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大陆与台湾在传承中国古典通俗文学观中的"使俗通"与"通于俗"两个层面上显示出了不同的走向。大陆现代文学的"俗化"从一开始就承担了雅文学批判、启蒙的任务,表面倡导"通俗",实则具有"雅化"倾向。在"使俗通"的创作精神下,文学家们用文学来阐发其启蒙思想,始终有些居高临下的"化大众"姿态;与大陆不同的是,台湾通俗文学从发轫起,在创作理念层面就少了"政教"、"启蒙"色彩,更倾向古代通俗文学观中"通于俗"的层面。它不单包括语言和体式,也包括思想和题旨,专注表现平常百姓的物质欲望与世俗情感,因此其文学具有更多的通俗文学的根本特性。重新考察通俗文学观中的"俗化"与"化俗"的关系与演变,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晰地辨识和理解通俗文学的复杂内涵及其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特殊意义,无疑也会为大众消费语境下的当代文学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2.
通俗文学的审美特征中文系91级研究生吴红英指导教师欧恢章本文摘自其硕士论文《关于通俗文学问题的思考》。文章把通俗文学既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又作为一种文化特征,探讨了新时期通俗文学兴盛的原因和通俗文学的审美特征,进而寻求通俗文学的创作规律,并旁及了通俗文...  相似文献   

3.
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和理论探求,笔者认识到教材<通俗文学十五讲>用以确定叙述对象的文化视角有失缺失.如果要真正把握中国20世纪通俗文学的所谓真相,多视角的引入和参与中的互见是必然的,市民文化之外加以政治文化和媒介文化的视角,可以对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的诸多现象作出更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4.
雅、俗文学概念的争论是当前学界一个见仁见智的热点问题.对通俗文学作出一劳永逸的定义是不切实际的,可以结合文学史的流变从雅、俗分裂、融合的过程中找出一些规律性的形成原因,即雅、俗的起源与功能;美学风格;文化权力和意识形态;大众传媒的冲击;文化批评的转向.梳理这些流变成因有利于为通俗文学理论的建立打下基础,从而更好地推进通俗文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通俗文学拥有大量的读者,其存在和发展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本文从“雅俗之分”的比较和通俗文学的社会审美意义这两个方面.论证通俗文学是具有生命力的文学存在.以求通俗文学能够获得理论上的关照和文化上的评价.促进其发展和繁荣。  相似文献   

6.
“古今通俗文学演变”学术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13年10月11日至14日,“古今通俗文学演变”学术研讨会在大连举行。会议讨论了古今通俗文学演变的学科建设、理论界定、雅俗关系等问题,多种题材、文本小说戏曲的具体演变。中国古代文学通俗化进程的特征规律。现当代通俗文学的通俗性等现代性特征,以及通俗文学研究在当今城市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明清两朝吴地经济的繁华和文化的昌盛,使民间部分女子的文化素养有所提高,她们对通俗文学和戏曲唱本尤为偏爱。吴地女子阅读群体的形成刺激了市井文士的创作才思和民间出版界的经销热情,促使吴地通俗文学新作的成批上市。同时,民间女子由欣赏、评论到主动塑造,创作出为广大女性读者偏爱的通俗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大多有要求男女平等、鼓励女子自强自立的内容,对民间女子的影响颇大,甚而在近代女学肇始之际,通俗文学仍保持着新式学堂无法替代的教育功能。具有民主意识的新女性赋予通俗文学以新内涵,教育和鼓励女子自强自立,自觉步入近代社会。  相似文献   

8.
文章主要探讨了新时期"通俗文学"勃兴的社会条件,及其发展势头越来越猛的原因和文化价值.同时,指出了"通俗文学"存在着令人担忧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传统文学理论中情感的宣泄作用谈起,认为文学的宣泄作用有着最长久而必然的人性依据。因而人们怀着极大的兴趣去亲近那些具有强烈宣泄作用的文学作品,尤其是通俗文学作品。文章认为:通俗文学作品热不但不会逐渐冷却下来,反而还会因社会文化结构的进一步分门别类而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0.
1950-1960年代,中央开始对通俗文学进行管理尝试,目的是将当代通俗文学纳入社会主义文艺“规范”中。这一尝试,主要经历了文艺界干部整风学习,处理反动的、淫秽的、荒诞的书刊图画,加强对私营文化事业和企业的管理和改造,地方文艺刊物的整顿,大力提倡民间说唱文艺,对武侠小说和古旧小说的禁限,对集体、个体、私营书店(摊)进行检查整顿等历史事件,形成一套相对完整的通俗文学管理理念和管理机制。受此影响,通俗文学家由建国伊始的欢欣鼓舞,到惊愕、不解、改造、检讨、抱怨等,期间的心理动程和行为方式曲折复杂,间或迸发出通俗文艺家的呼声,当代通俗文学在夹缝中求生存。  相似文献   

11.
大连通俗文学创作及评论从20世纪20年代起步,进入80年代以来,大连通俗文学创作掀起热潮,通俗文学研究和评论也持续展开。大连为主的研究者揭示出大连文学(文艺)创作的通俗性诸特征,如作品体现出的海洋性、东北"黑土地"的本土性、源自生活的角色意识等特征,并推究其成因,主要是受大连特殊的地理位置、多重殖民文化背景等文化环境影响。  相似文献   

12.
民国初年,中国第一小说季刊<小说大观>创刊.作为集结作家、编辑、出版者这些文学场中主要行动者的一个重要活动平台,<小说大观>和其它通俗文学刊物一起在民初通俗文学场域的构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小说大观>在创办过程中同样交织着政治资本、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的争斗,其结果进而影响着刊物底色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作为台湾文坛上引人瞩目的高产女作家,郭良蕙不仅游走于严肃文学与通俗文学的中间地带,拥有广泛的社会读者群,而且以她对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文学题材的大胆碰撞,挑战了官方文学话语的权力场域.其小说创作内容从传统的男性社会横跨到现代社会,通过对台湾社会变迁过程中的女性情感境遇的审视,传达了作者有关婚姻爱情问题的深层思考.特别是她对性爱题材的尖锐触及,突破了台湾文学的创作禁区,并引发出一系列耐人寻味的台湾文坛风波.  相似文献   

14.
百年台湾文学思潮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 1895 -1945年为传薪播火的奠基时期 ,1945 -1979年为对峙更迭的拓展时期 ,1980 -1999年为多元共存的深化时期。现实主义的乡土文学、“战斗文艺”、现代主义文学、通俗文学、政治文学、新女性主义文学、后现代主义文学等诸种文学潮流的消长更迭 ,鲜明地凸现出百年台湾文学的现代化进程。而近期文学思潮的多元化则预示着台湾文学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多种发展可能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文学之雅俗互动 ,经历了几个阶段 :有以雅携俗的 ,有相克中相生的 ,有相辅而未必相成的 ,有善于融会而相得益彰的 ,有物极必反的 ,凡此种种都隐含着历史的深刻的经验与教训。有志于通俗文学创作的作家应学习中国历史与中国社会 ,学习中国文化传统 ,总结前人通俗文学创作的经验 ,在融会贯通与创作实践中形成自己的作品特色和体系  相似文献   

16.
一般以为,鲁迅与通俗文学乃风马牛不相及,实际上,鲁迅与通俗文学有着 诸多关系。本文从鲁迅对通俗文学的搜集整理、批评批判以及对通俗文学创作的引导和对 小说的区分等方面,考察了鲁迅对通俗文学的关注,阐明鲁迅与通俗文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文章回顾了历史上两次中外文化剧烈碰撞之时中国通俗文学的发展状况,指出佛教的传入和佛经的翻译对中国通俗文学的语汇、句法、叙述方式,甚至主题思想和文体类型的形成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在五四时期,通俗文学的地位也随着“小说救国论”而得到提高,翻译文学为通俗文学作家接受国外新思想、学习国外新的写作技巧开辟了畅通的渠道。从这两次翻译浪潮中我们可以看出,翻译之于中国文学,尤其是通俗文学,在体裁确立、主题思想、叙述方式和技巧运用等各方面都有比较积极的作用。这也对我们在当前资讯更发达、交流更迅捷的今天如何利用翻译进一步推进中国本土文学的繁荣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香港文学既不象有些人所说的“等同通俗文学”,也不象有些人所说的“不包括通俗文学”,事实上是既有高雅文学,又有通俗文学。之所以会产生等同通俗文学的说法,这与香港文坛几次大规模的通俗文学火爆不无关系。从接受美学的观点来分析,通俗文学热现象的产生,读者是至关重要的。通俗文学的消遣娱乐性、情节的离奇性,正与读者的心理期待相吻合,而现实的经济基础又是通俗文学崛起的直接动力。同时通俗文华的发展又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启示,那就是高雅与通俗相互借鉴,在双方互动中求得文学创作的新的发展与繁荣。  相似文献   

19.
在文学现代化的时代潮流中,通俗文学处在文学的边缘地位。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通俗文学观念影响了海派文学、解放区文学、京派文学等文学思潮,它是一股潜在的文学潮流,在一定的历史时期,通俗文学与精英文学出现了整合现象。  相似文献   

20.
建国后十七年通俗文学的生存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后十七年,通俗文学的市场趣味与政治教化发生了严重的冲突,具体表现在:读者现实的阅读心理要求扩大通俗文学的生存空间,然而主流文学刚性的阅读导向却试图将文学接受纳入硬性的政治规范;通俗文学的创作、批评与出版备受忽略与挤压,通俗文学作家怨言甚多;关于通俗文学的戏剧改编,肯定与否定的观点争议十分激烈.上述文学观念与文学政策博弈的结果是,通俗文学在政治挤压中丧失了内在活力,以至走向衰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