推进正义由知识到行动、理论到实践的转化与现实展开。苏贾正义空间化重构不仅开创了正义新的叙事方法,而且提供了一种不同于分配正义的空间正义理论框架,对于正义理论的重建及其当代应用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阿多诺的理论想象由“启蒙辩证法”到“否定的辩证法”再到“艺术的辩证法”,昭示其批判思想进展的理论路径。反艺术、审美形式与审美幻象设置了阿多诺所营构的艺术张力态势的三条重要维度,其中隐含的诸多悖论深刻地体现了他的美学批判强调哲学反思与艺术经验互补性整合,力主社会现实、艺术作品与审美主体开放式并存等现代性特征。深入地研讨这些问题有益于我们重建具有实践性品格的审美理论,有效地解读现代艺术文本,同时也为反思审美现代性问题提供宝贵的话语资源。  相似文献   

9.
《十三夜》是日本明治时期著名女作家樋口一叶的代表作之一.从叙事学角度对其景物描写和空间建构的分析可以看到,小说中的“月”“格子门”“小路”等景物营造出现实与虚幻的空间,女主人公阿关完成了由虚幻向现实的蜕变,最后身心完全妥协于现实.立体式的空间构造与快速转换的叙事视角使小说内容更加丰满,生动描绘出一叶对下层民众生存现状的理解和同情.在此意义上,《十三夜》中的意象等本身具有了丰富的社会文化意味.  相似文献   

10.
珍妮特·温特森的回忆录《正常就好,何必快乐》是反映女性生存困境的现实力作,具有明显的空间特征。“快乐”与“正常”为何在温特森的人生中不可兼得?空间解读可以为此提供合理的解释:家这一“表征空间”再现了温特森的童年创伤记忆;教会与学校性别教育反映了父权社会“空间表征”对女性的规训和压迫。温特森因此进行了挑战性的“空间实践”,为女性打破父权社会秩序、突破“空间表征”制约、唤醒女性主体意识指明了救赎之道。  相似文献   

11.
在现代社会,宪法具有根本法的地位已经得到认可,但宪法是否还是公法却有诸多疑问。从其他大陆法系和地区的现行立法和理论来看,宪法仍然具有公法属性。从美国宪法的发展来看,其宪法只规范国家行为,具有实质上的公法属性。我国也有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宪法具有公法属性。  相似文献   

12.
<荒原>和<情人>是20世纪享誉文坛的著作,二者虽然在体截上有所区别,但在主题、雌化处理、身体叙述等方面都有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13.
加拿大女作家玛格丽特·劳伦斯发表于七十年代的《潜鸟》,通过对梅蒂斯女孩儿皮盖蒂的边缘生存状态的叙写,揭露了后殖民主义时代白人主流文化对土著文化的渗透和侵蚀,白人社会对土著少数民族的歧视和压迫,以及土著民族内部女性的悲惨命运,表达了作者的后殖民主义女性观。  相似文献   

14.
采用了毛细管柱SE-54柱,气相色普法测定氯乙醇的含量。面积归一法测定氯乙醇相对含量,标准偏差为0.33,回收率为98.6%~99.8%。为氯乙醇中控及产品检测提供了一种简捷可靠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5.
本文指出了电磁介质受力中的一种错误,并给出了各向同性电磁介质表面所受的电磁力和合力的普遍关系式。  相似文献   

16.
冠状病毒(CoV)宿主范围广泛,具有高度变异性,对冠状病毒的研究一直是难点。本文描述了冠状病毒的基本生物学特性以及引起的SARS、禽流感的冠状病毒特点,希望能为进一步这一病毒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相比于〈儒林外史〉中的男性,学界对其中女性的研究和关注远远不够.以〈儒林外史〉中的所有女性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五种类型:贤良节烈型、泼辣刻薄型、贪婪粗俗型、弱小无助型以及勇敢抗争型.这些女性与其周围的男性在道德品性上基本是相照应的,她们的存在更进一步衬托了相关男性的高风亮节或低俗卑劣.但无论是哪类女性,她们都只是附属于男性的次要群体,没有与男性同等的话语权,也鲜有自己的个性需求和欲望.  相似文献   

18.
农村税费改革带来的问题是:乡村负债难以消化,″普九″发展受阻,基层政权组织的运转困难,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缺失。暴露了农业税制度缺陷。对策是:限期解决乡村负债,加大国家转移支付力度,撤消乡政府层次,初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化解″大集团″与″小集团″的利益矛盾,提高基层干部领导经济的水平,实现农民减负增收、教育发展和基层政权等公共产品的正常运转。  相似文献   

19.
师资是教育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但体育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存在诸多先天性不足,师资资源的开发和优化势在必行.体育院校师资资源的开发和优化主要包括校内师资资源和校外师资资源,内容包括专业素质的提升和师资结构的调整,目的在于建立一支结构合理、专业水平过硬、运动技能精湛、具有良好的体育经营和教学管理能力的师资资源队伍.  相似文献   

20.
源于西方的象征主义对以现实主义为主要特征的曹禺的剧作《原野》有深远的影响。象征主义和现实主义在本质上的差异性并不意味着两者在一部作品中是不能共存的 ,实质上 ,这二者在《原野》中表现出了极强的“亲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