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合理的土地制度安排能够推动城镇化的发展。从拉美国家的城镇化陷阱分析入手,认为与其经济发展水平不相匹配的高城镇化率、高度集中的土地问题、严重滞后的社保制度、追求短期经济增长的发展观念等衍生出了一系列具有关联性、连续性,且难以逆转的经济、社会、环境问题,深刻影响了拉美国家的城镇化进程和持续发展,高度集中的土地制度是拉美国家陷入城镇化陷阱的重要原因。继而阐述不同时期的土地制度安排对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影响,通过对土地制度安排与城镇化关系的研究可以发现,我国的土地制度安排对跨越城镇化陷阱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比分析发现,中国走出了一条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其内涵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2.
保障农民土地权益是城乡一体化的关键。“三集中”、“三置换”、“三大合作”等做法既节约集约土地的利用,又能保障农民土地权益。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要做到保障农民土地权益,要将保障农民的基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根本目的,一定要走集约节约型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要坚持以土地制度为核心的体制机制整体创新,同时要采取行政手段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方式来推进,要坚持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业现代化。  相似文献   

3.
论WTO环境下的我国城镇化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加入WTO后对我国整体经济运行环境变化和城镇化影响因素的变化分析 ,认为WTO的加入 ,将大大地促进我国的城镇化进程 ,特别是会迅速加快农村城镇化的步伐。并进一步探讨了城镇化进程适应WTO的对策 ,提出了包括逐步放开户籍管理制度 ,改革城镇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 ,增强城镇的人口吸纳能力、建立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 ,完善小城镇管理体制、推动农村城镇化进程 ,改革土地使用制度、保证人口与土地的同步转移等一系列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4.
山东省近年来推行农民就地城镇化,形成了“两区同建”德州模式、“多村社区”诸城模式、“生态文明”蒙阴模式,在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降低城镇化成本、避免拉美城镇化陷阱和缓解农村“三留守”问题等方面都收到良好的效果,对中国新型城镇化产业发展、户籍改革、职业培训、生态文明建设等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科学的土地资源配置机制是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保障。针对目前城乡发展一体化中土地资源配置存在的主要困境,提出了土地资源配置机制创新对策: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切实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改"外延扩张"为"内部挖潜",完善城镇化土地资源的配置机制;改革农村建设用地使用制度,提升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改革土地征用制度,优化人口城镇化环境,努力实现人口与土地城镇化的同步;创新土地整治机制,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土地综合整治。  相似文献   

6.
制度是制约贵州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原有的制度安排已阻碍了贵州城镇化发展进程,因此必须对影响城镇化发展的制度进行创新。逐步建立起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和城乡融通的就业制度,并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彻底解决农民进城的后顾之忧;建立廉洁高效的城镇管理体制和多元化投资体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积极探索市场机制作用下的土地流转和置换,促使人口和要素向城镇聚集,以制度创新加快贵州城镇化发展。  相似文献   

7.
2000年后,社会学界关于“农民市民化”主题的研究日益丰富,学者们主要致力于回应两大问题:其一,农民在市民化过程中关切为何;其二,农民市民化进路何在。本文通过对广东广州城郊K村“新农村建设”项目的成果调查与文件梳理,试图窥探村庄规划如何通过达标机制、生成机制、发展机制有效推动新型农村社区的农民市民化进程,以及其特征与局限性,并由此回应上述两大问题,论证新型现代性、城乡一体化和“人的城市化”对当前农民市民化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在分析合村并点建设美好乡村动因的基础上,归纳出了合村并点的四种有代表性的模式:合村并组、撤村并点、迁村并点、合村并点。基于城乡一体化相关理论,指出了合村并点建设美好乡村需要注意的问题;并从土地政策、社会保障、农民就业和建设资金四个方面对合村并点建设美好乡村工作提出具体看法,认为在我国农村地区实行合村并点是构建新型城镇化和美好村级建设的一种尝试和创新,可以破解土地、社会保障、就业、融资、农村产业发展等难题,对于转移农业过剩人口,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整合农村资源,加强城市功能建设,提高农村社会发展生产力,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城乡连续统”框架下新型城镇化社区样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河南省新乡市Z社区的“深描”,作者从生活空间变迁及社区治理模式转型两个维度展示了一种新型城镇化社区样态,首先,将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人口聚落模式置于“城乡连续统”框架下,抽象出此类社区的基本特征,即动力机制市场化、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一体化、生计模式多元化、社区基层建设“新型单位化”;其次,不同于学术界既有城乡人口迁徙聚落模式,Z社区在动力机制、组织转型和生计变迁等维度均有其特殊性,并指出其与传统新农村社区的区别和联系;最后,作为中原地区一种特殊的人口聚居模式,Z社区是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面临“走出个案”式困境,因此,作者从新型城镇化社区应然样态、地方性知识和本土治理资源、农村土地经营模式和农村土地制度等维度引发进一步学术思考。  相似文献   

10.
城镇化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左权县结合县域实际,探索实践了一条以"1城34村"为目标的特色城镇化发展之路。坚持规划先行,通过加快县城和中心村建设、大力度移民搬迁、开发生态庄园经济、加大劳务输出力度、统筹城乡区划和教育资源配置等措施,推进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为贫困山区破解"三农"难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借鉴和启迪。  相似文献   

11.
英国的城乡规划在规划体系、规划管理、城乡规划法规制度、城乡规划编制等方面的实践,对重庆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的启示主要有:加强政府主导、形成一体的城乡规划管理体系、重视空间规划、注重乡村保护和发展、强化规划的实施保障。  相似文献   

12.
在当前农村宅基地问题研究的制度规约框架下,从制度因素、经济因素、交通因素、家庭结构因素和思想观念因素等方面对农村宅基地困境根源进行探究,希图成为探寻解决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村宅基地问题路径的理论铺垫,以寻求城市发展与农村建设两者共赢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13.
破除城乡二元结构 着力化解“三农”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从农村率先启动并由此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体制改革。但是值得人们深思的是,改革开放30年来城乡差别不仅没有缩小,而且还呈扩大的趋势。究其深层原因,就在于城乡二元结构体制还没有根本上改变,城乡差别的制度与体制基础依然存在。十七届三中全会因此把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上升到化解“三农”难题的首要地位。  相似文献   

14.
对城乡粘合机制进行文献梳理发现:学界关于城乡粘合机制的论点主要有六点,分别是社区粘合说、中间地带粘合说、产业粘合说、生态粘合说、交通交流粘合说、文化教育粘合说;媒体关于城乡粘合机制的观点有六个,分别是人才交流粘合论、商业交流粘合论、公共服务交流粘合论、文化交流粘合论、涉农产业粘合论、公益组织粘合论.当前城乡粘合机制研究偏重于定性分析、宏观视角、分散论述及机制理解,预计未来研究将逐步走向定量实证、微观视角、系统分析与机理探索的道路.  相似文献   

15.
"城乡兼顾"、"城乡统筹"与"城乡一体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城乡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吸取苏联城乡发展的经验教训,依据中国的国情和发展状况而探索制订出的一系列城乡发展策略和政策。"城乡兼顾"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初级阶段,"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城乡统筹发展的最高层次,是城乡发展的最终目标。我们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最终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科学地分析了城乡发展的规律。随着分工、私有制的出现,城乡之间的对立亦随之出现。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条件下城乡对立达到了尖锐化,同时,生产力的发展也为城乡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马克思主义关于城乡发展理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从背景、时代环境、经济发展出发,还原城乡关系的演变历程,形成逻辑一致的 理论框架,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城乡关系进行总结.70多年来中国城乡关系历经“对立”→ “趋好”→“统筹”→“融合”四大阶段.城乡关系演变贯穿其中的发展规律如下:宏观环境是 直接影响因素;中央政府基于宏观环境变化选择相应的国家战略目标,指导经济社会发展; 在目标的指引下逐步建立完善了以产业结构调整、要素配置、公共资源分配为主要内容的制 度体系,推动城乡关系战略实施,进而推动城乡关系变化.顶层设计以及系统实践促使中国 城乡关系经历深刻变革并得到极大改善,但城乡二元结构没有得到根本性破除,城乡差距从 经济领域向社会领域延伸,出现新的趋势和特征.据此,新时期,解决城乡关系出现的问题,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要在推动城乡产业融合、要素流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民增收等方面有 所作为.  相似文献   

18.
我国农村改革发展是一个历时长久、结构复杂的系统工程。采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矛盾规律为分析框架来探讨其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可以在充分克服就事论事的狭隘思维和避免主观片面性的前提下,准确地把握我国“三农问题”的本质,并界定出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以及农村改革发展的总枢纽。同时,以矛盾规律为指导,能够抉择解决农村主要矛盾的基本途径、必要条件和农村改革发展趋势等重大战略策略。  相似文献   

19.
结合农村公共投资与城乡经济一体化的现实及其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引出一个以两者为原型的社会投入与社会产出的效率问题。通过DEA模型的实证研究发现:农村公共投资作为一种稀缺社会资源投入,之所以没能得到城乡经济一体化这种社会产出的高效响应,原因并不是投资规模不足,而是耗散严重、管理效能低下。进一步以效率作为被解释对象,通过Tobit模型研究发现:农业发展壮大基础上的城镇化、工业化能有效改善农村公共投资的效率,但是以减少农业生产人口为特征的"浅城镇化"和以"消灭农业"为特征的扭曲的工业化则会损害农村公共投资的效率。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2005-2009年陕西省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进程的测评,认为陕西省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正在不断加快,该省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城乡投资差距、城乡消费的结构和水平差异是影响其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为此,陕西省必须加快制度创新,进一步发展农业现代化,切实推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