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4 毫秒
1.
人类的现实生活包括公共活动领域和私人活动领域两个方面。公共活动领域问题的实质就是公共性问题,对公共活动领域的关注也就是对公共性的关注。对人类活动的公共领域和公共性问题加以思考,是哲学最重要的使命。关注公共活动领域是哲学的一个必要的维度。所谓哲学回归生活世界,不应仅仅是向私人生活回归,更重要是向公共生活回归。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以通过政府改革来解决公共性问题或危机为标志的公共活动领域的当代转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提出了新的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2.
哈贝马斯论公共领域的发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哈贝马斯从历史学和哲学—社会学两个角度对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起源作出了解释。从历史学角度看,哈贝马斯分析了从希腊—罗马公共领域经中世纪代表型公共领域到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生成史;从哲学—社会学角度,哈贝马斯力图揭示公共领域的私人主体性之心理基础:市民小家庭对“人性”的心理学经验。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种新的沟通方式,网络交流使哈贝马斯的设想在现实中得以体现,并在实践中对其"公共领域"理论提出质疑.网络从三个方面对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概念进行了修正:网络真正实现了平民化,模糊了性别界限,并且在内容上日益凸显其女性化特征;网络以情感传播方式来寻求理性和正义,从根本上颠覆了哈贝马斯的公共/私人领域概念;网络自下而上的交流方式决定了其差异性,这相对于哈贝马斯对共识、规范和正义的执着更体现出对现代文化多元论事实的尊重.  相似文献   

4.
西方政治主要关心的是公共领域问题。而中文的"政治"主要是管人理事的问题,更多的是同权势地位和权力直接相关。近代以降,社会领域在西方出现了。它彻底改变了西方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含义,使得政治不仅保持着传统的公共性含义,而且也有了同国家政权相关的新语义。然而,在当今中国的政治哲学研究中,对于公共性这样的真正政治含义则重视不够,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国家权力这样的问题上。这样,公民社会或公共领域的建立这种也许是中国最根本的政治问题便被排斥在了政治研究之外。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政治理论的论述中,公共与私人既是政治空间的概念,又是政治价值的辞藻。在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划分中,人们常常看重公共领域的结构与功能。其实,维持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巧妙的均势状态,才是现代政治社会支撑起公共空间最重要的事务。公共化的危险在于,私密空间的彻底公共化,将公共的价值作为侵入私人生活的理由,从而使公共变异为专制的手段;私密化的危害在于,沉浸在私密空间中的人,彻底拒绝担当公共责任,从而使政治社会丧失了存在依据,也会因此有利于个人专断。只有维护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均衡态势,才足以有效捍卫公正公平的民主宪政状态,进而有力地保护公共利益和私人生活。  相似文献   

6.
六十年前,哈贝马斯撰写的《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为他奠定了良好的学术声誉,他梳理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公共领域的历史形成过程。最近,他的新书《公共领域的结构新转型和协商政治》似乎在呼应这样一个问题:随着传统大众媒体变成数字界面上的流媒体和自媒体,公共领域是否也随之发生变化?哈贝马斯认为数字媒体的挑战弱化了“负责任”的守卫,从而模糊了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的区别,让右翼民粹主义可以在数字媒体上大行其道。而哈贝马斯忽略了数字界面之下并不是主体之间面对面的关系,而是被界面的协议和规则中介的交往关系,即主体间的对话伦理逐渐让位于数字空间的界面伦理。  相似文献   

7.
中国公共领域的嬗变与有限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分野是现代生活的一个基本状态。从阿伦特对公共领域的提及和关注到哈贝马斯对公共领域的历史追溯,从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公共领域的孕育到嬗变,从社会转型中对公共领域的呼唤到网络社会崛起中公共领域的有限建构,公共领域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渐进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对于侵犯私人领域的网络暴力,刑法的限制较少。在网络社会,个体不仅无力抵抗公权力主体的侵害,而且无力抵抗私权力主体的侵害。为了确保公权力始终在法律的边界内行使,应当区分刑法介入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程度。刑法应当积极介入严重危害社会秩序的私人领域的网络暴力,并且适用公诉程序。对涉及公众人物公共性的网络暴力,应当谨慎适用刑法;对涉及公众人物私人性的网络暴力,有必要强化刑法的保护。“受害者脆弱论”和“受害者不完美论”都是对于网络暴力关注的失焦。网络诽谤“情节严重”的认定过程应是综合考量各方面因素的实质判断过程,其中,精神损害是判断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市民社会是现代性确立的重要标志和现代性个体主体性原则的重要体现。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市民社会受资本逻辑的支配,成为私人利益的战场,从而使得现代性走向了自我悖反;市民社会中公共领域的诞生揭示了现代性自我救赎的希望;公共领域追寻公共性,是国家与市民社会之间以及市民社会内部的利益个体之间通过自由沟通以形成理解、或通过商谈以达成妥协的机制或制度化渠道。公共领域可以调节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成为资本主义条件下现代性自我救赎的希望。  相似文献   

10.
本文简要介绍了模糊理论产生的历史渊源和哲学基础,强调了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主要特征之一,说明了语言的模糊性和精确性是对立统一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相似文献   

11.
从概念或范畴进化的角度审视希腊哲学构成希腊哲学研究的重要纬度。总体说来,希腊哲学范畴的逻辑发展表现为抽象形态的运动,即由感性的存在到规定的概念,由概念到范畴系统,由单一命题到科学整体(形式逻辑)的发展过程。本文试从这一方面展开对希腊哲学的考察。  相似文献   

12.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是哲学的一个部分呢?还是全部?在逻辑的基础上,运用假设和集合论是研究哲学的一种方法,正如数学是建立在假设和逻辑之上的一样。假设1:一切论都建立在假设之上。假设2:任何概念都有论域。运用假设和集合论的方法,应该可以得到下面的一些概念:(1)任何两个概念仅在一定的条件下相同。(2)任何命题仅在一定的条件下为真。(3)运用假设2可以在概念上解决悖论,悖论是由于论域不清造成的。  相似文献   

13.
域名问题的争论仍在继续,持"域名权"反对观点的非常谨慎且不多见.文章坚持"域名权"并非解决网络空间商标权保护的论点,指出中国网络域名与知识产权保护协调发展存在的弊端,强调吸收和移植国际惯例当中的合理因素,寻求域名与商标权协调发展的法律机制.  相似文献   

14.
域名冲突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域名冲突是互联网络与电子商务的伴生物。域名所蕴涵的巨大商业价值是导致域名冲突的根源。此外 ,域名冲突与域名本身的特点以及域名管理上的缺欠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域名冲突的泛滥 ,造成了网络用户对网站及其产品与服务的混淆 ,严重影响了电子商务健康有序的发展 ,损害了网络用户的合法权益。目前 ,我国域名管理规范不完善 ,域名管理机关对域名冲突无能为力。司法实践也仅仅通过扩大解释与适用现行法律解决域名冲突。因此 ,必须尽快制定《域名法》 ,以规范域名注册行为 ,解决域名冲突。  相似文献   

15.
范畴域和问题域是洞察卡西尔符号形式哲学内涵的关键。符号形式哲学的核心范畴是符号概念.基本问题是关系问题。卡西尔以符号概念为基点,通过揭示符号的功能性、文化性、意义性、伦理性和辩证性,对人的世界进行文化重构,成功架构起人类文化哲学的新形态。  相似文献   

16.
论域名权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域名在网络经济时代具有巨大的商业价值,因此各种形式的域名权纠纷层出不穷。如何对域名进行有效的保护,预防和解决域名权纠纷,成为网络环境下必须面对的新问题。重点探讨如何通过法律手段解决域名权纠纷:首先从域名的相关概念及其作用入手,通过介绍两种关于域名权的主流学说,引出作者所赞成的观点———知识产权说。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域名纠纷的典型案例,比较了当前世界各国保护域名权的相关法律规定,并对我国域名权保护的现状进行了介绍。最后,尝试提出对域名权进行法律保护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7.
生态存在与生态意识的关系蕴涵着全部生态哲学问题的丰富底蕴,是构建生态哲学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和理论平台,是贯彻生态哲学研究始终并构成生态哲学的基本问题。换言之,生态存在和生态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全部生态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任何生态哲学家都不能回避的重要问题。不是生态意识决定生态存在,而是生态存在决定生态意识。  相似文献   

18.
以“思维与存在关联”的思考(内涵)所展示的具体形态(外延)为对象的探究,构成界域哲学的基本内容。研究表明,哲学家以不同的公理、命题、原理、原则的设定,对“思维与存在关联”所作的诠释,构建了形态各异的哲学小“椭圆”界域。纵观哲学形态推进的演化,哲学界域是由“本体”-“认识”-“方法”-“人本”各异的小“椭圆”的首尾衔接叠加而成的大“椭圆”。  相似文献   

19.
提出一种基于域名活跃度以应用评价为主对高校信息化进行近似评价的方法。这种方法以Alexa数据库和搜索引擎提供的域名活动数据为基础,从资源规模、用户广度、访问深度、网络影响力及技术因素四个方面进行参数化处理,并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综合评价模型。实验表明这种方法具有客观、快捷、实施成本低的特点,易于在各个高校之间进行实时的快速的比较,对系统化评价高校信息化水平及制定高校信息化规划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从中文域名的概念、发展现状等方面,对其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就中文域名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