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作为一种重要的独立新闻手段,新闻摄影具有表现形式上的突出优势,但是这种个性特点并没有使新闻摄影自然地获得在报纸媒体的应有地位和表现空间,这一点在过去的中国报业中表现得非常明显。近几年来,报业竞争的日益加剧,以受众为本位的媒体服务意识的流行以及视觉文化的全面兴起,唤醒了新闻图片的主角意识,新闻摄影逐渐成为报业赢取受众、赢得竞争的一种重要手段。新闻摄影和处于竞争中的报业在“读图”时代的宏观背景中展现出前所未有的个性特点与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2.
现代社会已经毫无疑问地进入一个“读图时代”。读图时代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读图时代,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播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应当合理利用,并予以积极引导,既重读图,又要重塑阅读文明,使中国文化在“读图时代”视觉文化背景上得到现代化的发展。如此,一方面有利于中国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发展中国文化产业,提...  相似文献   

3.
“读图”语境下,大学生审美教育中出现了一系列变化,一是由“我看”向“他看”的转变,使审美的“建构”先于审美的“发现”;二是由看“图”向“看”本身的倒转,使审美之“看”本身呈现为复杂的结构性存在。基于此,对大学生审美教育过程中的“看”——谁在看、看什么及如何看等问题的思考与探究,使我们认为“读图”语境下的大学生审美教育的问题式己发生转换,这为审美教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问题域。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以来报业竞争在“内容为王”的基础上展开了兼顾形神的注意力、影响力的综合竞争阶段。本文立足这一阶段中颇具代表性的传统报纸的美编转型:即进入设计时代的意识与实践,分三个层次,阐述了报纸美编“以人为本”、“以新闻为中心”、“遵循报道规律”的设计原则,这对于报纸内容与审美研究的实务拓展揭示了当下我国报纸走势的必然,对新时期报纸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具有现实启发性。  相似文献   

5.
随着读图时代的深入,新闻摄影对图片的要求也日渐提高,对于从事新闻摄影教学的高校来说,如何在读图时代利用好数码摄影技术,充分融入新闻摄影的全新理念进行教学工作,已经成为当下新闻摄影教学环节中的一个难点问题。本文力图通过对新闻摄影课程的教学困境的探讨,寻找一条突围之路。  相似文献   

6.
解析“读图时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消费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一种新的文化现象——“读图时代”。作为一种文化,“读图”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图文书的大量涌现,经典作品的影视化光盘化等。针对这一文化现象,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读:“读图时代”的概念,“读图”的优势,“读图”的局限性以及“读图时代”的学理分析。由此得出结论:“读图”并不意味着对内涵的放弃而只追求感官享受。只有图文有机结合、互相补充,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7.
诗歌的审美价值标准是中国现代诗人们长期讨论的一个诗学重要问题。现代诗歌审美价值标准主要有“真”、“善”、“美”统一说,“价值”与“效率”统一说、“内容”与“形式”统一说、“现实”与“艺术”平衡说等。它们在现代诗学史上都产生过重要的影响,至今对中国新诗理论建设与创作实践仍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兴会”主要是指审美主体(心)与客体(物)偶然突发的交流互动以及由此产生的深层的审美体验。“兴会”有着重要的诗学价值,是中国审美主义诗学的重要理论范畴,也是中华民族独特审美方式的显现。“兴会”对中国现代诗学重构有着重要的意义,以其多层次多领域多维度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在诗学重构中有着重要的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随着照相手机、数码相机以及网络的盛行,人们已经进入了"读图时代",由此产生了各种失实图片.对新闻摄影行业和新闻真实性原则造成了巨大冲击.为此,在"读图时代"只有坚持和维护新闻摄影的真实性原则,强化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和专业素养,建立健全完善的行业相关机制,以法律人,才能创造一个良好的媒体环境.  相似文献   

10.
《阅读与作文》2010,(3):62-65
成舍我(1898~1991)原名成勋,湖南湘乡人。著名报人与新闻教育家。按照新闻史学家方汉奇的说法,成舍我堪称中国新闻史上的“冠军级”人物。这位和张季鸾、邵飘萍同时代的报人,不仅保持着“从业时间最长”、“创办媒体最多”等若干纪录,还有着“为办报受挫最多”的名声。按照他自己的说法,坐牢就不下20次,报馆被封也有10多次。成舍我一生波澜壮阔,白手起家创造出报业托拉斯。从办报到办学,从大陆到台湾。台湾舍我纪念馆特聘研究员李磊总结:“他以一个新闻人的身份投身于20世纪中国变迁的历史。其间经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军阀割据、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台海对峙、两岸和解”,成为纵跨一个世纪的报界泰斗。  相似文献   

11.
新媒体时代,网络新闻图片不仅是大众传播的新兴媒介力量,也是时下媒介与艺术交融的典型表达。本文从美学的角度解读网络新闻图片的审美属性。具体对网络新闻图片的审美价值,审美的后现代性、交互性以及形成的审美共通感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试图为网络新闻图片的传播和现代审美日常化的建构提供另一种维度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地方报纸由于版面所限,"必读性"内容减少,少数报纸不断扩版但新闻比重不断降低。因此,在读者方面出现报纸新闻性弱化的评价。克服这一现象的关键在于坚持综合性办报的同时强化报纸的新闻性,把开放性办报和强化地方新闻相结合,向地方新闻的深度和广度进军,从机制上保证新闻质量,真正体现"新闻立报"的办报思想。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对文学性的技术祛魅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网络文学的文学性问题关涉这种文学的资质确证和价值立场。互联网的数码祛魅方式用“读图”的视觉直观替代了文字书写的隽永韵味,使得“纸面”凝聚的文学性被“界面”的感觉撒播所碾碎,以“赛博空间”的新型审美关系改写了已有的文学成规,造成了艺术经典性的消解。网络文学要走进文学历史的节点,赢得艺术的尊重,应该探询文学性的“返魅”路径,重新打造自己的电子诗意。  相似文献   

14.
以各级党委机关报为核心的报纸改革 ,不是办报人的主观行为 ,而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中国报纸发展历程证明了这一发展规律。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党报改革走过了新闻改革———报纸改革———报业改革三个阶段 ,报业集团的诞生不但标志着党报改革进入了更高层次 ,而且也为报业的发展提供了完全不同于以往的物质基础。新闻改革的根本动力在于信息提供者与信息接受者之间的矛盾运动 ,而报业改革的根本动力乃在于信息掌握者、信息市场主导者、信息接受者三者之间的矛盾运动。这是远比前二者矛盾运动要复杂得多的一种矛盾运动过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中国报业改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但是还有不少问题需要思考 ,需要实践  相似文献   

15.
影响党报新闻宣传效果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天的党报依然有版面宣传热热闹闹,受众反映冷冷清清的现象,其原因和新闻题材陈旧、表述手法单一、行文不守规范且只讲宣传、无论效果有关。为改进宣传效果,党报需要进一步面向市场聚集宣传能量,并在此基础上增强版面意识,调整新闻头条的选择视角,革新新闻图片的镜头取向,严格把守和清晰地交代新闻的消息源,并在新闻报道的说话方式上坚守新闻规律,谨慎使用语言文字。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报业发展历史的考察,发现大众报纸具有进行视觉样式创新的内在机制,即一方面通过不断改革文字报道的形式,创造新的报道体裁,以向受众提供活生生的现实生活景象;另一方面在文字革新的同时,版面符号语言也在不断进步。进入到消费社会后,作为符号存在的视觉样式,具备了消费的特征,而当前更好地创新报道样式,需要从新闻体裁、业务操作、符号同构等三个纬度加强。  相似文献   

17.
当代文化批评语境中的"图像转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今的后现代消费社会使得人们需要审美地来观赏甚至消费艺术作品,因此以图像为主要表现媒介的语像写作应运而生,这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语像写作可以满足广大读者/观赏者的审美需求,这就要求从事语像批评者必须具备更高的读图能力。语像写作及其批评的崛起,并不意味着人类文字表现能力的衰落,而是观赏阐释能力的提高。在新世纪的“后理论时代”,语像批评虽然处于边缘地带,但是它必定会和生态批评、性别批评、流散批评等新崛起的批评流派,共同组成理论批评的多元格局。由于中国有着象形文字的基础和读图的传统,因而语像写作及其批评在中国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8.
新媒体被称为“第五媒体”,具有数字性、交互性、超文本性、虚拟性、网络化工作等特征,它的出现引起了人类社会革命性的改变。新媒体写作不同于传统写作,除文字外,还可以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符号等手段进行写作,可分为新媒体文本写作、新媒体视图写作和多媒体写作。目前,新闻报道中运用的新媒体写作方式主要表现在网络写作、博客写作、微博写作、微信写作等几个方面。与此同时,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也在大胆地借鉴和利用新媒体写作,使新闻报道的形式和手段更加多元化,二者在融合过程中实现了双赢。  相似文献   

19.
《中国日报》和《21世纪报》是两份在大学校园中阅读率较高的英文报纸,但是调查显示,大学生在利用这两份报纸,尤其是在阅读新闻报道时对两者的差异没有较全面的把握。就两份报纸在新闻价值、新闻报道方式、国内新闻报道选题、政治倾向、新闻标题特点等方面的差异进行比较,认为《中国日报》具有注重严肃话题、采用客观报道的方式、重视国内新闻报道、政治倾向明显、标题语言和文体比较正式等特点,而《21世纪报》则注重提供学习资源,很少涉及政治话题,一般不对政事发表明确的态度,标题新颖诙谐。分析的目的在于为广大读者提供有益的启示,指导其更好地利用这两份报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