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青年马克思”和“成熟马克思”在价值理论上的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者通常用“青年马克思”和“成熟马克思”来标定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历史阶段,并认为代表这两个特定阶段的典型著作,是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资本论》。 许多研究价值问题的同志认为,青年马克思重视人的价值问题,这方面的论述集中表达在《手稿》里对“人的异化”问题的解释中。那么,成熟马克思是否也重视人的价值问题呢?这些同志绕过《资本论》,认为成熟马克思关于人的价值问题的论述,可以用马克思的《评阿·瓦格纳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的那条“马克思主义普遍价值概念定义”——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早期思想的核心,也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入手,通过对“以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逻辑架构为基础”、“从社会历史的实际基础出发展开逻辑运转”这两条逻辑线索的梳理,阐述了异化劳动的四重规定,最终完成对异化劳动的全面扬弃。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深入分析和研究,在当代中国仍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特别是为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崭新而独特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有的同志认为,异化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种理论,甚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是没有根据的,是不符合事实的,是完全错误的。马克思主义的创立,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要正确认识异化概念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就要实事求是地分析和考察马克思在他思想发展的不同时期中使用异化概念的不同情况,明确认识“异化”只是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对立关系时使用的、在其内涵和外延上都有严格规定的一个概念。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异化劳动”理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又从实践、从现实的生活条件进一步理解异化,发展了异化劳动的理论;《资本论》对异化劳动的产生及在生产、流通直到分配等各个方面的异化逐一作了具体分析,是马克思异化思想的进一步深入发展。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者借鉴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并将其运用于家庭和私人生活领域,创造性地提出了性别异化理论,性别异化理论可以说是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在资本主义社会新阶段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者将异化拓展到家务劳动、两性关系、思想意识领域,并通过由异化所导致的妇女社会地位的分析,最后提出了要消除异化实现妇女解放的道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5.
关于卢卡奇对马克思异化理论阐释的理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 ,就异化现象作了独创性的阐发 ,基本符合马克思的思路 ,实现了他所说的“用马克思的思想真谛来解释马克思的理论”的目标。他在异化问题阐发中 ,存在着用黑格尔眼光来看马克思的“严重的错误”。他对马克思“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命题的阐释 ,既有积极扬弃异化的意味 ,又有可能走向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端。但是 ,他并未有意识地去创建西方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6.
阿尔都塞坚持对马克思主义做出科学主义的解释,并提出“认识论断裂”的学说来说明马克思早期思想和成熟期思想的差别,认为马克思思想经历了从人道主义意识形态向科学的转换。他以“认识论断裂”为立论基础,以此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试图恢复马克思主义的本来面目。阿尔都塞的“认识论断裂”学说割裂了青年马克思和成熟马克思思想之间的承接性,但其理论努力和探讨也提供给我们一种与众不同的对马克思历史理论的解释方法和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7.
席勒的美学是人性美学,马克思的美学是实践美学。从席勒的人性美学到马克思的实践美学是一个合乎逻辑的发展过程。席勒是从人性的异化问题出发考虑美学问题的,他要用美和艺术及其审美教育来恢复古代希腊的人性的完整。马克思是从劳动的异化问题出发来考虑美学问题的,他要通过按照美的规律来进行的实践消除劳动的异化,实现私有制的扬弃和共产主义社会。二者实质上都是要从人性和人的改造来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不过,马克思走的是一条现实的可行的道路,而席勒走的是一条乌托邦的道路,二者之间具有明显的继承关系,同时马克思以实践唯物主义改造了席勒的历史唯心主义。马克思主义美学是在席勒美学直接影响下产生的一种意识形态美学、人学美学。  相似文献   

8.
在有关异化问题的讨论中,有一种观点,认为不仅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存在异化,而且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也存在异化;甚至认为异化是社会主义社会一切弊端的集中表现,只有用异化才能对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的消极现象给以最科学的说明。在我看来,这种看法在理论上是违背马克思主义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一、马克思的异化思想能否为社会主义异化提供依据? 马克思在他的早期著作和成熟时期的著作中都讲过异化,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然而当我们运用马克思的异化思想来观察现实问题时,首先需要注意到它本身有一个演变的过程。而在探讨社会主义异化论能否成立时,则应以马克思主义对异化的理解为依据。马克思的异化思想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在创立唯物史观之前,包括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虽然马克思的思想已在许多方面超过费尔巴哈,接近历史唯物主义,但是由于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系统理论和方法,因而在对他的实际研究成果进行哲学概括时,还受到  相似文献   

9.
存在决定意识。“异化”问题,是以往人们不太注意、比较生疏的问题,现在居然成了思想理论界关注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这是有客观原因的。这就是因为建国以来我们走过一些弯路,特别是经历了“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弯路,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为什么我们的现实会和我们的初衷相去这么远呢?于是,人们便想起了哲学史上的“异化”说,想起了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人性“异化”说。以为通过这个问题的研究,便可以把以往的经验教训总结到手了。但是,人性“异化”说,是马克思主义的还是非马克思主义的呢?使劲鼓吹人性“异化”说。是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还是混淆了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界限呢?这是一个必须弄清楚的原则问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现在,从人性“异化”说所引起的混乱来看,似乎很难说它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  相似文献   

10.
郑忆石 《南都学坛》2004,24(2):107-109
阿尔都塞是唯科学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 ,他通过对近代以来西方哲学的“总问题”———人道主义的分析 ,以及对人道主义的理论定位和理论本性的揭示 ,论证了人道主义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历史时限 ,即人道主义只是青年马克思思考的“总问题” ;提出成熟的马克思思想 ,是“理论上的反人道主义”的极端论断。  相似文献   

11.
关于人的本质的异化的思想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来的,是他当时的共产主义思想的理论前提之一,这个问题直接涉及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关系问题,有必要弄清楚它的含义并给予一定的评价。马克思把人的本质的异化看成是异化劳动的组成部分,要弄清楚什么是人的本质的异化,首先又得弄清楚他的整个异化劳动理论。对于异化概念,人们理解各异,评价尤其分歧,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异化问题引起了我国理论界一些同志的极大注意,并展开热烈争论。通过争论推进了对这个问题的深入研究,这有助于提高认识,澄清问题。在争论中,出现一种滥用异化概念的倾向。有的同志把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使用的具有特定含义的异化概念,当成一种脱离历史条件的普遍的永恒的概念,把异化当一种普遍适用的理论和方法,大谈“异化”论。他们说:不仅资本主义社会有异化,而且社会主义社会也有经济上、政治上和思想上的异化。甚至生态平衡的破坏和儿子虐待母亲等等都是异化。他们还引经据典,从马克思的著作特别是早期著作中找根据,为他们这种观点作论证。这是很不严肃的和错误的。“异化”论歪曲了马克思的异化概念。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和阿伦特都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问题提出了尖锐的批判。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具有“虚假性”特征,其“虚假性”根源在于实践意义的失落,他批判的旨归是唯物史观的确立;阿伦特以“行动”出发的两种政治生活对比,通过意识形态批判揭露现代资本主义“虚假政治”问题,并指出意识形态问题是造成极权主义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如何超越资本主义意识形态问题,马克思走的是一条更为深刻的“变革生产方式”的道路,而阿伦特将希望寄托于回归“行动”意义以重塑“真正的政治”。相比之下,马克思的批判更为彻底。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自1932年全文公开发表以来,研究“青年马克思”成为西方学术界的热潮之一,甚至成为一种时髦。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性质及其在马克思主义整个体系中的地位问题,一直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们研究、争论的课题,他们在这个问题上形形色色、多种多样的解释造成了许多思想上的混乱,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应当正视这种所谓“重新发现”、“重新创造”马克思主义的闹剧,廓清马克思主义异化劳动理论的本来面目。总的说来,在西方学术界有以下几种错误倾向值得我们注意和研究。  相似文献   

15.
葛兰西和柯尔施的意识形态理论,是通过其关于哲学的“幻想”、意识形态“常识”以及政治“实践”等范畴和思想而得以体现的。在哲学“幻想”中,他们通过对哲学以及哲学与意识形态关系等问题的探讨,对庸俗唯物主义哲学的各种思潮和表现进行了批判,并在此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即实践哲学式的理解范式;在意识形态“常识”中,他们通过对“常识”等日常心理和思维因素的分析,提出了意识形态理论探索的新维度,即文化和具体层面的意识形态问题,这也是他们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一次西方马克思主义式的阐释;在政治“实践”中,他们通过对“市民社会”、霸权、政治与意识形态(主要是上层建筑与基础)之间的关系问题以及政党和知识分子等问题的探讨,从社会学、政治学和历史学的角度进一步阐述了他们的实践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6.
中国马克思主义者以实际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方法,决定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 论体系独有的特征:以现实中一个关系全局的问题为理论思考的起点,理论体系的建构与实际 问题的解决同步推进。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逻辑起点,其所蕴含的两 个方面形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两条逻辑线索,这两条逻辑线索遵循问题原则层层展开,由 此构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逻辑结构。  相似文献   

17.
一、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的形成异化劳动理论并不是马克思单凭自己的灵感偶然发现的,而是他长期从事革命斗争和科学研究的思想结晶。马克思从青年时代起,就十分关心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命运。他在中学毕业论文中写道:“我们在选择职业时所应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民的幸福……”。1842年,马克思担任《莱茵报》主编,积极投身到反对德国专制制度的实际政治斗争中去。这时的马克思还是一  相似文献   

18.
“人的解放”与共产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为人类的解放事业奋斗和贡献了一生。他没有象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思想家那样,把人类的解放寄托在形形色色的幻想和善良的愿望上,而是立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现实,把“人的解放”作为自己科学研究的总课题和革命实践的对象,直接与科学共产主义紧密相联,从而开辟了人类求得自身解放的正确道路。一、“人的解放”成为科学研究的课题“人的解放”的问题,并非马克思首次提出,但它之成为科学的概念和科学研究的课题,却是马克思的伟大贡献。青年马克思生活于德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前夜。在当时反对德国当局专制制度的斗争中,对宗教的批判和要求政治解放,是德国群众普遍关心的两个重大问题。马克思最初提出并探讨“人的解放”,就是同这两个问题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19.
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主要的和基本的东西”。这个重要的原理,是伟大革命导师马克思在他的名著《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初次明确提出的。去年是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也是《雾月十八日》问世一百三十周年,联系历史和现实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打碎国家机器的原理,以及这一原理在实践中是如何运用和发展的,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政治意义。李振海同志在《天津师大学报》一九八三年第一期发表了题为《马克思主义打碎国家机器的原理及其在实践中的发展》的论文,中心内容是阐释“什么叫‘打碎’国家机器”,“马克思所讲的打碎国家机器,是打碎全部资产阶级国家机器,还是只打碎军事官僚机器”这两个密切联系着的问题。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有关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探讨和争论,也常常集中在这两个问题上。这里,我想就这两个问题谈谈与李振海同志不尽一致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的主要成果,是马克思在《手稿》中赖以探讨新世界观的基本理论。正确评价这一理论,对于研究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发展,尤其是揭示唯物史观创立的基本过程,辨别唯物史观的真谛,是不无裨益的。一毋庸讳言,异化思想是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中的一条重要线索,研究马克思早期思想,不能回避对这一线索的考察。概而言之,它与马克思的“两度转变”、三个阶段相一致,其演变也经历了三个阶段:唯心主义异化论阶段、唯物主义异化论阶段、过渡性的劳动异化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