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荆棘鸟》中克利里家族三代女性以不同策略抗拒"母性神话"对于女性生存的精神束缚,解构了男权制社会关于男性永恒在场的神话。小说试图建构一种超越性别身份之上的中性生存状态,以消解两性间中心与边缘的二元对峙;在自我否定之后,作家为追求和谐生存的现代人指出了更具现实性的归"家"之路:从德罗海达到伦敦、从边缘到中心。  相似文献   

2.
有着自觉的女性意识的女作家张爱玲,本着对现实女性生存境遇的深刻体悟,走出女性神话,以冷峻平实的笔调揭示出:传统的男子中心意识造成女性内在精神的匮乏和女性的生存困境。然而女性如何摆脱命运的播弄,找到自我的位置和价值的问题,在张爱玲那儿仍然是悬而未决的。  相似文献   

3.
《占有》是一部新维多利亚小说,A.S.拜厄特在小说中创造性地再现了维多利亚时代知识女性的真实生活,还原了被以男性为中心的传统文化扭曲的女性形象。通过对维多利亚时代女性的书信、日记和诗歌的解读,拜厄特在小说中展示了被男权社会边缘化的女性的真实生存状态和心理空间,解构和颠覆了传统叙事中的男性中心地位,提出了女性最终将从社会的边缘走向中心的女权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4.
18世纪英国女作家范尼·伯尼在其作品《伊芙琳那》中关注女性作为男权文化中的“他者”的生存困境与悖论,以深刻的历史意识洞察了社会边缘群体历经的不平现实,用边缘的声音质疑了男权话语主宰的社会秩序及其蕴涵的意识形态.同时,以情感主义美德作为女性的文化武器,曲折表达了伯尼及其女主人公们建构女性主体地位,消解男性中心权威的政治意向.  相似文献   

5.
神话创造性现代改写是露易丝·格丽克诗歌创作的显著特点。格丽克在诗歌中巧妙利用图形-背景置换的改写策略,从生存阈限、女性意识和神话日常化三个维度将远古神话与现代生活镶嵌。诗集《阿弗尔诺》里的冥后珀尔塞福涅在冥界与大地间漂泊的生存阈限被凸显,折射出全球化语境下的现代人之漂泊感;诗集《草场》则前景化奥德修斯之妻珀涅罗珀的女性独立意识,构建了一个独立的现代女性形象;而日常生活图形化和元神话背景化的改写则赋予神话和日常生活陌生化的熟悉感。图形-背景的置换有助于经典再生成,呼应了经典创新的时代召唤。  相似文献   

6.
陈染的小说以鲜明的女性主义立场,表现出了鲜明的性别特征和意识倾向--从个体生命体验出发,逐渐逃离男权文化中心对女性既定角色的阴影;在拆解与颠覆男权中心与父权的神话的同时,在绝望与痛楚的叙事中传达出"禁中守望者"的话话,即构建女性文化自救的神话.  相似文献   

7.
以"边缘女性"的书写为考察中心,从情节的相似性、男性"镜像"观照模式、女性主体的象征性角度,概括了王安忆"边缘女性"的"类型化"塑造;从"人性关怀和文化消费"、"符号化和个性化"、"此类到彼类的尝试"三个角度,对王安忆的"类型化"创作给出较为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8.
女娲意象这一神话原型对毕淑敏小说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毕淑敏小说立足于女娲式的民族精神积淀和现代女性独立、自尊、坚韧的中介点,从"创世""救世"等角度广泛展开,深入开掘,从而完成理想的女性塑造。毕淑敏笔下的女性形象的品格特征与女娲意象两者之间存在着命脉相传的对位性关联,在她们身上融合了毕淑敏对生命传承、生存抗争、女性品格的深刻阐释。伴随着源远流长的女娲原型神话,毕淑敏笔下的女性形象也获得了无限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9.
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是远古神话及宗教文化传统的折射,有着深厚基督情怀的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的人物长廊里塑造了一系列生动的女性形象.通过从神话原型批评角度去讨论呈现出夏娃原型的中心人物娜塔莎,在两者形成的对应关系中体会该作品的特有意义,以此观照托尔斯泰对女性命运的思考,以及女性形象模塑中男权文化对女性世界的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10.
男人碎片的沉淀——现代女性对男权框定的审视与叛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女性以20世纪初“人的觉醒”为契机改组、重建了“女性意识”,也因之亦步亦趋地拆解了男性神话及其统治数千年的男性中心话语势力场,将男性的文化虚构定位由神回归到人乃至某些极端女性笔下的“非人”。笔者试图从现代女性书写文本中的“男人碎片”里归纳出这条轨迹,由此窥探女性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相似文献   

11.
由"新神话主义"文化潮流直接诱发的"重述神话"项目涉及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这种跨国写作运动不失为一种跨文化交流的有效传播手段,也是对各民族国家自身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和理解。中国的"重述神话"项目迄今已出版四部小说,这种处于文化消费时代的带有某些商业性质、功利目的的重写行为已不单纯是作家的"个人"的创造,它变成文化产业的重要环节。如何在消费时代厘清"重述神话"系列小说的文化属性,应参照文学史上经典的神话重写,分析当下重述中的得与失。  相似文献   

12.
罗兰·巴特发现今日神话是隐藏于大众文化中的中产阶级意识形态;文中的昨日神话指主导了中国古代思想界几千年的儒家仁学价值体系,其核心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香草在文学作品中的意象最能体现昨日神话在中国的存在性和渗透性。  相似文献   

13.
昨日神话     
罗兰&#183;巴特发现今日神话是隐藏于大众文化中的中产阶级意识形态;文中的昨日神话指主导了中国古代思想界几千年的儒家仁学价值体系,其核心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香草在文学作品中的意象最能体现昨日神话在中国的存在性和渗透性。  相似文献   

14.
文章在分析美国"南方文艺复兴"和"南方神话"的基础上,阐释了田纳西·威廉斯如何在其代表作《欲望号街车》中对"南方神话"相关主题进行颠覆与解构,揭示了"南方神话"的虚幻本质,并指出该剧所具有的重要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5.
《神话的世界》,作为郭沫若唯一一篇以神话与文学关系为中心话题的文艺论文,其特殊性和典型性不言而喻。它既是郭沫若早期文艺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是诗人正面探讨神话与文学关系的重要文献。结合郭沫若同时期各类创作的实际,进入《神话的世界》,在神话的概念,科学与神话、民俗的关系,异域神话资源整合等有价值的命题上均显示了郭沫若不拘泥、不困囿的开放心态。对《神话的世界》进行整体研究成为考察郭沫若早期文艺思想中,有关神话思维与诗性特质关系问题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6.
神话是口头表述、书面表述、物态呈现及其民俗仪式展演的综合整体,神话的民俗学研究,除了重视口头和书面的语言形式、图像等物态形式,更注重对于民俗仪式行为的叙述考察,达到对于神话的整体理解。  相似文献   

17.
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从唐至清 ,不断被人们所演绎 ,从杜甫的《丽人行》到洪升的《长生殿》 ,李杨故事渐渐脱离了它历史传奇的本来面目 ,向爱情神话的方向发展。本文力图以七夕故事作为原型意象对不同时代的人们的心理和李杨故事演变造成的影响出发 ,探究它们不断契合的过程中帝王妃子的情事转变成为具有现代平民性爱性质 ,令人同情的生死不渝的爱情神话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加缪论荒谬问题的主要著作《西西弗的神话》入手,对其荒谬的基本特征、产生的原因和荒谬的典型等问题的主要思想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加缪的荒谬生存哲学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9.
神话是人类最初的文学。世界各民族神话的起源都有着相类似的心理基础和社会基础,遵循着由零散到系统、由野蛮到文明的基本方向,但其发展却有着时序上的不平衡、形态上的不平衡以及速度上的不平衡,因而构成千姿百态的神话表象世界。中西方神话因各自特征鲜明的民族特点和中西方文化来源的不同,在民族属性与文化内涵方面具有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学界,罗兰.巴尔特常被看作大力提倡文本内部自涉性和零度写作的结构-后结构主义理论家。事实上,巴尔特一直有另一面,即以知识分子的批判立场来参与历史和文本建构。他的神话符号学融合意识形态批评和形式主义批评,揭示出在相似的语词结构之下所隐含的时代内涵,从而既有别于左派立场又不同于纯粹语言学。考察巴尔特的神话符号学,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他的复杂性,从"现代神话"的角度来观察大众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