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作为一种由国家主导的表达主流价值、历史传统、象征意义和政治信念的程序化纪念活动,国家纪念仪式成为党和政府建构公民政治认同的重要手段。纪念仪式促进政治认同的逻辑表现为通过时空唤醒历史记忆强化身份认同;借助符号表达象征意义激发情感认同;经由展演规训身体惯习塑造观念认同。新时代,促进以增强"四个自信"为核心的政治认同需要有效发挥纪念仪式的功能,应充分挖掘时空资源,推进纪念仪式供给规范化;精心设计象征符号,增强纪念仪式传播科学化;科学运用仪式展演场景,提升纪念仪式效能持续化,进而固化和强化公民的政治认同。  相似文献   

2.
当前,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发展面临着准入难、融资难、播出平台少的困难。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同时具备促进国家认同的政治功能取向和市场资本的逐利取向,但也伴随出现了少数民族文化呈现空间受到制约的问题。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中为适应政治功能要求,多通过直白的叙事强调民族团结、国家认同,力图促进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实现。而从传播的仪式观来看,促进认同的更佳方式是通过社会互动形成共识。应以更开放的文化传播政策将少数民族文化"嵌入"到各类题材电视剧中,为中华民族建构共同的文化记忆基础,为各民族间的相互理解提供对话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摘要】大众文化作为一种市民文化,在满足大众精神生活需要的过程中,还发挥着信息传播、社会认知、政治教化、思想培育等方面的重要功能,对民族凝聚力建构发挥着提供精神动力、注入新的活力、拓宽建构渠道等正向效应,但其媚俗性特点也会给民族凝聚力建构带来负面影响。全面认识和阐释大众文化,引领大众文化的价值导向,充分发挥其凝心聚力的社会功用,对于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强化国家和民族认同具有重要的意义。[关键词】大众文化;社会功用;民族凝聚力  相似文献   

4.
仪式象征符号是耕读文化教育构建的重要资源,教育仪式作为仪式象征的集合,在耕读文化构建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文章以桂林市泗林村奖学匾牌发放仪式为考察对象,认为耕读文化在强化身份认同的过程中能传承农耕文化、助力乡风文明建设,在增强身份认同的过程中能满足精神文化需求、凝聚乡村文化自信,在强调行为规范的过程中能净化农村社会风气、促进乡村社会和谐。通过个案分析教育仪式构建耕读文化认同的实践路径,总结了教育仪式构建耕读文化认同象征运用的活动启示:以强化耕读文化深挖乡村优秀文化资源,突出耕读经典教育主题;丰富仪式活动展演形式,激发学生参与兴趣;立足时代乡村文明实践,拓展仪式教育激励功能。  相似文献   

5.
陈靖姑信仰是两岸文化交流的重点.在古田临水宫祖庙举办的陈靖姑文化节上的祭祀大典中,通过各种仪式的展演,唤起并激发了人们“两岸同源、根脉相连”的集体记忆,增强了两岸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要发挥古田陈靖姑文化节祭祀大典在强化两岸文化认同中的作用还应注意:祭祀大典应官方与民间相结合;合理选择象征符号来阐释仪式的展演;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两岸祭祀文化互相借鉴.  相似文献   

6.
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语境中,遗产旅游与身份建构和民族文化认同之间关系密切。通过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唤起植根于旅游者的心理意象、情感能量和文化记忆,从而维护和强化道德感、归属感和认同感。文章基于互动仪式链的视角,分析遗产旅游与文化认同的内在关联,认为遗产旅游在促进文化认同方面与互动仪式链呈现耦合状态,并作用于主体塑造、情感能量、集体兴奋和行为实践。遗产旅游的互动仪式有助于创新旅游体验,凝聚认同符号,激发情感依恋,汇集情感能量,塑造文化认同。在新的发展阶段,遗产旅游需要嵌入创新性互动实践,借助于数字技术优化文化遗产场景,在互动仪式中建构民族文化认同和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7.
仪式和庆典中的族群身份表达——以保安族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仪式既是民间社会建构和维持各种关系的重要手段,也是国家建构和维系社会团结和共同体凝聚力的手段。族群性的实现,也同样离不开各种各样的仪式。正是通过一系列仪式,人们表达和维持社会认同,不仅使群体联系得以世代相传,而且也使个人与群体以及群体之间的关系得以随着具体的社会环境而调整。从保安族在民间和国家两个层面的各种仪式里的民族表达中,可以透视到当代中国少数民族的某种社会心理处境。  相似文献   

8.
在文化视域下,仪式感是仪式化行为获得的感觉和确证的逻辑,并被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满足人们的美好生活需要。这一实践应用反映了仪式感的功能图景,主要表现为四个维度:第一,仪式感通过对个体的关系生产与确认,关系范畴的形成与延续,发挥着个体认同功能;第二,仪式感通过对分化的控制,为冲突提供安全阀,以及以建构共生的共同体方式发挥社会整合功能;第三,仪式感通过建构集体框架的方式,发挥着对集体记忆的叙事塑造、价值重构与传承巩固的功能;第四,仪式感通过成为日常生活世界的秩序规范与精神文化两条路径,发挥着对个体的仪式化规定和文化生活化的文化浸润功能。  相似文献   

9.
《思想与时代》同人对民族国家伦理认同的建构处在维斯特伐利亚体系之后的近代国际体系情境中,其希望建构的"民族国家共同体"是在政治民族主义与文化民族主义双重主导之下的,内含着国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两个层面,是"历史—文化共同体"与"法律—政治共同体"的统一。《思想与时代》同人对于国族认同的建构以"中华民族(或中国民族)"概念为基础,主要通过对中华民族经历的历史事实以及在此过程中形成的法律观念、宗教信仰、语言文字等来阐释国族同一性,建构"历史—文化共同体",以期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抗战,追求民族自决。《思想与时代》同人对于国家认同的建构则对外争主权,对内讲民权,着重建构的是一种"法律—政治共同体",以期求得民族国家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10.
信仰是一种观念,仪式却是一种实践.民间仪式的社会功能在于加强社会的凝聚力,把社会的价值灌输给个人;仪式也是演绎着社会的冲突与平衡的舞台.现代人类学通过反思仪式及其展演,透过仪式的象征秩序和象征意义,揭示它与社会政治、经济等的关系."纳顿"傩祭遗俗,不仅仅是人神共舞的民间舞台,它还是民间底层社会资源、权利、公共空间、经济利益等分配、再分配的博弈场域;这里也是乡民社会秩序整合与调适的平台,是民族文化传统延续、再延续的生命场.但是,在一种全球化话语的背景中,变适毕竟是难免的.  相似文献   

11.
民主革命时期党所举办的庆祝仪式与政党文化是一个相互作用的统一体。一方面,庆祝仪式是置于包括政党文化在内的社会环境中,特殊时空背景下所蕴涵的各种资源要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乃至形塑着庆祝仪式在运用中呈现出种种特征,诸如庆祝类型上呈现出坚持周期性和非周期性相协作、庆祝方式上呈现出坚持多样性和差异性相统一、庆祝主旨上呈现出坚持继承性和创新性相结合、庆祝色调上呈现出坚持政治性和社会性相促进等特征;另一方面,庆祝仪式又对政党文化在内的外部环境因素产生复杂的应激反应,如从政党意识形态来看庆祝仪式发挥着诠释和发展的功能价值,从政党行为方式来看庆祝仪式承载着论证和动员的功能价值,从政党心理取向来看庆祝仪式彰显着记忆和意志建构的功能价值,从政党文化社会化来看庆祝仪式担负着沟通和认同的功能价值。  相似文献   

12.
以仪式传播、认同理论为基础,以奥运会为研究对象,关注奥运仪式在促进国家认同形成中的建构国家话语和国家“共同体想象”功能、凝聚国家情感功能。同时指出了奥运仪式传播建构的国家认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标志。文化认同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创新力、发展力的基础,也是提升其文化软实力的精神根基。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成就斐然。从文化认同视角看,受日益多元、多样、多变的社会文化的影响,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在向心力、感召力、凝聚力、影响力等方面存在不足之处。为此,加强中华文化软实力建设,提升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需要进一步巩固文化认同核心意识,提升文化向心力;增强文化认同道德基础,提高文化感召力;强化文化认同利益根基,增进文化凝聚力;创新文化认同传播手段,增强文化影响力。  相似文献   

14.
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共二十大报告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现共同富裕系列论述的重要内容。其蕴含的政治认同功能,可以从政党认同、国家认同、民族认同三个方面去把握。从政党认同方面看,它有利于增强人民对党的宗旨和性质、指导思想和战略部署、工作作风和执政能力的认同;从国家认同方面看,它有利于增强人民对国家发展道路、国家制度和国家形象的认同;从民族认同方面看,它有利于增强人民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民族凝聚力和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  相似文献   

15.
《云南映象》的歌舞大量来源于民俗仪式。在整个歌舞中,祭拜神灵、生活劳作、节庆纪念等民俗活动仪式贯穿始终,包含着民族的文化记忆。民俗活动仪式具有唤醒、传承民族文化记忆的重要功能。因此,原生态歌舞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象征意味,积淀着深邃幽远的民族记忆。  相似文献   

16.
大学校园仪式是学校全体成员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源泉,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发展大学校园仪式文化,促进学校和谐,必须从大学校园仪式的象征性出发。不同的学校仪式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它能把全体成员整合为一体,形成总体校园文化和校园精神;大学校园仪式象征氛围的庄严和神圣,能给师生深刻的印象和强大的教育力量;大学校园仪式象征性的意象能体现美学意蕴和教育意义。发挥大学校园仪式的象征性功能,有助于实现大学校园仪式的教化和熏陶功能。  相似文献   

17.
思想政治教育时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节日、纪念日和重大事件发生时为主要内容的时间资源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传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资源.时间资源具有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从树立科学的时间观念、善于把握时势、优化活动载体三个方面入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时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相似文献   

18.
文化记忆是一个民族凝聚群体、实现文化认同的重要内核,其中族群仪式作为一种具体的文化行为深嵌于特定的社会情景场域,对集体记忆和文化记忆的构筑起到关键作用,一直是人类学研究的重要议题。民族志动画通过一套特别的视觉媒介符号体系进行知识生产与意义呈现,在表达回忆、经历等抽象经验方面可跨越“在场”时空屏障,为新时代的影视人类学提供新的范式实验和新的模态可能。基于湘西苗族仙娘仪式影像实践,通过与文化持有者开展互为主体性合作和反身性对话,可生成饱含原住民真切情感的民族志动画影像文本,在影像志的“抒写”中实现仪式记忆的“再现”与族群文化记忆的表达。  相似文献   

19.
满族祭杆与祭乌鸦仪式是东北原始圣婚仪式的变体。虽然它是以"祭天"的形式出现的,但却仍然保留着圣婚仪式的原型:以杆和乌鸦象征圣婚仪式的男女二神及其交媾;以神猪的多产象征原母神、生殖神;以请男女二神吃"圣餐"的手法使二神获得非凡的生殖力;以让人们吃"圣餐"的方法使人们获得强大的繁殖力与生命力。  相似文献   

20.
图像作为一种叙事手段与记忆媒介,与文本、影像、声像等审美形式在“民族—国家”的认同形塑以及民族共同体的建构中具有重要意义。新中国黄河图像作为中华民族的视觉化表征,参与整个民族国家形象的塑造以及集体价值的确证。在救亡压倒启蒙的时代,“黄河—母亲”的隐喻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符号,促进民族统一与融合。嗣后,新中国黄河图像作为承载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媒介——记忆场,涵括家国命运、抗争进取、人文情怀等不同意蕴的民族精神。依照“图像叙事—记忆—认同建构”的理论逻辑,黄河图像话语的建构借黄河图像唤起社会个体之集体记忆,增进个体对集体的情感认同、文化认同、身份认同,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塑。新中国黄河图像话语的研究,不仅凸显出黄河图像之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价值与意义,而且也为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