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进入21世纪以来,公共危机事件频繁发生,对各国政府能力提出了考验.政府作为多元公共危机管理体系中的核心主体,在公共危机管理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它承载了为实现公共危机管理的善治责任.我国是世界上公共危机事件发生频率较高的国家之一.因此,我国政府应加快突发公共危机应急立法步伐,建立有效的公共危机应对机制,加强危机管理体系建设、组建危机管理综合协调机构、对公众开展危机教育等方面的工作,以提高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水平,建立政府预防机制,应对公共危机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公共危机治理中政府公信力的缺失与重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府公信力在公共危机治理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和意义: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有利于维护和改善政府形象;有利于民众认同政府的危机治理政策;有利于民众参与危机治理。公共危机治理中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原因是危机意识淡薄;危机处理方式失当;危机处理机构不健全;漠视民众的生命安全。在公共危机治理中重塑政府公信力应从建立健全危机预警机制、积极开展危机公关、完善行政问责制、构建政府与媒体间的良性互动关系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3.
我国目前正处于危机频发期,而政府危机管理能力还存在欠缺,这与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不相适应.因此,我国政府应加快建立健全有效的公共危机应对机制,建立多元立体的公共危机治理模式,推动公共危机管理体系的制度创新,以提升政府危机管理能力,实现和谐社会目标.  相似文献   

4.
基于电子政务条件下的公共危机管理系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危机作为一种紧急事件或状态,其爆发严重影响了社会正常运作,要求政府、社会尽快采取特殊措施;公共危机管理是在特殊情况下对政府管理能力的一种检验。其关键在于建立有效的危机管理系统。把公共危机管理作为电子政务的一部分;利用电子政务平台建立起来的计算机网络,构建起同电子政府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危机管理系统,从而切实有效地对危机的预防和治理全过程进行高效的管理和控制。  相似文献   

5.
关于政府公共危机管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目前正处在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的高发时期。而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都将面临突发公共危机事件所带来的严峻考验。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加强政府危机预防管理和危机处理的应对策略以及政府危机管理的发展趋势的研究势在必行。对于一个社会和政府而言,面对各种危机,最重要的战略选择应是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突发公共事件危机管理机制,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增强政府以及整个社会的危机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6.
公共危机管理体系是政府公共组织系统的核心部分。对于一个社会和政府而言,面对各种危机,最重要战略选择应该是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公共危机管理和应急机制,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增强政府以及整个社会的危机管理和应急处理能力。本文以山西王家岭矿难和英国石油公司墨西哥湾漏油事件为例,通过对两个案例的对比分析,从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建立应急处置措施的角度出发,寻找两国公共危机管理的差距及原因,并从建立具有快速反应能力的应急预警机制、建立统一指挥的应急指挥平台、组建专业的应急处理队伍、开展权威的应急调查和评估等方面,为政府提升公共危机管理和应对能力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面对突发公共事件在国际国内造成的严峻形势,我们应该认识到,突发公共事件紧急救治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刻不容缓。面对这些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和社会灾难,完善紧急救治应急硬件和软件支撑系统,正确把握危机管理紧急救治的原则和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紧急救治机制,这既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政府全面履行职能,特别是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一项重要工作,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8.
现有的政府危机管理体系呈现出管理主体单一、权威来源唯一和政府危机管理部门协作效率低下等问题。协同治理理论倡导的多元化治理、部门协同治理等理念可以很好地改进现有的公共危机管理模式和方法。本文从公共危机协同治理的内涵和特点出发,分析了目前主要存在的公共危机管理问题,阐述了公共危机协同治理的要点,从政府理念、预防机制、部门合作等方面提出了政府危机管理转变为危机协同治理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风险社会形态下的频发公共危机打破了政府常态的公共管理秩序,而要对频发公共危机进行有效治理就必须树立"偶发危机"和"过程危机"的二分思维。在这一危机二分思维的逻辑指引下,政府的公共危机治理往往能切中要害、进退有序。"过程危机"与"偶发危机"相比,前者可以把系统的危机发展趋势与系统的特征联系起来,不必把危机看成是偶然发生的灾难性事件,同时它也更侧重于研究由于系统本身所引起的危机。基于这一思维革新,"过程危机"治理就必须将公共危机治理更多落实到政府体制、市场体制和社会体制的创新上。无论是政府体制创新,还是市场体制和社会体制创新都存在巨大的复杂性,难以一蹴而就。面对体制变革的滞后性,就必须针对"偶发危机"特性进行相应的基本机制建构,主要包括:预警机制、合作机制和沟通机制。  相似文献   

10.
有效应对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危机是政府公共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和面临的挑战。本文认为通过加强政府预警机制建设,可以使政府对突发公共事件做到防患于未然,大大降低政府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危机带来的社会成本。本文探讨了加强政府预警机制建设的对策与思路。  相似文献   

11.
社会力量有效参与是公共安全危机治理的一个关键性议题。我国非政府组织、营利性组织、媒体、公众个人在突发性危机治理过程中,存在不同类型的低效、无效和负效参与现象。社会参与失效主要源于政府长期过度占位、主体之间协同有限、媒体网络管理滞后和制度激励约束不明等。矫正社会参与失效,需要从加强联动协作、信息共享、教育培训和激励保障等机制建设方面着力。  相似文献   

12.
街头官僚作为政府基层公务员,居于公共政策链条的执行末端,拥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和政策制定功能,与公民发生直接互动。其行政执法行为产生偏差,在我国社会转型制度性隐患机制还未能根本逆转的条件下,往往直接触发群体性社会危机事件;科学界定自由裁量边界,建立健全行政监察体系,革新基层绩效考评体系,完善民意表达与协调机制,形成长效培训学习机制,是建立预防和治理群体性事件长效机制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各种非传统威胁不断造成公共安全危机,军队在处置和解决公共危机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但从军队参与一些危机事件的处置情况来看,军队在应急处置公共危机事件的过程中存在着对应急管理思想认识模糊、指挥关系不顺畅、军地信息资源不融合、军地联训不高效、协调沟通不顺畅、法规体系不健全等结构性缺陷。因此,加强公共危机状态下军队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应探索应急管理的基本规律,提高应急管理的思想认识,构建科学的应急管理机制,健全应急管理法制。  相似文献   

14.
建立公共危机应急管理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社会公共危机频繁出现,我国传统的应急管理体系无法有效地控制危机的发生和发展,建立新的应急管理体系成为当务之急。通过有效的应急管理体系,政府将公共危机的管理纳入到一个有准备、有步骤、有条理的过程中,从而能有效保证政府职能的继续,将生命财产的损失尽可能减少到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15.
转型期中国已进入危机频发期,危机不仅对中国政府管理体制提出了严峻挑战,而且关系到中国社会的稳定和国家政权的生死存亡。公共危机事件的治理是政府的基本职责。为了有效地进行公共危机的治理,中国政府在确立危机意识的同时,必须进行适度的制度安排,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  相似文献   

16.
紧急救助制度旨在保护受灾者和稳定社会秩序,是现代国家所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健全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紧急救助制度,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建立专门性的危机管理领导机构,并制定灾害救助基本法,完善紧急救助计划和行动预案,训练一支高素质的紧急救援队伍,强化公民的危机意识,以更好地处理突发性公害危机,为和谐社会的建构创造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17.
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建设还存在一些缺陷,程序法制的缺乏成为其最重要的表现之一。随着《国家公务员法》的颁布,公务员制度的程序建设也应加快步伐。本文由此出发,提出并论述了完善我国公务员制度程序的思路:立法规定统一的行政程序原则,加强公务员制度的程序建设,完善公务员制度的监督制约机制,增强公务员的程序制约意识。  相似文献   

18.
取保候审制度是关系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权的一项重要强制措施。从我国取保候审制度的现状入手,在对国外保释制度进行考察的基础上,从我国的法律传统、法制观念、刑事侦查模式角度,论述了我国完善取保候审制度的出路不是全部移植西方保释制度,而应另辟蹊径。提出应立足于我国的法律传统和现实国情,从取保候审的适用范围、条件、保证方式、救济途径、执行机构、权利救济等方面完善我国取保候审制度的相关对策,使其起到既保护人权,又打击犯罪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历史虽不足十年 ,但在调整经济结构、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 ,许多上市公司一味地将重组当作“题材”在二级市场炒作 ,忽视了对其风险的研究 ,使得我国上市公司的重组绩效并不明显。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概况 ,指出资产重组中的风险 ,并提出了相应的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20.
预防原则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是应对全球环境问题的价值指导原则。预防原则具有深刻的生态文明旨趣,可有效防范技术创新的生态负效应。落实预防原则,建设生态文明,须建立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技术创新践行机制。政府应将预防原则应用于技术预见和技术创新战略决策之中,企业应重视综合成本效益核算与生态化技术创新,社会公众应积极参与技术创新决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