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文艺复兴时期的伦理精神是对中世纪神性精神的表层解构;宗教改革时期的伦理精神则使中世纪神性精神从深层解构并萌发了资本主义所需要的伦理精神;在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资本主义的伦理精神在观念文化层面得到了全面的建构。  相似文献   

2.
先秦儒家“忠恕之道”的伦理精神透视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作为“仁之方”的“忠恕之道”,以其情感互动的伦理意蕴,关系定位和换位思考的伦理原理,忠信、宽容、相互尊重和人格平等的伦理前提,揭示了“内圣”何以能够“外王”的逻辑推理理路,解决了家族情感能不能、应不应该、可不可以推及社会公共伦理的难题,提供了与儒学思想、中国文化乃至中国社会结构相适应的独特道德论证方式和道德思考方式,凸现了“忠恕践仁”的伦理精神。  相似文献   

3.
费孝通考察了中国传统乡村的社会秩序,分析了“差序格局”的乡土社会结构,认为在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和相对封闭的生活方式基础上形成了乡土交往伦理,主要包括血缘决定的家族伦理、地缘本位的熟人信任和自我中心的差序格局等三个方面。血缘决定亲缘关系、关系网络中的位置和人际交往关系;地缘本位决定了乡土人际交往和熟人信任的交往范围与原则;与团体格局相对的差序格局实际上是以家族血缘关系为中心的,体现了中国乡土独有的公德与私德以及自我主义特性。  相似文献   

4.
人类进行社会治理的途径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发挥法律和行政组织规范等外在强制力的作用;二是发挥伦理的内在软约束作用。但在原始社会的治理中则主要是伦理在发挥作用。从伦理规范的角度看,原始集体主义是其核心伦理精神,民主平等为基本伦理原则,团结互助为内部治理的伦理要求,勇敢刚强为外部治理的美德。原始道德尚处于“前道德”的发展阶段,是一种“萌芽”状态的道德,呈现出简单、朴素、粗俗的特点,它主要通过图腾崇拜、禁忌、礼仪、风俗,甚至巫术等形式实现着对生产生活与社会事务的治理。  相似文献   

5.
亨廷顿提出的“反权力伦理”与霍夫施塔特提出的“神话—地位政治”是美国学者解读美国阴谋论的两种基本范式。前者将阴谋论的盛行当作美国政治制度优越性的隐性证明,后者强调阴谋论的反智主义与非理性色彩。“反权力伦理”范式的局限在于过于强调阴谋论发生机制中的理想主义成分,忽视了社会集团冲突在阴谋论流行过程中的作用。而“神话—地位政治”范式只关注于大众受少数社会集团操控的一面,折射出精英主义的偏见。反映现实世界权力关系的阴谋论不应以单一方式存在。只有通过对复杂权力关系的仔细梳理,以更为微观的视角为切入点,我们才有可能更加接近于认清阴谋论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在新一轮社会解放思潮的推动下,父亲本位的传统家庭结构受到巨大冲击,在乡土小说中再次形成对父性权威解构和否弃的创作热潮。该时期乡土小说的父子伦理书写可谓是多元并存,既在启蒙视野下将父亲作为封建威权的象征进行解构和否弃,又在政治历史层面中展现出父子之间的权利让渡,还在文化寻根的背景下表达了重建父亲权威形象的焦虑。而20世纪80年代乡土小说中父子之间的矛盾冲突和权利让渡并非单纯由现代商品经济观念所激发的金钱欲望使然,同时还交织着现代平等意识与阶级斗争观念的复杂纠葛;其中的“寻父”与十七年红色经典里热衷于寻找“革命父亲”也有着明显差异,其目的是重新寻找理想信仰、精神支柱以及确认自我价值,从而重建社会秩序和人文信仰以摆脱精神失落。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教育 -伦理”生态的视角 ,分析“教育权”、“教育责任”和“教育角色”。教育权作为一种组织权力必须真正能够体现制度性公正的伦理原则。教师的教育权是教师对自身权力的正当运用 ,也是教师对自身权利的正当要求。受教育是人所固有的基本人权 ,改善人的教育权既是一个伦理问题 ,也是一个社会问题 ,还是一个人权问题。在“教育 -伦理”生态中 ,教育权与教育责任构成了一种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 ,形成了教育中“权利 -责任”的生态系统。教育责任对教育权状况的完善是至关紧要的 ,教育共同体有其不可推卸的教育政治责任、教育经济责任和教育管理责任。教育责任具体表现为“教育人”的道德责任感。它对未来公民的培养是异常重要的。教师的教育角色对于“教育 -伦理”生态起着直接构造的作用。教师的角色化存在是一个有着很深厚的道德范导意义的角色化存在 ,它不是使角色面具化的冷漠表演 ,恰恰相反 ,它最大限度地要求“角色”与“本真的人”的内在一致 ,要求做人的“诚”与“真”。  相似文献   

8.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的时代话题,它内涵着社会有机体的哲学思想和社会秩序、和谐生态的伦理精神,体现着人道主义的人本关怀和追求公平、诚信友爱的伦理精神,实现着“以人为本”的时代主题和人的价值、全面发展的伦理精神,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和丰富的伦理意蕴。  相似文献   

9.
“生活伦理”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生活伦理”是相对于“教化伦理”而言的一种全新的道德类型与道德结构理论。生活伦理与教化伦理在主体、追求目标、伦理精神和价值取向、调节领域、意识形式和传承方式等方面均是不同的。教化伦理要以民众的生活伦理为基础,民众的生活伦理也要自觉认同国家教化伦理的价值导向和规范作用。一个社会的完整道德结构应该是国家教化伦理与民众生活伦理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常识来说,信任的前提必须是对信任对象的信息有所了解,那么对象的信息,包括品格、身份、名誉等将成为信任的条件。但是,现代开放社会中面临的更多是一种陌生人之间的私人关系,这种关系的交往通常面对的都是对象道德品格信息的"缺场",而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习惯于对信任的"不选择"或不作为,这就导致了现代社会巨大的信任危机。而在现代社会中,却存在着其他形式的信任,即基于专门知识、体制和一种所谓商业精神的信任,这些信任虽然可以允许对象信息的缺场,但是其信任的根基却是规则或契约信息的完全"在场",而非对主体本身的信任。孔子曾提出"不逆诈,不亿不信"的原则,即不随意臆测他人是否相信自己的待人原则,这恰恰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信任品质,这种无条件的信任的风险和风险的担当诚然需要社会正义来支撑,但这种作为道德的信任上升为一种当代社会的伦理精神却是必要而迫切的。  相似文献   

11.
财富创造者的伦理尊严是人类伦理尊严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它是指一个人以合乎财富伦理的方式创造了真正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财富或精神财富而因此得到道德上的肯定、称赞和尊重。人类社会往往借助于两个途径来维护财富创造者的伦理尊严,即个人的良好道德修养和社会制度的合理设计和安排。  相似文献   

12.
耻感是人之为人的内在精神活动和道德约束力量,是古今中外伦理文化都褒扬的道德品格。耻感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社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它有助于养成良好的道德人格,过滤和净化社会不正之风,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目前,耻感教育面临着市场经济的“利益中心”导向、社会公平与正义的缺失和文化环境的多元复杂三方面道德困境,但最根本的是道德教育自身的单一和表层。摆脱困境的关键在于澄清道德教育价值认知范畴和实践理性范畴的特性,并在德育过程中充分认识道德的层次性,关注德育的可接受性和发展性。  相似文献   

13.
道德诚信与财富创造是财富伦理研究中的一对重要关系范畴。但是,人们对诚信在财富创造中的作用的认识还远没有达到应有的深度。有学者从经济视角探讨财富创造,将之视为脱离伦理约束的经济逻辑。这种"割裂"研究方式妨碍了人们从深层次探究伦理道德在财富创造中的作用问题。实际上,伦理道德可以规约和推动财富创造。特别是在当下信任危机背景下,道德诚信可以为财富创造保驾护航,给其提供坚实的伦理基础和文化支撑,并通过自身形式参与财富创造具体过程,保证财富创造获得正当性动力和可持续性存在。当前,商务诚信领域中的诚信缺失现象令人担忧,需要我们从政府、社会及商家层面加强商务诚信建设,助推财富创造。  相似文献   

14.
伦理型领导对团队绩效的影响是学术界和企业界共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以往研究基本上都是运用社会交换理论来解释这种影响,对社会交换所必需的认知和情境因素则重视不足。通过构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探究团队过程中基于信任视角的中介机制和基于价值观一致的调节机制,实证数据表明:伦理型领导正向影响团队绩效,员工对领导的信任在其中发挥完全中介作用;同时,道德认同对这一关系起调节作用,团队的道德认同水平越高,伦理型领导(经由员工对领导信任)对团队绩效的间接作用越强。  相似文献   

15.
科学共同体作为科学研究和发展的主体,在科学认知过程和社会发展进程中愈来愈显示出举足轻重的作用。科学共同体通过实体“义务”的伦理诉求、“德-得相通”的道德机制、“手段-目的同一”的价值逻辑、“义利合一”的道德取向,建立伦理冲动一科技冲动的合理体系,使伦理冲动、科技冲动由差别达致契合,在科学共同体实体的伦理意志与伦理行为中实现科技与伦理的良性互动,推动现代科技的进步,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文化中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是和谐精神与竞争意识的对立.前者主张仁义,后者主张争利.虽然仁义的落实需要知识与事功,但由于道德和知识事功的内在冲突,即德性主体与知性主体、仁义与争利的对立,儒家的内圣之学长期存在轻智与贬功的倾向,不能直接开出外王.牟宗三先生良知坎陷说,为基于中国文化开出科学与民主做出了努力.儒家关注的是人类永恒价值,但现实是残酷的.面临理想与现实的巨大矛盾,传统儒家需要经过曲折和悖论,认可知性主体的独立和争利的价值,方能开出外王.但这种新的学说面临着突破儒学边界的困境,故需要区分理想(终极)的儒家与现实(坎陷)的儒家.  相似文献   

17.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类文明进程中人们信奉的人生哲学。在社会主义转型时期,批判地继承和弘扬传统诚信思想,对于人们道德人格的塑造,对于良好的市场秩序的维护以及道德体系的建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诚信思想的发展脉络进行分析,总结了诚信思想的理论内涵和时代局限,并对于传统诚信的当代转型进行理论阐述。  相似文献   

18.
伦理就是社会角色配置之道,人们把对社会角色配置之道的认识与体悟现实化就成为"道德"。道德的本质就是伦理的现实化,现实化有三种形态,一是现实化为社会道德规范,二是现实化为个人道德品质,三是现实化为具体道德实践。伦理总是对一定时空范围的社会共同体而言的伦理,我们把特定伦理适用的时空范围称为伦理时空。伦理关系的本质就是自我主体(self-sujects)与他者主体(other-subjects)之间的价值关系。哲学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应当是"伦理理想与道德现实的关系"。正义是具体条件下最能够实现共同体价值最大化的价值。道德正义有四种涵义,一是指道德规范的正义性;二是指作为美德的正义感;三是指道德实践领域的正义,即道德行为主体的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之间的均衡;四是可以作为一切道德规范的总原则的规范。我们将对金规则的解释合起来就是:"以人为人、助人成人;人道人宜、非人非宜。所宜所欲,不宜不欲。"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农业社会儒教礼制的文化架构中,政府信任关系表现为一种习俗型的信任关系,它以血缘共同体为原生点,与作为“情感一伦常”社会关系模式同构的,在学术表述中,是以“礼”来加以概括的。因而,习俗型信任关系也是被作为“礼”和受到礼俗规范的。习俗型信任关系也是统治权力合法性的来源,反过来作用于中国农业社会统治体系,发挥着维护统治秩序的功能。  相似文献   

20.
伦理就是社会角色配置之道,人们把对社会角色配置之道的认识与体悟现实化就成为道德。道德的本质就是伦理的现实化。现实化有三种形态:一是现实化为社会道德规范,二是现实化为个人道德品质,三是现实化为具体道德实践。伦理总是对一定时空范围的社会共同体而言的伦理,我们把特定伦理适用的时空范围称为伦理时空。伦理关系的本质是自我主体(self-sujects)与他者主体(other-subjects)之间的价值关系。哲学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应当是"伦理理想与道德现实的关系"。正义是具体条件下最能够实现共同体价值最大化的价值。道德正义有四种涵义:一是指道德规范的正义性;二是指作为美德的正义感;三是指道德实践领域的正义,即道德行为主体的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之间的均衡;四是可以作为一切道德规范的总原则的规范。我们将对金规则的解释合起来就是"以人为人、助人成人;人道人宜、非人非宜。所宜所欲,不宜不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