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社会工作临床技能教育提高与评估的途径有两条:课堂教学与机构实习,但面临跨越横亘在课堂准备与现场表现之间的鸿沟的现实困境。基于以下理论假设:社会工作教育应该走向标准化;标准化是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的核心表征与必由路径;标准化的本质是共识与共享,笔者设计了评估现行教育策略的品质的指标。研究认为,突破现实困境的更好策略并非是高校教师领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而是回归课堂,推动课程改革,发展标准化案主的教育模式,以适应社会工作临床技能提高与评估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如何培养与评估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能力是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核心问题,事关学科的独立性与科学性.鉴于专业伦理关注对公众的责任,教育范式聚焦能力为本,以及社会工作服务走向标准化,笔者在生态系统理论与行动研究方法的指引下,基于证据为本的实践理念和社会表演理论,试图建立以标准化案主为核心,以能力为本的"证据-表演-服务"三位一体的社会工作临床技能教育与评估的生态系统模式,从而推动社会工作教育的系统性改革.  相似文献   

3.
如何跨越理论与实践的鸿沟是社会工作教育始终需要思考的问题,但对这一问题的回答迄今为止尚未有令人满意的方案。在循证实践理念的指引下,标准化案主的教育策略试图以证据为本,以表演为呈现方式,以服务为最终目标,以评估为中轴,建立“证据-表演-服务”的社会工作临床技能教育与评估模式,从而跨越理论与实践的鸿沟,推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4.
社会工作本土化是社会工作引入中国以来一直备受重视的问题。文章选择了社会工作伦理的角度,结合社会工作伦理面临的现实困境,探讨社会工作对社会需求回应的路径,提出通过在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改造西方社会工作伦理、调整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关系并促进双方能力建设、优化评估机制以确保专业服务的质量和重视社会工作伦理教育等四个方面回应社会需求,对社会工作伦理的专业化和本土化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5.
陈宇  黄子源 《社会工作》2023,(5):93-102+109-110
随着中央社会工作部的设立运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更加凸显。而社会工作队伍建设的难点是治理社会工作职业性别失衡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直接原因是社会工作者技能性别化。这一进程从童年开始,由父母长辈言传身教,经社区族群的议论督促、学校教育分化和传媒舆论导向,到职场规训应用和固化,以及主体全程与之能动交互,构成完整的规训链条和建构过程。研究发现,社会工作者性别技能的历史成因受民族习俗与父权文化的影响,现实动因则是雇主或资本对父权红利、性别租金的追求。因此,只有革除落后习俗、父权文化和资本价值观,并对社会工作赋权增能提值,才能有效解构性别技能,消除父权和性别桎梏,释放性别平等红利,促进社会工作服务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6.
颜翠芳 《社会工作》2008,(14):19-22
“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制度和考试办法的出台并不意味着我国社会工作教育发展问题的彻底解决。现阶段,为了推进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实现社会工作教育者的职业化;二是建立高校社会工作实务教育统一标准和考核体系;三是推进社会工作者的职业细分。  相似文献   

7.
文军 《社会工作》2008,(1):59-60
社会工作的专业化是用来反映社会工作理论知识和实务技能而获得一种排他性权利的过程。社会工作的人员经过专业教育与相关知识的培训,取得相关领域社会工作的执业资格,而这只是社会工作专业化和职业化的一个开始,它表明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自己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合法地去开展社会工作与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8.
中国社会工作教育走的是不同于西方的发展路径,这一特质必然使社会工作教育者面临两种选择:“通才教育”或“专才教育”。“专才教育”隐喻了一个清晰的职业定位,同时能够提升社会工作者的能力和个人的法律权利,它的不足之处是“通才教育”中整全视阈的缺失。  相似文献   

9.
徐仙萍 《社会工作》2010,(21):21-23
本文借戈夫曼的“拟剧论”来分析个案工作中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的互动,指出当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进入专业关系的“前台”时,他们会对彼此有种角色预期,同时社会工作者也受到相关价值伦理的规约而追求“理想化”的“表演”。因此,社会工作必须正确处理好“前台”和“后台”的关系,包括自身价值观和社会工作价值论理,以及服务对象的价值观的冲突。本文还利用“前台——后台”理论来分析中国文化背景下社会工作专业关系的建立面临的问题及应对。  相似文献   

10.
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进程方兴未艾。实际社会工作从业人员如何转变为专业社工,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和社会培训机构如何把握专业社会工作者的标准,解决这两大问题的关键在于,尽快制定和建立职业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标准和考核评价体系。作为整个社会工作者职业制度体系的核心机制,职业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标准和考核评价体系,为职业社会工作者提供了从业标准和实践规范,从而为打造一支高水平、强素质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提供了科学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1.
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进程方兴未艾。实际社会工作从业人员如何转变为专业社工,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和社会培训机构如何把握专业社会工作者的标准,解决这两大问题的关键在于,尽快制定和建立职业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标准和考核评价体系。作为整个社会工作者职业制度体系的核心机制,职业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标准和考核评价体系,为职业社会工作者提供了从业标准和实践规范,从而为打造一支高水平、强素质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提供了科学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2.
王奇 《社会工作》2008,(20):16-18
通过阐释布迪厄的实践意义与“惯习”理论的价值,对社会工作的实践进行具体分析,充分解读。提倡社会工作者的意识与思想形态及工作方法要秉承布迪厄的实践逻辑与“惯习”的优秀品质,随着时期的更替、目标的不同、要求的求新而不断地改变。并从中挖掘社会工作者的潜质,即采用“优势视角”来给予社会工作者以认可,从而调动社会工作者的积极性,提高社会工作者的工作质量,提升社会工作者的思想信念。  相似文献   

13.
程玲  肖桂春 《社会工作》2024,(1):62-79+161-162
儿童权利观是儿童社会工作的前提和中心。然而,儿童权利观偏移现象在社会工作服务中时有发生。本文借助儿童权利观这一视角,参与观察一项儿童暑期托管服务,并深度访谈相关儿童社会工作者,发现儿童权利观偏移表现为机构社会工作者采取“懂事”与“不懂事”的话语论述评价儿童,服务流程中儿童参与有限以及社会工作者的行为主义行动倾向。究其原因,社会工作者的多元儿童观的交互影响以及“权威—服从”式教育惯习对社会工作服务的塑造。这最终导致儿童社会工作服务丧失“社会性”,效果适得其反。为此,建构社会工作服务儿童权利理性的策略是健全儿童权利观培训,强化督导监督职责,拓展儿童参与空间以及开展社会倡导。  相似文献   

14.
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者的职业活动。什么是社会工作者呢?《中国社会工作百科全书》的界定是“从事社会工作的专业人员”。它用从事社会工作和专业两个特征来界定社会工作者,是一个简单明了的定义。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社会工作者是指在国家或民间福利机构设施中从事社会服务的人。它用工作内容和工作组织的特征来定义社会工作者。在有些国家,社会工作者的身份比较容易确定。  相似文献   

15.
汶川大地震后,社会工作者的专业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尤其是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学校社会工作者根据理县灾区民族地区青少年的优势、兴趣、能力、知识与技能,运用社会工作介入理论、理念和技巧,以及生命教育课程内容服务灾区青少年,为灾区青少年探求生存和发展的资源,提高他们面对灾难、抵御灾难、不怕困难的能力,逐渐恢复正常的生活秩序。  相似文献   

16.
对社会工作介入灾后恢复重建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拯 《社会福利》2009,(1):22-23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许多从事社会工作教育的院校,社会工作组织与社会工作者出于职业使命与伦理良知纷纷奔赴灾区参与抗震救灾,但不少社会工作者却被拒之门外,不少社会工作组织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许多找到"位置"的社会工作组织与个人在提供专业服务方面也出现了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问题.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诸多原因中,对社会工作如何介入灾后恢复重建从理论上缺乏系统思考、从实践上缺乏政策与制度支持是其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7.
企业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在企业领域的延伸,在协调企业内部员工关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目前企业社会工作在中国大陆的相关研究积累和实践经验不足,其在我国的发展和应用充满挑战。本文引入企业社会工作这一介入方法,对如何从企业社会工作的视角来协调内部员工关系的实施路径做出深入探索,并从理念、制度和社会工作者角度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深圳市社会工作发展迅猛,已经成为大陆社会工作发展的"标兵"。与此同时,深圳市专业社会工作者流失比较严重,社会工作者流失率逐年攀升。伴随着社会工作行业的发展,如何看待社会工作者身份的建构过程和遭遇的"重重危机",已成为我们必须追问的问题。本文试图在社会建构理论视角下,去探讨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下社会工作机构、同工、居民等各种社会力量,是如何与社会工作者自身一起建构和形塑了社会工作者群体的身份认同,以期通过这些考察与探讨,去了解社会工作者身份认同现状,并希望从此角度去理解社会工作行业的发展,提出改善社会工作者身份认同现状的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19.
王晓瑞 《社会福利》2009,(12):47-48
现状 所谓社会工作者,是指经过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和培训,取得社会工作职业资格,在特定机构注册登记的人员。目前存在三种现象,即机构与个人都有明晰定位的社会工作者;根据其工作职责,从专业和职业的角度应该是社会工作者,但自己与机构并没有清晰定位;基本没有社会工作定位的机构。  相似文献   

20.
每一个社会工作者首先是作为普通的个人而存在的,尔后才逐渐作为专业自我而存在。在长期的社会生活过程中,作为个人而存在的存在者都会基于其所处文化,形成一套自我主动或潜意实施的个人价值观,这将天然地与社会工作之“无差别对待生命”的人本主义价值观存在或多或少的张力或冲突。对此,本文尝试以“拟亲属化”和“主体意识投射”两种手段之架构,来做个人价值观与社会工作价值观之整合的努力,以期探寻一种社工之专业自我的形塑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