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爱情作为永恒的文学主题,在老舍的小说中却绝少出现.点染其小说间的是一个个凄恻、平凡的婚恋悲剧,正是它们使老舍几乎所有的重要作品都显示出强烈的道德批判色彩.本文从分析老舍小说在表现婚恋主题上的鲜明个性入手,着重探讨了老舍对妇女解放、婚恋自由价值独特的思考,从而揭示出老舍小说中婚恋描写的社会伦理意义.  相似文献   

2.
纵观丁玲小说研究的历史,我们发现,长篇小说《韦护》一向被研究界所忽略:单篇的研究论文至今没有出现,而散见于一些论文、著作中的零星论述还很值得商榷.《韦护》面世的时代,正值中国现代文学“革命加恋爱”创作模式鼎盛时期,而它叙述的正是一个革命者及其恋爱的故事,因此,半个多世纪以来,评论界简单地把这部作品归于当时流行的“革命加恋爱”的创作;并进一步认为,由于丁玲“仅仅凭着一种期待和理想,就匆忙地涉入一个她并不真正了解的题材领域”而导致创作的“失败”.②重读《韦护》,我们发现,上述结论并不符合作品及作家创作思想的实际.本文力图从不同的角度,对《韦护》进行新的审视和评价.认为.这是丁玲从生活实感出发,以现  相似文献   

3.
艺术地阐释婚恋问题是老舍创作的一个重要题材。老舍在其小说中描写了几种扭曲的婚恋模式 :发泄原始欲望型、追求金钱享受型、维护自身身份型、构建家庭模式型 ,并由此隐含着他的婚恋理想。在他看来 ,爱情与婚姻是割裂的 ,所谓理想的婚恋 ,就是要有一个贤淑宽容的女性 ,并以一定的经济基础作后盾  相似文献   

4.
小说叙述者在创作作品时,已经给作品规定了隐含读者。老舍小说的隐含读者就是城市普通居民。老舍清楚城市普通居民最关心哪些故事,所以他的小说中多叙述传奇、侠、恋爱等题材。老舍也知道城市普通居民的欣赏习惯,所以他的小说故事大都有头有尾,人物结局清楚,故事的时间地点确定,叙述时序比较单一。老舍更明白城市普通居民心理对于善恶各有报应的要求,所以他的小说也很注重关于善人恶人不同结局的描述。  相似文献   

5.
老舍和曹禺独具特色的婚恋择偶标准既是他们女性观的集中体现,也是他们和女性真切交往的现实反映。理性使老舍没有在那场刻骨铭心、美好曼妙的初恋失败后走向沉沦,反而坚定务实地寻找适合于自己的人生伴侣并组建起幸福温暖的婚姻家庭。激情使曹禺大胆走出不满意的婚姻,勇敢寻找自己的真爱和归宿,三次婚姻并不代表曹禺朝三暮四、喜新厌旧,恰是他作为现代文明人,认真思考严肃对待男女两性婚恋的明证。老舍、曹禺无论是从理论抑或实践都给我们现代人在婚恋择偶方面做出了示范,从这一点来说,他们对现代中国的贡献也许不简单地限于文学范畴。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作家中 ,惟有老舍多方面受惠于与他在经历、禀性、才情上十分相似的现实主义大师狄更斯。狄更斯的幽默风格触发了老舍“天赋的幽默之感” ,狄更斯的小说世界唤起了身处伦敦的老舍对故乡的回忆及表现的欲望 ,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旨趣更投合了老舍的性格。这些都促使老舍一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就自然而然地对狄更斯的作品进行了单向性的模仿。他的多部作品在小说题材的选择、人物形象的塑造、作品创作的主导意图、幽默风趣的审美取向诸方面受到了狄更斯的显著影响。不过当他从狄更斯那里获得打开小说殿堂的第一把钥匙后 ,并未将狄更斯奉若神明 ,而是带着自己的经验与见识去汲取分析 ,甚至批评扬弃 ,这与作家认识社会和人生的不断深化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李显福的社会问题报告文学韩一一1990年,在重庆举办了一次“李显福报告文学作品研讨会”,重庆市副市长窦瑞华、市政府副秘书长贾培基发言对李显福的创作作了高度评价,与会者指出他“以出神化微之笔把我们带入天使不能涉足之地”,这标志着他从“四川十大新闻记者”...  相似文献   

8.
老舍是满族作家,并不只是因为出身于满族,而是他确实写过反映满族生活的作品。但老舍又跟其他少数民族作家有一个显著的不同,他的全部作品,反映汉族生活的占绝大多数。因此,使研究者碰到了一个难题:如果把老舍只作为满族作家的代表,实际上降低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如果因为老舍跟汉族文化有密切的联系而否认他的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满族特色,也不完全符合实际,为许多少数民族同志所不同意。老舍的作品题材多样,形式多样,古今中外无不涉及,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有卓越成就的多产作家。我们选择了《茶馆》和《正红旗下》两部满族特色最鲜明的作品,探讨一下老舍作品中满、汉文化交融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论巴金小说的悲剧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巴金小说的悲剧美贾玉民还是在1932年,巴金发表了最令人读之沉痛的中篇小说《砂丁》以后,他的一些朋友认为他的作品“忧郁”太多、太重,希望他更多地去写“光明”。巴金感谢他们的好意,但也进一步申明自己的创作态度与意图:他并不是害怕反动政府的迫害而不敢把...  相似文献   

10.
老舍的文学成就与语文教育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老舍一生有将近 2 0年时间从事语文教育工作 ,他的语文教育实践与他的文学成就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老舍经历了由“教员”向“写家”的逐步转换历程。老舍作品的题材与人物形象 ,老舍作品的语言风格 ,以及他在文学活动中锤炼语言、提高语言的理论与实践……都体现了作家老舍的语文教师本色  相似文献   

11.
“以诗写剧”是最能体现曹禺话剧创作个性的特点之一,也是他区别同时代话剧作家的显著特色,就创作主体而言,曹禺多次宣称他以“诗”写“剧”。与曹禺诗化戏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老舍在他的话剧创作中也融合了别种文学体裁的特长,但不是诗而是小说。老舍创造性地把小说与戏剧这两种最为显要的现代文学文体结合起来,创立了极具个性特色的“小说化戏剧”,使成熟于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话剧在特殊的政治时代,没有完全跌入低谷,在文艺家们普遍迷失自我的红色岁月依旧为中国甚至世界戏剧观众奉献出独具个性风采的“小说化戏剧”精品。  相似文献   

12.
老舍是幽默大师,但把老舍的作品作为一种整体的文化现象来解剖,并最终确定它的美学品味,就不难发现,老舍创作的喜剧化表现,沉淀着深刻的悲剧意味。笔者从老舍创作前后期的比较以及老舍作品与西方文学大师创作的比较出发,论述了审美活动中悲喜两个范畴相反相成的规律性表现,从而确定了老舍整体创作的悲剧性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3.
叶紫、蒋牧良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相同之处不少。第一,他们都具有战斗的风格。读他们的作品,我们仿佛看到暴风激流里的滔滔巨浪,仿佛听到疆场激昂味亮的进军号,这种战斗的风格是由题材、主题、人物、感情等因素决定的。叶紫说他要在“时代的核心中,把握到一点伟大的题材,来作为我们创作的资料。”①这“伟大的题材”,一是描绘如火如某的湖南农民运动;二是表现紧张激烈的红军部队生活。中篇《星》描绘了农民运动的全过程;短篇《丰收》、《火》表现了大革命失败后农民新的觉醒与反抗;《电网外》写出了红军的英勇战斗和对人民的关心…  相似文献   

14.
老舍长篇小说《四世同堂》是一部名著。作品中一个个人物形象,给人们留下了发人深思的历史沉痛感。(一)老舍的创作始终如一地对人民和国家命运真挚关心。他的作品写得最多和写得最成功的,是社会历史大转折时期出现的“多余的人”形象;真实地写出了他们如何被时代生活所毁灭的悲剧。《四世同堂》这部作品,与一些正面描写抗日战争和歌颂革命英雄  相似文献   

15.
老舍先生一生有两支笔:一支毛笔、一支钢笔,好像是他中西融通的象征。他的"拿来"和"送出"是值得中国文人学习的。老舍曾与诺贝尔文学奖擦肩而过,他是作品被翻译成外文最多的作家,是把世界上最难的文字之一中文送向世界的人。老舍先生的魅力究竟在哪里?--这是他留给我们永远体味的谜面(编者)  相似文献   

16.
任何优秀作家的创作动力几乎都来自于他的生活,而作家的创作风格又与他的生活情景、生活状态密切相关。苏青以她平凡而特殊的人生阅历感悟着她的生活,创作着她的作品。虽然显得平淡、显得琐碎,但当你把自己也置身于她所展示的生活场景中时,你会发现你就生活在其中,这就是“市井文学”的魅力。  相似文献   

17.
当老舍开始创作的时候,他并未奢望当作家,他是负着心灵的创伤,肩着家庭的重担,只身去伦敦谋生的。为了排遣异国游子对故乡与亲人的思念,他借读小说以解愁。然而,狄更斯等作家作品中的人道主义和批判精神,却引起他的强烈共鸣,使他在文学中找到了自己。北平的阴沉,父亲死于八国联军之手的惨状,母亲“宁挨饿也不肯求人”的刚强,以及自己饱受世态炎凉的辛酸经历,使他产生了“非要把封建社会和帝国主义所给我的苦汁子吐出来不可”的强烈愿望,因而他开始了小说创作。也许是在当时大部  相似文献   

18.
在老舍长达几十年的小说创作生涯中,那些反映市民生活的题材几乎占据了他全部作品,为现当代文学画廊塑造了一系列生动的有关北京市民社会中下层人物的形象,广泛而深刻地展示了这些小人物的命运和生活。在大量的创作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老舍独有的幽默和写实风格。《月牙儿》是他中篇小说的代表作品之一,作者通过母女两代为妓的悲惨遭遇,向读者展现了旧中国妇女的不幸命运,对旧社会发出了沉痛的控诉,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感染力。下面就《月牙儿》的艺术特色谈谈自己的看法。《月牙儿》不同于老舍以往的作品风格。它突破了老舍贯用的…  相似文献   

19.
许行已经是古稀之年的老人。年轻时投身革命,解放初期在文艺界做过领导,主编过吉林省最早的文学刊物。无论是解放前的民主革命,还是解放后社会主义革命,他都处在斗争的漩涡之中。他的这些人生遭际使他对社会和人生有了深切而丰富的体验,所以当他退休之后,捉刀操笔来写微型小说的时候,由于他特殊的生活经历,他的作品便显示出与众不同的特点。首先是题材广泛,从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从解放前到解放后,从国内到国外,都在他的作品中有所反映。其次是他的作品凝重老成,他是把自己对人  相似文献   

20.
老舍<也是三角>这篇作品题材新颖,构思独特,在反讽的大量运用及展示人性的复杂与人物命运的深刻揭示上具有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然而它在多年来老舍作品的研究热当中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