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与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组成部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对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2.
进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后,我们党对发展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逐步全面的过程.十六届三中全会在总结国内外发展实践的基础上,对发展作了更为全面科学的界定,并将"以人为本"置于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地位.四中全会又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是我们党在发展理论上的重大创新.二者前后相继,彼此贯通,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统领原则,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落实和延伸.  相似文献   

3.
社会发展动力是社会发展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执政党制定经济发展计划、确定社会发展战略的出发点和重要依据.毛泽东深刻地总结了中国和共产国际的历史经验,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科学概念,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这一理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重大的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一个重要范畴。马克思认为,社会有机体是有多种社会要素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有机统一整体,它的发展既是自然历史过程,也是人类有意识参与的、不断进步的过程。社会有机体根源于人的物质生产实践,是以现实的人为基础、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主线的演进过程,也是一个从地域性历史走向世界性历史的发展过程。不断深化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研究,对于我们今天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既是一个重要的奋斗目标,又是一个具体的发展过程,本文对目前我国社会中存在的不和谐因素及成因进行了分析,探索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方法和机制,旨在加强薄弱环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6.
经济正义问题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日渐凸显的一个重大问题。马克思在从抽象人本主义到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转换过程中,在唯物史观的独特视角下形成了独具理论特质的经济正义思想:其理论基点在于对现实社会经济关系的深刻剖析;中介环节为对资本主义抽象经济正义观和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双向批判;判断标准是把经济正义放进现实社会生产方式的历史性之中来审视;价值旨归在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达至共产主义。文章提出要参照马克思经济正义思想,构建我国符合经济正义要求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在回应现实境遇的吁求中进一步彰显马克思经济正义思想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论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理论属于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是相互促进、内在统一的.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依据;实现社会和谐,是科学发展观在社会形态上的根本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与体现.我们必须针对我国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面临的问题,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来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人是社会的主体,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贯穿于马克思探索未来和谐社会的形成与发展的始终,也是当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核心价值所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彰显,也是对以人为本的根本价值在社会主义的现实确认及其实现的全面践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观,必须围绕以人为本这个价值核心,并将其实践化、具体化.  相似文献   

9.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确立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观,反映了我党的发展观由物向人的转化.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对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重新认识,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的扬弃,是对过去发展道路和发展理念的反思,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需要.要正确理解以人为本价值观,必须正确理解"人"和"本"的含义,并把科学发展观当作以人为本发展观的实现手段,在各项具体工作中把以人为本作为价值导向.  相似文献   

10.
和谐社会是法治社会,公正与秩序是法律的基本价值理念,本文通过对公正观念和秩序价值定位的理论初探,结合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问题,以实证的方法提出了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构想.  相似文献   

11.
综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文化的作用表现在对社会发展的导向,对社会的规范、调控,以及对社会的凝聚作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驱动上。应通过建设和谐文化,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为和谐社会培育必需的社会环境,用和谐文化培育人、塑造人,丰富人们的精神内容,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引导人们树立和谐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使和谐的理念成为全社会的重要价值取向,使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的构建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从社会公正视角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理念的提出适应当前我国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深刻变化的需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应该是社会公正的社会。当前,社会公正缺失现象阻碍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发展。在我国社会的转型过程中,我们要以社会公正为基本导向,加速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3.
试论和谐社会与现代营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和谐社会理念是对社会范围内基于资源有限性的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指导,这个理念的提出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无论是对社会还是对组成社会细胞的企业都是适用的,现代营销理念被证明是能够引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现代营销观念与和谐社会理念的之间的统一更加验证了和谐社会这一目标的科学性依据,本文通过论述这两个理念的一致性,并试图通过和谐社会理念指导营销的发展,以此来深化对和谐社会构建理念的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14.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当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经济社会与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思想,是我党在新时期关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作战方针,其对于我国当前的经济与社会建设工作有着高度的战略指导意义。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和谐思想的指引,而和谐说到底则是对于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落实和体现,可以说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不可分割的必然联系。文章尝试从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之间的关系、内涵等方面进行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15.
构建和谐家庭,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最终建立和谐社会,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构建和谐家庭不仅是世界和平与发展主题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家庭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家庭和谐对世界和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中国的家庭和谐了,中国社会才会享有真正的和谐,也只有中国社会和谐了,世界才会有和谐。  相似文献   

16.
和谐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但和谐的真正内涵却引起众多争议与困惑。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程——构建和谐大学校园显得尤为重要。和谐是一个理想、一种追求,是一种社会的信仰;和谐既是一个相对概念也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构建和谐大学校园的关键在于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和谐哲学"的理念。  相似文献   

17.
构建和谐社会是现今中国的重要社会问题。在财务管理学中,财务目标是财务决策的准绳、财务行为的依据、理财绩效的考核标准。本文从和谐概念出发,从财务管理的角度,运用产权理论和契约理论分析财务管理目标和谐的现实性选择和构建。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企业制度在单位制的束缚之下,不仅扼杀了自身成长的活力,而且也扼杀了社会发展的活力。因此在当今中国和谐社会的背景下研究企业与社会的关系定位尤为重要。其因为中国的现代企业制度仍未完全建立起来,作为企业重要发展动力的社会也未完全成熟,企业与社会的双向亲和关系未能充分发挥出来,因而制约了二者的发展,同时也制约了社会结构的转型与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9.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已经保持了26年。从目前中国的生产力水平与发达国家的相对落差来看,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潜力仍然很大。同时,也要看到经济运行中潜在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近两年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在一定程度上是由粗放型增长推动的。未来15年将是我国经济走向现代化的关键阶段,这个阶段既可以成为一个快速增长期,也可能成为一个矛盾多发的徘徊期,能不能争取第一种前途,避免第二种前途,取决于增长方式转变、新农村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三大问题的解决。要建立鼓励企业技术开发投入的机制,通过自主创新带动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要实现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加快农村、农业的发展,缩小城乡发展差距;要抓住关系人民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推进和谐社会建设,重点解决好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和发展社会事业4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文化发展和繁荣的重要力量。当前,为适应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以及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我们必须积极建设和谐的高校校园文化,使各种文化、各种文化要素相互协调、共同发展。新时期,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就是要在先进文化的引导下,按照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努力从校园精神、制度、文化活动、环境氛围等方面,全面推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