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是我国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要内容,而玉米补贴也属于中美农业国内支持争端的重要内容之一。与临时收储制度相比,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的实施区域的生产者剩余不变,补贴规模要大于临时收储制度的收购支出,对非政策实施区的生产者而言收入不公平性更大,政府单纯向市场投放库存又会引起市场价格和非政策实施区域收入降低以及生产者补贴增加。因此,立足于中美贸易摩擦大背景,要达到提高农民收入和去库存等政策目标,就必须建立战略性贸易政策、优化政策设计和完善相关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2.
大豆目标价格补贴政策改革是我国农业补贴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利用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大样本面板数据,在测算农户大豆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基础上,分析目标价格补贴政策改革对农户大豆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2003-2019年,农户大豆全要素生产率水平逐年提高,但增长率较低,年均增长0.834%;补贴政策改革能够显著提高农户大豆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但是存在明显的时间异质性,影响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对种植规模较大、非纯大豆种植、兼业程度较低的农户而言,补贴政策改革的效果更加明显;无条件分位数回归的结果表明补贴政策改革对农户大豆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影响存在边际递增效应;补贴政策改革会通过提高农户生产性投资积极性、改善土地资源配置水平和促进适度规模经营来提高大豆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由此提出应坚持以大豆生产者补贴为改革方向,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提高大豆生产的规模化水平,以此扩大补贴政策改革对农户大豆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提升效果;提高政策的瞄准性,实行异质性补贴政策,提高补贴效率。  相似文献   

3.
以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改革作为切入点,将政策实施地区和非实施地区视为一次部分省份优化大豆、玉米种植结构的准自然实验,通过构建PSM-DID模型,考察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改革对农户种植结构调整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改革对农户种植结构调整具有显著的时间异质性,政策改革初年(2017年)大豆与玉米的面积之比显著提高6.5%,虽然2018年大豆与玉米的相对补贴额度出现大幅度增长,但大豆与玉米的面积之比仅显著提高3.4%;(2)预期相对收益的提升是2017年农户调整种植结构的重要原因,然而,经过对新制度一年的适应后,农户对种植玉米的路径依赖、补贴错位、地租的不合理增长以及大豆、玉米相对价格不理想等问题逐渐凸显,2018年农户重新调整种植决策,补贴的激励作用被迫减弱.基于此,研究结论为统筹大豆、玉米补贴机制可以促进农户种植结构调整提供经验性证据,也为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大豆振兴压力下如何持续改善种植结构提供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4.
以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改革作为切入点,将政策实施地区和非实施地区视为一次部分省份优化大豆、玉米种植结构的准自然实验,通过构建PSM-DID模型,考察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改革对农户种植结构调整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改革对农户种植结构调整具有显著的时间异质性,政策改革初年(2017年)大豆与玉米的面积之比显著提高6.5%,虽然2018年大豆与玉米的相对补贴额度出现大幅度增长,但大豆与玉米的面积之比仅显著提高3.4%;(2)预期相对收益的提升是2017年农户调整种植结构的重要原因,然而,经过对新制度一年的适应后,农户对种植玉米的路径依赖、补贴错位、地租的不合理增长以及大豆、玉米相对价格不理想等问题逐渐凸显,2018年农户重新调整种植决策,补贴的激励作用被迫减弱.基于此,研究结论为统筹大豆、玉米补贴机制可以促进农户种植结构调整提供经验性证据,也为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大豆振兴压力下如何持续改善种植结构提供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5.
以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改革作为切入点,将政策实施地区和非实施地区视为一次部分省份优化大豆、玉米种植结构的准自然实验,通过构建PSM-DID模型,考察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改革对农户种植结构调整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改革对农户种植结构调整具有显著的时间异质性,政策改革初年(2017年)大豆与玉米的面积之比显著提高6.5%,虽然2018年大豆与玉米的相对补贴额度出现大幅度增长,但大豆与玉米的面积之比仅显著提高3.4%;(2)预期相对收益的提升是2017年农户调整种植结构的重要原因,然而,经过对新制度一年的适应后,农户对种植玉米的路径依赖、补贴错位、地租的不合理增长以及大豆、玉米相对价格不理想等问题逐渐凸显,2018年农户重新调整种植决策,补贴的激励作用被迫减弱.基于此,研究结论为统筹大豆、玉米补贴机制可以促进农户种植结构调整提供经验性证据,也为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大豆振兴压力下如何持续改善种植结构提供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6.
基于2011年1月4日至2020年11月30日玉米和大豆国内外期现货市场日度价格数据,运用BEKK-GARCH模型和DCC-GARCH模型分析不同政策背景下玉米、大豆国内外期现货市场间溢出效应和动态关联性。研究结果显示:对于玉米市场而言,临时收储政策改革后国内期货市场对国内现货市场的引导作用增强,两市场间的关联性提高,国内和国际市场间波动溢出效应的显著性增加,但国内和国际市场间的关联性一直较低;对大豆市场而言,临时收储政策改革使得大豆国内期现货市场间均值溢出效应和波动溢出效益的显著性均明显提升,但临时收储政策改革初期大豆国内和国际市场间波动溢出效应的显著性明显降低,随着政策市场化改革的持续推进,生产者补贴政策时期国内和国际市场间波动溢出效应的显著性逐渐提高。进一步比较玉米、大豆各市场间关联关系,发现临时收储政策改革前后玉米国内期现货市场间关联性一直高于大豆国内期现货市场间关联性,而玉米的国内和国际市场间关联性基本小于大豆的国内和国际市场间关联性。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九大要求,加快推动粮食收储制度改革,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指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收储制度市场化改革能否有效激发市场机制作用、提升粮食生产效率,对稳定国内粮食供给、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影响。利用2011-2020年玉米主产区247地级市面板数据,构建DID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基于市场扭曲和市场风险双重视角分析收储制度改革对玉米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探讨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收储制度改革对东北三省一区玉米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现正向影响,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幅度呈现波动变化;(2)收储制度改革的影响存在较大区域差异性,改革对于内蒙古和黑龙江两地呈现较为明显正向影响,尤其是对该地区第一、第四和第五积温带区域影响最为显著,而对吉林和辽宁两省影响并不明显;(3)收储制度改革通过缓解市场扭曲和加剧市场风险两条路径影响玉米全要素生产率,其中市场扭曲的缓解有助于提升玉米全要素生产率,而市场风险的加剧则减缓了玉米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政府应该关注收储制度改革后玉米生产效率,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功能,同时配套抗风险、防波动稳定机制...  相似文献   

8.
价格支持政策对大豆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超效率DEA模型测算价格支持政策时期大豆TFP的基础上,使用DID模型分析价格支持政策对大豆TFP的净效应及其影响路径。结果表明:价格支持政策的实施抑制了大豆TFP的有效提升,但存在结构性差异,市场化改革有助于改善大豆TFP;价格支持政策对大豆TFP产生的抑制作用持续性并不强;价格支持政策形成“消极生产率效应”的作用路径是其未带来有效的收益激励,财富水平和市场扭曲抑制了豆农改善生产要素配置状况的积极性。考虑到短期内无法缩小同玉米单产差距的实际,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若不能给予农户稳定的收益预期,则对改善TFP的作用不应过高估计。为此,在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调整和修正的过程中应加强系统的战略设计,由单一化的补贴激励转向多元化的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9.
粮食收储制度改革对家庭农场保费支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关键举措,以取消玉米临时收储制度为先导的粮食收储制度改革一定会引起粮食生产者的响应和行为调整,规模化的家庭农场更是如此。依据这样的假设,基于家庭农场购买保险的事实,利用实证检验方法对粮食收储制度改革的政策效应进行评价。通过全国家庭农场监测2016年和2017年粮食类家庭农场两期面板数据,建立DID双重差分模型进行政策效应估计,计量结果表明:在控制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2016年在东北三省及内蒙古地区开展的粮食收储制度改革确实导致了这些地区粮食类家庭农场2017年保费支出的显著增加。这一研究发现再次印证了家庭农场的市场主体特征,据此提出应在深化粮食收储制度改革的同时,积极推动农业保险升级创新,以更好适应粮食生产主体的需求。  相似文献   

10.
保障农民收入是棉花目标价格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文章将2014年4月起国家在新疆试点的棉花目标价格补贴政策作为一项自然实验,利用政策评估的合成控制法,对比实施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前后新疆棉农收入的实际值与“反事实”值之差,评估收储制取消后,试点的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对新疆棉农收入的影响。研究发现:棉花收储制取消后,新疆实施的目标价格补贴政策有效阻止了棉农收入的大幅下跌,且随着目标价格补贴政策的不断优化和稳定,棉农收入出现回升企稳趋势,表明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对于保障棉农的收入起着重要的作用。建议政府在新疆进一步巩固目标价格补贴政策,以稳定棉农的植棉信心,保障棉农的收入,适时可将该政策向其他优势棉花产区推广;同时,要加大对棉花新品种和新技术的推广与支持,激励棉农通过提高生产效率来增加收入。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进口规模与国际粮食价格传导效应关系以及政府行为的影响,选取2005年1月1日-2021年6月30日国内外玉米价格周度数据,利用时间序列相关模型分析不同进口规模下国际玉米价格对中国玉米价格的传导效应的差异,并实证检验政策干预对上述传导效应差异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显示:不管是均值层面还是波动层面,中国玉米进口规模较小的时期,国际玉米价格对中国玉米价格的传导效应均强于中国玉米进口规模较大的时期。进一步实证检验发现,中国玉米临时收储政策降低了国际玉米价格对中国玉米价格的影响力。实施"市场化收购+补贴"政策后,由于中国玉米进口量占国内玉米总供给比重相对较低,中国玉米价格更多是受国内供求因素的影响,样本期国际玉米价格对中国玉米价格的影响仍较弱。在粮食进口规模不断扩大及国内粮食市场化定价改革深化过程中,中国应建立健全粮食市场风险防控体系,规避国际粮食市场剧烈波动对中国粮食市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尽管近年来政府不断加大粮食补贴力度,但种粮成本不断攀升,尤其土地流转租金明显跟涨,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农业补贴存在资本化为地租的倾向可能是推动土地成本上升的原因之一。鉴于此,基于2010-2020年玉米生产省级面板数据,采用事件研究法分析玉米生产者补贴的动态效应,以明晰粮食补贴的资本化效应对补贴“稳粮”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玉米生产者补贴导致下年土地流转租金增加了5.7元/亩,并进一步证实了补贴资本化为地租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生产者补贴应有的政策效果。若切断粮食补贴与土地流转租金之间的联动关系,生产者补贴稳定种粮面积的正向效果将进一步增强,其削减生产投入的负向影响将进一步减弱。由此提出未来粮食支持政策应进一步优化增量补贴方式,规避其与地租的联动关系,从生产技术模式结合、新型经营体系对接的角度,提高补贴精度和支持效率。  相似文献   

13.
基于企业微观视角,探析国家自创区试点政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和作用机制,对国家自创区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选取2006—2021年沪深A股4404家上市公司数据,运用渐进双重差分法,能够评估国家自创区试点政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国家自创区试点政策总体上促进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与非试点企业相比,试点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多增加约3.79%;第二,国家自创区试点政策通过技术创新效应和资源配置效率两种作用渠道促进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国家自创区试点政策的实施显著降低了企业的融资约束难度,这是企业技术进步以及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重要原因之一;第三,国家自创区试点政策对不同区位、不同所有制、不同规模、不同成长阶段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存在明显差异,显著促进了东部、非国有、大规模、成熟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第四,国家自创区试点政策有效缩小了试点企业之间的全要素生产率差距,有助于落后企业成功追赶领先企业,总体上实现均衡发展。鉴于此,应加强国家自创区试点政策的顶层设计,围绕自创区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进行“因企制宜”的分类指导;加强落实国家自创区创新补贴、...  相似文献   

14.
逐步建立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是当前我国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的改革方向。通过回顾我国农产品补贴政策的发展历程,对目标价格差额补贴进行福利经济学作用机理分析。结果表明认为目标价格差额补贴和价格支持相比社会福利损失大为减少,供求弹性决定了补贴对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影响。最后分析美、日两国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的实施经验,并探讨两国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皖北地区581个农户的实地调查,利用Logit模型对影响农户小麦补贴品种选择行为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良种补贴政策实施效果还不够理想,仅有60.7%的农户采用政府推介品种;户主性别、文化程度、是否示范户、农户经营规模、是否与农技员有过联系、对补贴品种认知水平及态度是影响农户小麦补贴品种选择行为的重要因素。进一步优化良种补贴政策、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提高农户的教育水平、加大政策的宣传力度、加快土地流转是促进良种推广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以2010—2018年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经验数据为样本,关注财政支出结构的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效应,并进一步考虑扩大内需战略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的制度背景因素影响。研究发现:第一,财政农业支出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财政非农支出中生产性支出和服务性支出的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效应显著,职能性支出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并不显著;第二,财政农业支出与财政非农支出在提升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上都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与溢出效应;第三,无论是以本土市场规模衡量的扩大内需战略,还是以政策实施衡量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都显著促进了财政支出的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效应。未来应在保证稳定的财政农业支出规模前提下,更加注重财政农业支出的结构安排,适度降低生产性支出份额,增加教育和科技等服务性支出,促进绿色农业技术人才的不断积累;同时,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率;利用本土市场深化扩大内需战略,并充分发挥财政支农作用,提高绿色农业供给质量。  相似文献   

17.
通过建立供给需求方程分别测度小麦的需求价格弹性、供给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在此基础上,对农户的长短期消费者福利效应和生产者福利效应进行有效测度并比较最低收购价政策实施之前与实施之后所存在的差异。结果表明:1作为主粮之一,小麦供给和需求均缺乏弹性,其供给价格弹性、需求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的值分别为0.461 5、-0.387 2和-0.173 1。2农户福利明显受到了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的影响,该政策的实施有效促进了农户福利的增加;具体而言,它带给农户的福利变化以生产者福利为主,且其福利变化的长期效应与短期效应基本一致。基于研究结论有针对性地提出优化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设计、构建小麦最低收购价价差体系、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的执行效果、逐步改善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的配套措施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我国棉花储备调控政策的实施绩效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实证分析我国棉花储备抛收储政策的实施绩效,探讨棉花临时收储预案执行以来棉花抛收储政策对于市场的调控作用。研究表明,棉花储备通过收储和抛储影响市场价格的政策目标均未能有效实现;临时收储预案政策的实施,不仅扭曲了市场价格,而且使政府背负了较严重的财政负担。为防止棉花市场出现剧烈波动,应逐步取消临时收储预案政策,恢复棉花储备不参与市场经营的战略储备属性;同时,对棉农采取目标收入补贴和收入损失补偿政策,加大对棉花生产的科技投入。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中国家庭大数据库(CFD)2015和2017年的调查数据,运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土地确权对农业生产性投资的具体影响,并引入土地经营规模作为调节变量,分析土地经营规模对土地确权与农业生产性投资关系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土地确权显著促进农户的生产性固定投资,而土地经营规模能够强化这一效应。相较于未进行土地转入的农户,土地确权的固定投资激励效应在进行了土地转入的农户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土地确权政策的实施年限对固定投资的促进作用开始显现,农户持有土地经营权证书的时间越长,其固定投资的水平也会越高,但土地确权政策及其实施年限对生产性流动投资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0.
粮食托市收购政策效应评估——以玉米临储政策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全国9个玉米主产区2001-2014年的年度数据为样本,通过倍差法、类倍差法和倾向得分匹配法三种政策绩效评价模型,剔除其他玉米价格波动影响因素,利用面板数据Pool OLS计量方法,检验玉米临储政策的独立效果。倍差法和类倍差法评价结果表明,在推行玉米临储政策的省份,该政策显著提高了玉米价格,幅度分别0.14元/千克和为0.17元/千克,相比于样本省份的平均价格,该增幅分别为9.26%和11.88%,临储政策的托市效应显著。倾向得分匹配法检验结果显示,临储政策对玉米的托市效果为0.15元/千克,也验证了倍差法和类倍差法结果的稳健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