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你说你"分布在"X+‘你说你’+(Y)"语境中,X表示言语交际中听话人实施的动作或发出的话语,Y表示说话人对X的认识、评价或要求;说话人的主观态度Y是对听话人X的负面评价。"你说你"具有话语提示、话题转接和话题评述三种话语功能,话题评述即"你说你"标示说话人对听话人言行的否定和责怪是其核心功能。"你说你"的形成经历了从"截断块"到"认知情态结构体"再到"话语标记"的过程,是词汇化、语法化和主观化交互作用的结果。"你说"、负面评价和人称代词"你"等是"你说你"形成和产生的诱因。  相似文献   

2.
由副词"这么"和动词"说"构成的"这么说",在言语交际中使用频率较高,且用法特殊。它由表示"言说义"演变为表示"认为义",并进一步演变为话语标记词。作为话语标记的"这么说"在语篇中具有衔接、接续和确认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现代汉语句首口语词"对了"表示肯定性应答等多种语义,本文分析其语义变化以及虚化为一个功能词的基本轨迹。根据语义指向类型及句法形式特征,"对了"分为三种类型:承前型"对了1"、承前启后型"对了2"、启后型"对了3"。在口语结构中,"对了1"为述位部分,"对了2"和"对了3"则分别属于主位部分的人际主位和篇章主位。历时语料考察证明,"对了3"是由"对了1"、"对了2"在语义和功能上虚化而来。在虚化过程中,"对了"的语义同时在两个方面发生变化:第一,在语义指向上,由"对了1"的承前指,"对了2"的承前启后双指,发展到"对了3"的启后指,语义指向实现了由单纯前指到单纯后指的转变;第二,在评价性命题意义上,由"对了1"纯粹表示"肯定性评价"命题意义,到"对了2"表示"肯定性评价+引领补充信息"意义,再到"对了3"纯粹表示引领新信息而失去命题意义,"对了"的命题意义不断弱化。  相似文献   

4.
"转识成智"是冯契建构的"智慧"说的最基本命题,指的是人类认识过程中由知识向智慧的飞跃;它的提出是为了超越哲学领域中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对峙;转识成智的机制包括理性的直觉、辩证的综合和德性的自证;转识成智命题的创新精神对于哲学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旨在构建汉语致使结构完整的表达式.我们认为致使句式是由两个相关联的命题构成,第一个命题表示致使事件,第二个命题表示致使结果.在此认识的基础上我们采用"双句分析法"对汉语的致使结构进行描写与解释.同时,我们还引进了致使方式这一概念,因为,致使事件或个体一定是通过某种方式来达到致使结果的产生.  相似文献   

6.
"可以说3"是一个固化了的弱断言成分,是"可以说1"主观化的结果。跟"可以说2"比较,"可以说3"一般不带"说"的施事,其前面的主语已经话题化。正是由于"可以说3"的句法特点,使得它可以表示说话人对命题的不完全的肯定,成为一种出于礼貌原则、顾及听者面子而使用的一种缓和语气的方式。"可以说3"的弱断言性还同时带来了它在传信功能上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命题和命题显现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就区别说,命题是陈述句所表示而又断定的事实或道理,是静态的思维结构或图案之中的东西,不直接涉及思维主体,命题显现则指思维主体对命题的想象、理解、接受或思考、推演的动态的思维或思想过程。就联系说,命题就是命题显现的公开化、客观化或固定化,命题显现则是命题的心理化。没有命题,就没有相应的命题显现;没有命题显现,同样没有命题。命题与命题显现是论证知识或真理的客观性、批判各种主观主义、相对主义的强有力的概念工具。  相似文献   

8.
"活法"说是中国古典诗学一个富有表现力的命题,最先提出"活法"说的是北宋西昆体诗人胡宿,至吕本中"活法"说得到更为系统的阐释.这中间,苏轼的一系列主张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可以说,苏轼是"活法"说的完善者和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9.
编织和谐     
【文题展示】23.和谐要用美好的心灵来编织。请你用心观察你周围的人和事,叙述一个编织和谐的动人故事,题目自拟,字数不限。【命题分析】"和谐",在古希腊语中原意是将不同的事物连接或调和在一起,通常用于音乐表示将不同的音调调和在一起成为音阶。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和"是大吉大利的象征;在《尚书》中,"和"  相似文献   

10.
票据行为作为一种法律行为,也以意思表示为其核心要素,而此种意思表示须通过"票据"这一有价证券实施,因此,具有不同于民法上一般意思表示的性质,不能直接适用民法关于意思表示的一般规则。根据票据行为二阶段说的观点,票据上意思表示由债务负担意思表示与权利移转意思表示构成。债务负担意思表示是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涉及多方当事人,具有单方性、要式性、无因性和独立性特征,因此有必要对其构成适用特殊的认定标准;而权利移转意思表示是对特定相对人的意思表示,仅发生在直接相对人之间,可以直接适用民法上意思表示构成的一般规则。  相似文献   

11.
“皆是从道中流出”是朱熹的名论命题。学界对这个命题作了很多研究,但持批评否定态度为多。此命题大有深意。把命题奠基于朱熹集大成的理学哲学本体论基础上,并以命题的理论渊源和现实针对性为思想背景,予以“了解之同情”,从而展示了命题的多层次内涵意蕴。  相似文献   

12.
《周易》涣卦取象形态是“风行水上”,包含着独特的美学意蕴,在“三才之道”所引申出的“天文”、“地文”与“人文”相会通的观念影响下,“自然成文”说为传统文艺观中表现形式论的重要命题,历代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释与发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艺美学观念。  相似文献   

13.
“诗可以怨”是孔子提出的诗歌功能论命题,此命题反映了《诗三百》的内容特征,包含着诗人借诗抒怨、怨刺现实政治等重要的理论内涵,体现了受怨者以诗抒怨的合理性,因而具有积极进步的意义。“诗可以怨”对儒家诗学的政教功用论产生了直接影响,其后历代都有大量怨诗,此命题的重要意义为后世诗歌的创作实践所验证。  相似文献   

14.
“把法律作为修辞”的命题,既是对法律碎片化的方法校正,也是法治时代的思维特征.法治时代的标志是去革命化、消除政治权威的绝对性,这就需要社会的话语系统也应随之发生变化,法律话语应该替代政治修辞的权威,所有的政治诉求都应该在法治框架内展开,法律修辞的力量应该超过其他的话语系统,从而成为最常用的思维形式.在社会管理创新的时代,人们把思维的重点集中到了各种各样的创新上,但离开了法治,所有的创新都不会从根本上促动中国的进步.把法律作为修辞是筹划中国未来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基础性措施.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是一部堪称中国传统文化《圣经》的伟大的文学巨著。首先,《红楼梦》是对中国传统二十四史的彻底颠覆,并大破大立地为我们开辟出有别于善恶二分谱系的一种以男女情爱为核心的人类历史第三谱系;其次,随着对这一人类第三谱系肯定,《红楼梦》使长期作为"第二性"的女性在人类历史中重新登场,并前所未有地揭露了现实中女性无比深重的历史悲剧;最终,更重要的是,《红楼梦》不仅把现行话语的统治视为女性悲剧的最为深刻原因,而且同时对人类话语进行了一种生命发生学意义的还原,而使一种有别于知识性话语的更为始源的"情的话语"这一泰初之言得以彰显,把对"情的上帝"的皈依这一新的救赎之途提到人类文化的议事日程。这使《红楼梦》的意义已远远超出了文学领域,而最终与人类终极关怀的宗教精神相通,其不啻可视为是与《旧约全书》并肩的又一部伟大的《圣经》。  相似文献   

16.
"言意之辨"是我国古代玄学中的一个重要哲学命题,它不仅涉及到哲学认识论的一些问题,而且涉及到"道不可言"、"言不尽意"、"意不称物"等重要的有关语言局限的问题.本文着重从"言不尽意"理论的提出、发展以及它对后世文论的影响等方面,来认识人类语言在其所要表达的内容上存在的缺陷.  相似文献   

17.
从《汉书.艺文志》到《四库全书总目》,古典目录学始终没有赋予"小说"以任何正面的具有质的规定性的定义,而其"小说家"也始终没有摆脱收容其他部类的"不入流之作"和无类可归的"驳杂之作"的"垃圾桶"性质。古典目录学的"小说"与今天文学性的"小说"名同实异,所指非一。辨明这两个概念之间的本质区别,对推动古代小说、尤其是"文言小说"研究的顺利进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说A就B”是现代汉语口语中常见的一种格式,其常规格式是“说A就A”。一般认为,这个格式有“一想到……马上就”的意思,事实上,它还有“极易发生某事或事态难以预料”和“对事态的肯定,态度坚决”的意思。这些不同的语义特征主要是由副词“就”的不同义项和动词“说”的意义虚化导致的。在句法结构上,变项A、B也不仅限于动词性结构和形容词,也可以是体词性成分。  相似文献   

19.
格物致知是理学中一个道德形上学命题,但在明清之际逐渐发生了知识论、方法论意义转换。不过这种转换是在合法化的意识形态语境中实现的。意义转换一方面彰显了传统格物致知的知识论意义;另一方面也削弱和消解了内在的传统道德形上学意义,标志着理学道德形上学解构的开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