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一篇作文最基本的一条就是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而现在许多中学生所写的作文则往往做不到这一点。究其原因,在于学生缺乏实践机会,思维想象的空间狭窄。我以为教学过程永远具有强烈的实践性,作文教学也不例外。实践是写作的根基,实践是想象的舞台。我们只有正确引导学生投身于普通的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学习生活的实践,在实际生活的实践中积累写作的素材,学会运用语言,拓展想象的空间,  相似文献   

2.
当前,小学作文教学中那种“假、大、空”的现象仍比比皆是,有的老师为追求学生文章的所谓“高质”,一味灌输各种佳词佳句乃至佳段给学生套用于日常写作之中,而严重忽视了反映真实生活的正面引导,忽视了作文教学中很重要的修改环节,更忽视了激励语言评价对学生潜移默化影响的功能。笔者认  相似文献   

3.
陶行之先生曾说过:“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写作的源头是社会生活,没有丰富的社会生活,没有对社会生活的深刻了解,是写不出东西的。”不少教师在作文教学中重阅读训练而忽视对学生的生活积累。因此,学生作文出现了内容脱离实际,胡编乱造或生搬硬套等不良现象。  相似文献   

4.
作文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人语文水平的基本尺度。在中考语文试题中,作文占有40%的大比例分数;按素质教育的要求,作文素质更是语文素质的重要体现。然而,作文教学的现状却令人忧虑。在作文教学中还存在简单化、片面化的一些误区。如只看重作文方法的指导而淡化生活的积累;只专一练“写”而忽视“听”“说”“读”的训练;只偏重谋篇布局的指导而弱化语言训练……诸如此类的做法束缚了学生作文的手脚,从而导致:一写作文学生就叫苦连天,抓耳挠腮、绞尽脑汁也无济于事,勉强挤出来的文章:  相似文献   

5.
每到写作时,不少学生咬着笔杆,挖空心思,结果还是老一套。学生由于生活和阅读的积累不多,作文最感苦恼的就是“无米下锅”。因此,只有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积累,才能使他们左右逢源,做到诚如叶圣陶先生所言:“胸中先有一腔积蓄,临到执笔,拿出来就是。”计算机网络能提供大量的作文素材,包括各种内容的图片、乐曲、影像以及好词佳句、范作名篇等,并且能及时地展现出来,极大地方便了作文的教学活动。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在写作之前,先收集一些关于作文所需的资料,共建学生信息库,巧过“选材”关。  相似文献   

6.
“课标”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热爱祖语言文字的思想情感,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作文能力是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体现,低段是学生作文的起步阶段。而搭好作文起步的平台,使学生顺利地走入作文殿堂的关键在于抓好句子训练。众所周知,句子是构成作文的基本单位,只有会说、会写规范通顺的句子,才能连句成段,连段成篇,形成作文能力,构成规范的语言结构。心理学研究表明,一般三至八岁期间,是儿童智力和语言发展的最佳期。再则,一年级儿童具有好奇、敢于想象的天性,所以他们敢想、敢说。  相似文献   

7.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很多同学在应试作文时,常常感到“没啥可写”,难以下笔,抑或下笔千言,却离题万里,其原因往往是平时不注意积累生活素材所致。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要写好作文,语言材料和生活感悟的积累是基础。只有厚积,才能薄发。那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积累材料呢?  相似文献   

8.
国家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而在目前的作文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厌作”的情绪,对作文毫无兴趣,写作时是无话找话,完成任务而已。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缺乏生活积累。其实,只要教师积极正确地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去观察生活、融人生活、感受生活、积累作文素材,  相似文献   

9.
“生活有多宽广,语文就有多宽广”,语文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语文,语文与生活息息相关,作文教学也不例外,作文必须来源于生活,只有充分积累生活,思考生活,才能“下笔千言。一挥而就”,作文才声情并茂,感人至深,才能准确描摹。把握特征,才能合情合理,恰到好处。  相似文献   

10.
教育家赞科夫曾说过:“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到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作文是学生的自我表述的形式之一,是白内而外的输出。很多学生生活阅历浅,知识积累少。作文时经常感到无话可说,无事可写,以至于作文内容空洞。题材狭窄,语言枯燥,形式呆板。据不完全调查,有40%的学生对待作文的心境是消极的,视写作为苦差事,他们怕作文、厌作文。因而不想作文。然而。利用电教媒体,能够突破时空限制,把人、事、物、景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从而激起学生的写作冲动。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习作中“写自己想说的话”、“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我认为《语文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所提出的新论述,不仅符合时代要求,更重要的是符合写作的自身规律。因为“自由表达”是儿童的天性,“作文中儿童自由表达,既发展作文能力,又有助于成为一个在个性、才智和身心等方面发展健康的人。”因此,“引导学生从心灵体验出发,真实地再显生活的底蕴,真诚地拥抱生活,在课堂上让他们尽情地衷现自己的喜怒哀乐,毫不留情地丢弃八股语言的面具,有声有色、淋漓尽致地用富有真情的个性化语言展现自己的个性特征”在作文教学中显得十分重要,只有给予学生表现自我的自由,给以心灵的放飞,让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才有可能实现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封闭式的作文教学,着眼于让学生应付考试,把作文训练的空间完全限定在语文课堂上,偏重形式,忽视内容,一味地围绕考试指挥棒押宝猜题,一味地训练符合应考“模式”的作文。“活水”指开放式的作文教学,着眼于学生素质,由重形式转为重内容。注重引导学生积累生活素材,强调扩大学生的信息接受量,允许学生从自己的真实感受中提炼文章的主题,鼓励学生写出个性鲜明的作文。作文教学改革的出路在于语文教师要带领学生们走出“囚笼”,奔向那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13.
作为语文教师,如果只会指导学生作文,不重视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好习惯,就作文教学而言,我认为只是进行了一半,因为好的文章不仅仅是写出来的,更是修改出来的,就是人们常说的“三分写,七分改”。许多教师忽视了这一点,不辞辛劳地替学生逐字逐句地修改作文,往往把一些超出学生见识之外的语言强加给学生。久而久之,导致了学生思维不发展,观察事物不全面,甚至出现作文的“懒惰”行为。  相似文献   

14.
在初中阶段,学生作文基本上都能表达出自己的意思。这些文章虽有真情实感,但有时并不能很好地打动人、感染人,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为什么呢?是因为为数不少的作文语言过于平淡.就好像一个五官端正的脸面没有光彩,十分暗淡,缺少亮色.不生动,给人留下美中不足的感觉。由此可见,语言生动对于作文的重要性了。只有作文语言生动,作文才能由“暗”到“亮”,富有生命力。  相似文献   

15.
一说起作文。同学们就愁眉苦脸。为什么他们怕作文?原因在于:(1)头脑中是空的。没有积累大量的素材:(2)语言贫乏。无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为了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变学生“苦学”为“乐学”。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广泛地搜集素材,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其创新精神。我们从以下六个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相似文献   

16.
笔者从教十余年,在十多年的作文批阅中,感到学生作文存在着这么几方面问题:作文内容贫乏,形象干瘪,语言稚嫩,满篇“学生腔”这是学生作文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上完《胡同文化》后,笔者让学生练笔《新安文化》。结果一学生在作文中写道:说起新安江,我会想起的也只有两件事物。  相似文献   

17.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现在学生们感叹作文难写,往往就是手头缺少素材,归根结底,是学生的积累不够。那么学生的写作素材从何而来呢?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源于生活,哪里有生活,哪里就贮存着丰富的材料,只要你善于发现和挖掘;二是源于书本,书本上很多文章中的事物和语言,都可以作为学生写作的素材;  相似文献   

18.
作文评价是作文教学中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传统的作文教学评价是教师唱主角,对学生作文的优缺点进行评析,评语密密麻麻,但忽视了学生这一主体,因而,作文评价是单一的,静止的,诊断式的,高耗低效的。“新课程标准”倡导评价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强调学生主体的参与,这就要求我们调动好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评价真正成为  相似文献   

19.
叶圣陶说:“小学生今天写某一篇文章。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他今天以前知识、思想、语言等方面的积累。”因此,作文是学生心理功能的学习实践,学生作文经历了一个“物”(客观事物)、“情”(观念情感)、“识”(认识水平)、“辞”(语言文字)的双重转化过程,换言之,在学生的作文中能反映出他们的成长足迹。当然这里的“成长”包括身心的成长和写作能力的培养过程。如果教师能充分挖掘这些潜在因素.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作文指导中走入了一条应试作文教学的误区。如作文结构模式化,语言运用成品化,材料选择通用化,写作缺乏个性化,这是作文教学的悲哀。作文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的生命价值律动的体验。在新课程改革形势下,作文教学一定要以人为本,以生活为本位,加强生活体验,抒写自然之睛,感悟世间万象写出作文“大气”,运用创新思维,使作文溯本求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