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2 毫秒
1.
论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形成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深入考察了我国公有制实现形式探索的全过程 ,全面总结了各种公有制实现形式。并根据各类公有制实现形式的产业分布特征、产权结构特征 ,深入分析了公有制实现形式的运动机理 ,论述了公有制实现形式形成、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转换机制。  相似文献   

2.
内在于农村集体经济实现要求的法律价值目标,决定了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法律制度的功能定位和作用。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法律制度以保障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农民民生保障为根本价值目标,追求平等、民主、公平、正义、效率等多元价值目标的兼顾协调和实现。由此决定了其指引功能、评价功能、预测功能、激励功能、强制功能、教育功能都要围绕这样的价值目标的实现而发挥作用,从而确认、调整、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  相似文献   

3.
国家是实现人权价值的责任主体。国家实现人权价值必须处理好三对关系,人权价值与公权利的关系、人权价值与私权利的关系、人权价值与公权力的关系。把国家实现人权价值当成处理这三对关系的实践过程,就能看到人权价值的有限实现形态、渐进实现形态、博弈实现形态。习近平总书记分别从"四个意识""四个必胜""四个全面"出发,提出了实现人权价值的三大战略,解决了人权价值的实现理念问题、实现目标问题和实现路径问题。  相似文献   

4.
实现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使命与职责。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始终将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对实现共同富裕展开了系列论述和谋篇布局,为深化共同富裕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探索作出了卓越的新贡献,具体包括对实现共同富裕伟大事业的新安排、对实现共同富裕丰富内涵的新解读、对实现共同富裕价值关怀的新阐发、对实现共同富裕机遇挑战的新研判、对实现共同富裕实践路径的新谋划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夙愿和矢志不渝的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明确了具体目标、厘清了基本国情、开辟了崭新道路、揭示了强大动力、武装了政治保证、谋划了国际环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指针。  相似文献   

6.
金融市场波动测量方法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阐述了“已实现”波动的研究进展 ,针对ARCH类、SV类等主流波动模型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从理论上阐述了如何解决维数“灾难”、参数估计等问题。着重介绍了“已实现”波动、“已实现”协方差的构建以及与积分波动、积分扩散阵之间的关系 ,和国外实证研究的成果 ,同时又介绍了用“已实现”波动的测量方法构建的一些模型 ,并指出了“已实现”波动正在进行的应用领域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监控系统的发展趋势,提出了一种基于Web技术的远程监控与数据采集系统的 设计方案。Web数据库采用ASP技术实现,远程智能终端采用单片机系统实现,用户可以通过 浏览器实现对现场设备状态的监控。该设计方案在实现铁路供水监控系统中取得了成功,通 过控制网和Internet 的结合,实现了集控制、管理、信息、网络于一体的企业综合自动 化。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显著体现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三大维度。基于理论逻辑,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和中华民族的“大同社会”思想构成了中国共产党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底蕴,揭示了中国共产党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初心和旨归;基于历史逻辑,中国共产党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经历了探索、转折与变革的历史阶段,其中蕴藏着中国共产党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规律;基于实践逻辑,中国共产党推动实现共同富裕形成了坚持制度设计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双向架构,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对实现共同富裕的显著优势。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在探索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到立足本国实际建设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并进行了一系列艰辛探索,为树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强信念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彰显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强信念的当代意义,更加坚定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相似文献   

10.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来领会和分析"三个代表"思想,指出它实现了对党的性质的哲学概括;实现了在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各因素的相互关系中进行党的建设;实现了党建目标和现实途径的有机结合;实现了从动态的、发展的角度研究党的建设;提出了党建哲学问题等.最后提出"三个代表"的思想为新世纪党建理论的研究开拓了新视野.  相似文献   

11.
该文以河南省为例,探讨了旱涝灾害发生和发展的主要原因,重点分析了水利建设、生态建设对防治旱涝灾害的重要性及其相互关系。同时,文章还分析了在山丘地区建设“绿色水库”与平原地区建设“黄色水库”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只有增加森林植被覆盖,才能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进而从根本上减轻旱涝灾害。  相似文献   

12.
语言的共性和个性问题,一直是语言学界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有的学者致力于寻找语言的共性,有的则强调语言的差异。英语和汉语在世界上应用广泛,对两者的共性和个性研究尤其值得重视。本文认为,英汉语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思维决定语言,因此语言的共性源于思维的共性,语言的个性源于思维的个性。语言的共性建立在语言的个性基础之上,鉴于汉语研究的状况,目前我们应加强汉语个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只要资本幸存一天,马克思就是批判理论无法超越的地平。德里达的解构主义作为一种激进的批判叙事,与马克思的理论交集集中体现在三个层面:强调历史的生成性和开放性;对资本主义现实的激烈批判;对人的解放的积极憧憬。然而,在上述论域的关键理论质点和政治立场上,德里达完全异质于马克思的逻辑场域,这给我们两点启示:一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主导”方法论范式,全面理解资本主义的当代变化;二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生产的旨趣和边界保持清醒的意识。  相似文献   

14.
实行宪政是现代国家的根本标志,宪政事实上是一种平衡机制。成熟的宪政不仅是各种对立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发展结果,而且本身就是使各种对立要素达成某种程度均衡的制度机制。宪政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公民权利和国家权力的平衡。而要实现这种平衡,分权制衡便是一种有效的手段。文章对分权和制衡这一制度的历史沿革作简要介绍,并剖析其对近代世界各国宪政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理想信念教育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内容 ,因为它是凝聚人心的灵魂和精神支柱 ,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的基本要求。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主要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思想道德 ,而验证理想信念教育效果的现实标准 ,主要是看是否形成了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良好氛围和使受教育者不断增强“四信” :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 ,坚定对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信心 ,坚定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相似文献   

16.
科技推广应用必须遵循循环经济原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循环经济实质上是一种生态型经济。循环经济有三个最基本的原则:即资源使用减量化原则;产品再使用原则;废弃物再循环原则。发展循环经济是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客观要求。科技成果的应用与循环经济关系密切,科技成果应用必须符合循环经济原理。本论文从五个方面论述了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必须遵循的循环经济原理。  相似文献   

17.
把高校科技产业的发展放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市场体系的完善这一历史条件中加以考察,提出了两者之间存在的联系,高校科技产业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方面的问题及可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场景与效应:目标管理在企业与高校中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目标管理已经被部分高校引入到管理活动之中,但由于企业与高校的组织性质不同、工作场景不同,最终产品不同,目标管理在企业与高校中的场景就具有了差异对比性。实行目标管理,对企业与高校具有激励效应、自主效应、职责效应和整体效应等积极效应,但同时也容易产生短期效应、本位效应、偏差效应、僵化效应等消极效应。高校在采用目标管理时,要注意校情的特殊性、要重视思想政治工作、要规范目标体系和重视组织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9.
民族民间艺术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民族民间海洋文化艺术资源更是区域文化资源的特殊形式。发展区域经济与繁荣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是相辅相成的,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需要大文化环境的普遍提高。当今世界,经济文化一体化、相互交融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优化的大文化环境已越来越成为地区综合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20.
创新与生产力、生产方式和“转形”与价值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勇勤 《南都学坛》2009,29(1):125-130
生产领域是新技术出现的起因,但技术创新本身却是在R&D领域创造出来的。生产领域涉及生产力、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R&D领域涉及科研办、R&D方式与社会关系。因此,创新与生产力、制度、生产方式、科研力诸因素紧密相关,这些因素的发展必然影响到商品价值的"转形"和价值构成,从而引起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深入理解与探讨,研究这些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