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和西方美学类似,中国古代道家道教一系也有自己的本体论美学思想,但是道家道教美学的本体是“道—美”。从“道”与“美”之关系、“道—美”的可感受性、“道—美”的美感特性三个方面讨论明代天师张宇初的本体论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2.
庄子的“天论”即“自然论”亦为“道论”。庄子认为“天”是“美”的本源 ,其“天论”是庄子美学思想的价值依托。基于此 ,庄子推崇素朴美、自然美、大美 ,以此作为对当时社会审美文化感性化、生理享乐化倾向的反拨与否定 ,对审美自由境界的向往与追求。  相似文献   

3.
世界是一个复合的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维持着整个世界的和谐。成书于我国东汉的《太平经》,是道教早期的重要经典,蕴涵了丰富的美学思想。无论是《太平经》所言“生—美”、“寿—美”,还是“与道合一”的“道—美”最高境界,都无不蕴涵着“和谐—美”的思想。和谐是一种美的状态,一种美的境界,一种审美标准。在《太平经》中具体表现为自然和谐美、人与自然和谐美、人与人和谐美和自我身心和谐美。  相似文献   

4.
河上公论及“道美”五个方面“道美”比任何感性形象美都高,“道美”既无形又难从一般审美中获得,“浮华”之文艺不符合“道美”精神,“情欲文饰”不但不符合“道美”且会害人害己妨政扰民,“道美”和“道”一样只具有无用之“用”,《想尔注》都做了更宗教化的阐述。“道美”思想从《河上公章句》到《想尔注》的转变,体现了道家美学思想到道教美学思想的过渡。  相似文献   

5.
《老子》“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的根本意思是主张不知美之为美,防止由价值歧视导致价值反转。为此,老子重点指出了“美”之恶,庄子又在其基础上大谈“恶”之美,这类思想可称为“非美倾向”。老庄不预设美丑观念来判分万物,不以世人所美为美,反对把单一形态的美立为鹄的来加以追求或齐同天下。由此,他们否定哗嚣之美和齐一的美,肯定异量之美和本色之美,突出内在精神之崇高和人格性情之美。可见,老庄非“美”,是要成就大美之天下。这种思想体现出他们对宇宙全体生命的关怀和独特的审美情调,极大地拓展了中国人的审美视野和审美心胸,并在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领域全方位地奠定了中国美学与艺术的根本面目。  相似文献   

6.
在功利化倾向严重的社会背景下,借鉴老庄的大美思想,提出并研究教学大美,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教学大美就是教学活动中的“道之美”,是教学的本源之美,教学的理想之美,也是教学美的终极关怀.教学大美的实现,不在于把学生拉到社会的美学框架中,而是使学生展现其自身的本然之美.教学大美的实现,需要不断超越功利和道德的局限,最大限度地彰显教学的生本性、课堂的开放性和学生的主动性,并确立宽广的生命意识,实践生命化教学,把教学大美的成果体现在师生生命的大美中.  相似文献   

7.
语词意义的交集是跨文化思想共性研究的基石。宇宙自然和天地大美是美国哲学家爱默生的散文与中国道家经典《庄子》论美的焦点。爱默生的《论自然》把世界万物的构成之法界定为Beauty,并认为自然之美是宇宙的一种表达。《庄子》则表述为天地大美,与道家的核心范畴“道”紧密相关。在中国文化中,汉字“美”作为天地之象有其文字学基础,“美”的字形最初即象征预示吉凶的自然天象。文章通过词语溯源和文本的对比分析,辨析出汉字“美”的初始意义、《庄子》大美的深层意蕴与爱默生作品中Beauty的内涵具有一致性,并通过梳理书中对大海、丛林、时序、季候、晨曦、荒野等自然事象的书写和体验,总结出两部典籍的作者从大自然中悟出博大、和谐、光明、超越的审美属性,使精神获得提升。《庄子》阐释蕴藏于自然事物中的道性,借助的是寓言故事;爱默生的自然意象书写,表达的是对自然中隐匿的精神之我,即“超灵”的体悟。充满诗意的形象化语言,成为中美哲人穿越性精神交会的媒介。  相似文献   

8.
庄子学说本意不在论审美欣赏,而更多的是政治哲学,但其包含的智慧是丰富而普遍的,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对艺术美、自然美的欣赏理论和思想。庄子认为,审美欣赏的本体源于“道”,审美欣赏的主体是体道者,审美欣赏的本质是体道之人对“道”之美的世界自然之情的投注,与“道”之美的境界相融与契合,因而庄子对审美欣赏特点的描述和分析具有独特性。庄子关于审美欣赏的理论是“道”之哲学向美学的生发和演化。这种美学思想对我们今天寻求美、提升生命的质量、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很有启示。  相似文献   

9.
论庄子的"大美"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美”是由庄子最早提出的一个原创性美学范畴 ,它在道家美学思想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崇尚“大美”是庄子美学思想特征的突出表现 ,他的整个美学体系都贯穿着“大美”的思想。在庄子美学中 ,“大美”思想与其崇尚自然之道、推崇淡泊无为的人格精神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大美”的思想内涵包括澹然无极、寂漠无为的自然美品格 ,朴素、本真、天全的真美形态 ,浩瀚博大、雄浑磅礴的壮美境界。这种思想对于当代理想人格的建构和人生境界的提升 ,以及当代文艺学和美学的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对“美”的讴歌是贯穿西方古典美学的一个主旋律,中国古典美学却更多是对美的非议、拒斥和否定。美与其说是作为正面形象出现,不如说是作为反面形象诞生。这种“非美”倾向滥觞于中国美学的开端之处——先秦美学,特别是老庄的美学思想。老庄美学中的非美倾向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整合性的思维方式以及道家崇尚自然等观念有关,并对当代美学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1.
大道至美——老子美学系统管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突破以往平行罗列老子美学观点的局限 ,揭示了老子美学是建立在大道至美核心上的思想系统。道与无、妙、自然相通 ,故以道为美必然以无为美、以妙为美 ,并走向审美中“为腹不为目”的口腔化倾向和以“无味”之味为至味的审美趣味 ,推崇“圣人无心”、“善者不辩”的审美人格和“愚己愚民”、与世无争的“圣人之治”。最后 ,复性之初 ,“致虚守静”,它是得道的途径 ,也是致美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12.
贾谊在道与德之下构建了“六理”、“六美”两个新的概念,道与德通过“六理”、“六美”不仅创生了天地万物,也创生了儒家的基本理念:仁、义、礼、智、信、乐,从而为儒家的礼治思想提供了形而上的本源依据。  相似文献   

13.
艺术与“真、善、美”的关系,不是一个新话题。根据一般的认识。艺术具有真善美的特性,而托尔斯泰以其卓越的艺术大师的艺术经验否认艺术是“美”的表现;艺术表现普。但不及“善”本身。“善”这个概念在托尔斯泰那里就是上帝的化身。艺术只能趋近,但永远不达“善”本身。艺术之“真”是情感真挚。托尔斯泰对艺术“真”的理解,是建立在对艺术“美”的否定的逻辑之上。艺术不表现美,而表现善,“真”是艺术抵达“善”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科学理论往往是“真”和“美”的统一体,简单性就是一种科学美,追求简单性是科学理论发展的基本动力。  相似文献   

15.
《庄子》的形象世界是庄子“道”论的形象载体,蕴涵着庄子式的审美情感和人生审美观念。其塑造的形象魅力主要体现在:第一,形象负荷着庄子深刻的人生审美观。这既表现为《庄子》形象传达出“道”即是“美”,“美”即是“道”的观念,同时《庄子》形象也蕴含着哲人丰富而深刻的人生审美感受;第二,《庄子》塑造的形象本身具有的诗性美,这种美体现为形象构思与塑造充满了浪漫主义、哲理思辨及黯淡晦涩的审美气息。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断代研究的方式,对汉晋南朝书法评论语辞进行梳理、考释和美学分析,发现最早为人们关注的书法美是书体的典范美。典范美与书体的成熟和美饰息息相关。对典范美的崇尚意味着书法正统的初步确立。“实用”是文字由书体规范升华到典范美的内趋力,儒家“经世致用”的思想为典范美审美价值取向的理论根源。以“工美”为核心内容的典范美.从形式、技巧到艺术品味.均体现了儒家的“中庸”之道和“尽善尽美”的审美理想。后来,典范美又进一步泛化繁衍,形成了一个较为庞大的书法“中和美”审美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7.
五四时期的张竞生的美学思想,以生命的发生演变来揭示宇宙人生,以人的性心理研究来探索个体的生命形态和“美的人生观”。在这里,生命意识的起源为“储力”和“现力”,“生命力”的“内兴”形式是极端感情、极端智慧和极端志愿的发展,其“外趣”的扩张是生命形态的“美间”、“美流”、“美力”和“动美”、“壮美”、“唯美”。这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面对急剧来临的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一种独特思考,其中既携带着一些异端性和偏激性,也蕴含了某种程度的先锋性和现代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摘屈原作品中,其“美政”理想是一条贯通始终的红线。以“美”为政与以“美”为荣欲至“美”,从“善”如流和从“善”而居欲至“善”,“美”“善”之合流欲成“政”境之可达之途。诗人的知、情、言、行都紧紧围绕“美政”理想而展开,在诸多作品中屈原心中的“美政”大道成为了彰显个性、发抒情感,诉求旨归的诗歌创作的出发点与归宿。  相似文献   

19.
经过语言论和分析哲学的批判,对“美”的思考已经不再是美学的主要问题,当代美学的艺术化和实用化倾向更加剧了这一趋势.然而“美是什么”与“美的本质是什么”是应加以区分的两个问题.通过反思西方对美的问题的思考史,并参照中国美学的运思模式,基于本体论的视角,在美学研究和美学学科构建中,“美是什么”仍是必须面对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20.
“美”是美学的一个基本概念 ,是一个争论最多 ,却最不能达成共识的概念。文章通过对传统和现代的“美”的概念的梳理、审美经验的分析 ,指出对“美”的系统阐释应当在审美人类学、审美文化学和审美个性三个层次进行。以这三个层次为基础 ,文章坚持“人是美的尺度”的基本观点。在对“美”的阐释中 ,放弃流行的以“真善美三统一”为基本框架的静态的横向阐释模式 ,而代之以上述三个层次的动力的纵向阐释模式。文章批评了一些国内当前流行的观念 ,反对“以美为真”,混淆科学与美学 ;反对把形式美原则抽象、绝对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