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传统宗教和邪教的社会观的比较,分析二者对社会的认识的截然不同,对社会的态度的不同。从而揭示了邪教的社会危害作用。同时,也对传统宗教的社会观、社会作用,以及社会地位,进行了分析。以利于人们在批判邪教的同时,正确的认识传统宗教,保护其合法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西方社会允许邪教合法存在、但依法监控其活动以防范邪教犯罪行为发生的邪教控制模式是西方社会特定的宗教文化、政治文化和法律文化的产物。从文化的角度看,这种模式既有其合理的一面,又有着致命的缺陷。西方社会对这种缺陷进行了文化上的检讨,但由于自由主义文化内在的缺陷使得已有的检讨不彻底,也无法为更有效地建立反邪教模式提供文化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3.
宗教与邪教是一对“孪生”的文化现象,但他们的历史起源和发展历程却迥然有别.以社会性为切入点,从哲学的高度和历史的视野,对宗教与邪教的本质区别进行比较研究,从而揭开其神秘的外衣,进一步推进文化反邪.  相似文献   

4.
试论中西邪教观念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邪教是中文专有名词。Cult词源并无贬义 ,近代以来 ,Cult虽引申出一定贬义 ,却不等于中文的邪教含义。因此 ,将法轮功译为Cult易于引起西方社会的误解。邪教虽产生于新兴宗教 ,但新兴宗教未必都是邪教。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 ,中西方对待邪教的态度和政策并不相同 ,但法轮功却无疑是真正的邪教  相似文献   

5.
邪教这一人类文明与进步的大敌,虽然披着宗教的外衣,实质上是从事反人类、反社会、反宗教的犯罪组织。本文着重对邪教的来源、特点与本质、邓教泛滥的原因与危害等进行了探讨,并就如何防范和处置邪教提出了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6.
邪教与宗教相伴而生,彼此影响,并行发展。宗教性成为中西方所有邪教的一个突出特性。邪教是具有宗教异端性和社会危害性的社会现象。宗教性是邪教之所以称“教”的基础,而社会危害性则是邪教之所以称“邪”的关键。缺少了宗教性,邪教概念则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7.
为了深刻理解中西方邪教基本概念的区别,并在此基础上清晰准确地认识邪教的本质特性,从宗教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政治学等不同学科的角度对中西方邪教基本概念的区别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并对中国学术界关于邪教特性的繁多看法作了批判性回顾,认为邪教的本质属性体现在宗教性和社会性两个方面,前者表现为宗教异端性,后者表现为社会危害性。缺此二性中的任何一种,则不成其为邪教,而邪教的其他一切属性均由这两种属性演化而来。  相似文献   

8.
中国历史上的民间宗教、秘密宗教、邪教 ,不管其显露的政治倾向如何 ,其教首创教传教的原始动机一般都是利益的驱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以宗法制度为基础 ,以“宗教信仰”相号召 ,是明清邪教家族性传教的基本形式。明清时期难以计数的大小邪教教主会首借传教以致富 ,大肆攫取现世利益 ,其财产之积累 ,甚至富埒王侯公卿。  相似文献   

9.
邪教是否属于宗教?反邪教与宗教信仰是否冲突?如果两者不冲突又如何实现两者的"两全"?这些是我国反邪教法的理论瓶颈,也是我国在反邪教国际斗争中的软肋。刘正峰、周新国两位教授合著的《邪教的法律治理》在宗教事实评价标准基础上提出的邪教事实宗教说、国际宗教自由有限自由说及其反邪教立法建议,突破了我国反邪教法学的三大理论瓶颈,极大地推进了我国的反邪教法研究。  相似文献   

10.
邪教是否属于宗教?反邪教与宗教信仰是否冲突?如果两者不冲突又如何实现两者的“两全”?这些是我国反邪教法的理论瓶颈,也是我国在反邪教国际斗争中的软肋。刘正峰、周新国两位教授合著的《邪教的法律治理》在宗教事实评价标准基础上提出的邪教事实宗教说、国际宗教自由有限自由说及其反邪教立法建议,突破了我国反邪教法学的三大理论瓶颈,极大地推进了我国的反邪教法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前邪教呈现三个新的发展趋势 :第一 ,邪教宣扬的货色更具欺骗性 ,活动方式由公开转为半公开乃至地下 ;第二 ,邪教组织日趋系统化和黑社会化 ;第三 ,邪教组织对社会各阶层的渗透日益加大 ,活动范围越来越广。  相似文献   

12.
运用文化心理学的方法 ,分析了中国当代邪教法轮功产生的社会文化基础和膜拜成因 ,信众皈依过程的心理类型 ,痴迷信众的病态幻想和妄想特点。认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宗教问题的论述是我们把握好当前与邪教斗争的政策与艺术的重要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信仰本民族宗教的少数民族应该和信仰其他宗教的民族一样,在宗教信仰自由方面受到同样的法律保护。同时在法律保护的过程中应注意处理好本民族宗教和邪教、封建迷信,宗教神职人员和本民族知识分子,本民族宗教和宗教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道教和道士思想是中国的国粹,陈独秀和鲁迅都洞明其弊,在文章书信中屡有针砭,且带有各自的特色。陈独秀分析造成义和拳的五种原因,把道教排在第一,认为义和拳就是全社会种种道士所造的迷信邪说的结晶;但这一思想在建党以后发生了变化。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要比陈更加深广,对道教和道士思想的批判更加坚持不懈,他关于“中国根柢全在道教”的论断真正抓住了中国文化和宗教问题的要害。以科学代宗教是他们共同的主张和遥远的理想。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为当代中国人理解宗教提供了最基本的理论方法。如果我们把人们习以为常的"宗教鸦片论"进行一番重新的认识与讨论,我们则可以发现,马克思提出的"宗教是鸦片"的观点,其真实的意义则是在于强调宗教问题就是社会问题,所以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宗教社会论"。它说明,宗教问题会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发生变迁,随着社会问题的改变而改变。这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在当代中国得以科学实践的基本主题,其目的应是把宗教信仰转换为宗教的社会服务和信仰的社会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16.
在近代西方的宗教学领域,关于宗教本质有几种典型的观点:一是侧重以崇拜对象为中心来规定宗教的本质;二是从宗教的社会功能的角度来规定宗教的本质;三是倾向于把信仰主体的个人体验作为宗教的本质。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宗教的本质给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历史上是否拥有自己的国家-民族宗教,这一问题长期存而未决,被人忽视。本文认同宗法性传统宗教是我国古代阶级社会的国家-民族宗教的观点,并从原始宗教到宗法性传统宗教的角度予以多方面论证。  相似文献   

18.
在美国历史上的进步主义运动时期,中产阶级白人妇女与宗教之间的关系是复杂而微妙的。作为进步主义运动时期最杰出的女性,简·亚当斯宗教观的发展和变化具有鲜明的代表性。简·亚当斯对于宗教的矛盾态度与个人因素有关,更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相关。在简.亚当斯看来,女性参与社会改良既符合社会利益,又符合家庭利益。而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维护宗教精神,就必须突破宗教机构和教条的局限。简.亚当斯的宗教观以实用主义哲学为本,是实用主义宗教观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