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南宋以降,徽州被誉为“程朱阙里”、“东南邹鲁”。儒学是徽州文化的实质,徽州文化是儒学的实践表现形态,二者的关系是地域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又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即地域文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生动体现;而中华文化又影响和指导着地域文化,二者呈现出互动式发展。  相似文献   

2.
宋代以来至民国时期,随着徽州山区经济的开发与发展、徽商经营的成功、宗族社会的形成,以及教育、科举和文化的发达与繁荣,徽州知识暨文化精英逐渐揭开徽州地域文化认同建构的序幕,其中祖先中原的身份认同和谱系拟构即是重要的基础性一环。徽州知识暨文化精英通过不断纂修谱牒,强调"万殊一本"的理念,并在矛盾、对立和冲突中,建构和强化了祖先中原的血缘身份与宗族谱系认同,以标榜徽州宗族文化的特殊性、优越性和自豪感。这种血缘身份认同几乎无法与历史真实性达成统一,但它确实强化了徽州宗族内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进而维系了徽州地域社会的秩序,促进了徽州经济与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皖南徽州民歌的方言性与地域文化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曾为山越人聚居地古徽州,历经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孕育出了跻身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徽州民歌。受当地方言和地域历史文化的双重影响,徽州民歌在音韵、用词、语法和主题思想方面都体现出了别具一格的特色。对于徽州民歌的方言性与地域文化性特征研究,有利于进一步保护和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徽商为着眼点,着重探讨了徽州文化发展与地域扩散间的相互关系。空间扩散表现为两种情形。从徽商文化外向扩散角度而言,汉民族于东晋南朝、唐末五代和两宋之交南下移民,与南方土著融合,共同开发徽州,使徽州得以崛起。明清时期徽商历经发展、买卖货物,逐渐演变成一个显著性的地域商人团体。为使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结合、文化生态保护与自然生态保护相结合、整体保护与重点保护相结合,文章最后提出了关于保护徽州文化有机保护的几点建议与讨论:第一,积极申报徽州相应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二,如何规避旅游过度商业化问题。第三,建立与实践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从大尺度上探索徽州文化有机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5.
徽州文人结社的兴盛,是明代文人结社的一个缩影。明代徽州文人结社活动正德之前很少,嘉靖、隆庆之际出现高潮,万历时达到鼎盛,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除汪道昆主持的白榆社外,其他明代徽州文人社团皆具有鲜明的地域印记,入社成员大都来自徽州本郡。明代徽州文人社团大体有诗社、文社和禅社三种类型,社团的社约规定了入社原则、经费来源和使用、处罚措施等,据此可了解这些社团的活动特点。明代徽州文人结社丰富了徽州文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了徽州文学创作的繁荣,提高了徽州文人的知名度,推动了徽州地域文学与主流文学的融合,使徽州在万历时成为在文学上比较先进的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6.
安徽地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中国文化发展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安徽地域文化分为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和徽州文化三个文化区域,三者在民风民俗、方言、地方戏曲和信仰等方面各不相同。在学术文化领域,主导淮河文化的是道家思想,主导徽州文化、皖江文化的则是儒家文化。这三大文化区域的差异性与趋同性,显示出安徽传统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本文阐述了安徽传统地域文化的特征及发展现状,对其当前如何传承与发展进行了探讨,并进一步挖掘其珍贵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7.
基于徽州版画的地域文化特色,综合研究其视觉语言的审美特征及其对现代视觉设计的审美启示。徽州版画的造型之美体现在装饰细腻的线条、繁简适宜的构图、虚实相生的空间等几方面;同时,徽州版画具有视觉色彩及肌理之美、视觉意境之美、地域文化之美和设计应用之美等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8.
《金瓶梅词话》中的饮食文化地域特色显著,从饮食习俗到食物产地再到餐具炊具,无一不显现着徽州文化的特色。饮食习俗如安席、吃看桌席、平头桌席等,食物如枇杷、春不老、香榧、羊角、白鸡头、乌菱、莲蓬子、荸荠等,餐具炊具如八仙桌、顿罐、铫子、螺甸大果盒等,不但极显地域属性,而且也真实地反映了徽州与众不同的饮食文化。《金瓶梅词话》主人公西门庆吃的是徽州的土特产品,摆的是有着徽州特色的酒席,用的是徽州产的餐具炊具。因此,从饮食文化去考虑,《金瓶梅词话》的作者必是从徽州地域里走出来的徽州人。  相似文献   

9.
明代白话短篇小说多以"朝奉"称呼徽商,这一对商人的称呼在其他地域是极少见的,体现了徽州商人特殊的文化心理,也是徽州文化延伸的一个标志.  相似文献   

10.
两宋以来特别是南宋至元明清时期,随着第三次中原地区大姓望族南迁高潮的完成,徽州地域经济与文化开发的不断深入,徽商的强势崛起,科举考试的成功,以及社会持续稳定局面的形成,一批徽州籍地方官员、士绅、学者暨知识和文化精英在致力于理学等学术探讨的同时,至迟从北宋中叶开始,有意识地建构以"东南邹鲁"为中心的徽州地域文化认同,并在明代中后期完成了东南邹鲁、徽州学术谱系、程朱阙里和以《文公家礼》为中心的民间礼仪认同的建构任务。在从东南邹鲁、程朱阙里、新安理学到礼仪认同的建构过程中,徽州学者暨知识和文化精英出现了罔顾事实,牵强附会,甚至背离学术宗旨粗制滥造、片面夸大的一己之私和门户之见等弊端。  相似文献   

11.
徽州文化旅游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徽州文化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大量有形文化遗存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高价值的旅游资源。徽州文化旅游的发展虽已取得成效,但依然存在问题与不足。在今后的发展中,应加强规划,择优开发,丰富旅游项目,延长游客逗留时间,加强市场营销,强化品牌意识,改进景区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协调好政府、企业、居民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张家界具有区位优势明显、资源品牌价值巨大、产业基础夯实和开发机遇良好等发展森林文化旅游的优良条件。通过构建森林文化与旅游文化双轮驱动机制、开展森林文化旅游功能分区与生态旅游产品开发、打造精品旅游节会、加强森林生态和文化资源保护力度等措施,以实现张家界区域文化与森林旅游的全面融合、旅游核心区和旅游商品集散地地位的树立、地区经济总量增长和森林文化旅游带动能力的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13.
现有关于徽州林木的研究大多注意到徽州山林经营、林木保护及地方社会应对等问题,但难见对明清徽州林木盗砍现象及原因的系统考察,对文书资料利用也很少。系统梳理了契约文书资料后,揭示了徽州文书对林木盗砍现象及原因研究的独特价值。资料显示,在明清徽州的农村社会,林木盗砍对农家经济、生态环境有深远影响,其原因值得深思。明清徽州林木盗砍既有人口激增的背景,也与人口流动趋于频繁有关,并且,在明清时期徽州逐利民俗的大背景下,徽州人的贪图小利以及棍徒横行等因素也加重了徽州林木盗砍现象。这些问题在以往研究中并未得到关注。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民族植物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澜沧江自然保护区周边村社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进行调查研究,旨在说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森林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作用。通过研究认为,传统文化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有重要影响,建立在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基础上的现代自然保护管理体系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知识体系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发挥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中的特殊功能和作用,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森林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相似文献   

15.
西双版纳属我国西南边地的热带雨林地区,这里聚居着傣、哈尼、拉祜、布朗、基诺、瑶等13个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在与森林和谐相处的历史过程中,创造产生了极具民族特色、本土特色和民间特色的森林文化传统。本文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两方面,对西双版纳地区的森林文化进行了初步分析,总结了西双版纳地区的森林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6.
国家公园建设的目的是探索一条保护与发展的良性互动之路。丽江老君山国家公园是"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的核心区域之一,自然与人文景观资源极其丰富。在分析当地少数民族传统森林文化及对生态旅游的积极影响的基础上,指出要突出森林文化的主体地位,把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融入到当地的森林文化特色之中。通过开发森林游憩区,举办森林文化节、高山花卉摄影展、绿色食品博览会、野生动植物保护成果展、绿色夏令营、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教育基地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活动,在丽江老君山国家公园构建一个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态旅游产品体系。  相似文献   

17.
从民间学术视野考察可知,徽州朴学家的学术起点和重点在于实用性的学问。他们首先是小学、历算和礼制学家,其次才是经学家和哲学家,这种先"术"后"学"的治学路径,与徽州人文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徽商"贾而好儒"的生活经历有着很大关系。戴震走出徽州后,也是以自然科学的成就显扬于世,并适时地顺应了朝廷的文化取向,故能成就大家,引领风气。  相似文献   

18.
安徽高校徽文化建设路径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三个层面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角度来探析安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如何汲取徽文化的营养,构建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以期为安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9.
国家林业建设战略重点的重新定位,“体验经济”的蓬勃发展,为森林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创造了广阔的市场。将优秀的森林文化资源整理、组合、提升,创新为森林文化产品,并确定其价格,能更有效地传播森林文化,使其被更多人所接受,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森林文化产品的创作过程也就是森林文化的丰富和创新过程。该文阐述了森林文化产品的涵义、主要特性、传播与消费的条件、主要表现形式、价值及其价格。文章认为森林文化产品包含了创作过程的活化劳动、制作文化载体的物化劳动和森林文化自身的价值,它们共同构成森林文化产品的价值。文章用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和新古典价值经济学理论考察了森林文化产品的价格构成,认为森林文化产品价格应该由其生产成本、效用、供求关系等因素综合决定:生产成本决定森林文化产品的最低价格;效用决定森林文化产品的最高价格;供求关系变化影响森林文化产品价格的波动幅度。  相似文献   

20.
根据森林文化的产地属性,可将其划分为公共性、私权性和集体性3种,其中私权性文化是一处森林最核心、最本质的文化。基于森林文化的产地属性与类型,我们应转变传统森林经营观念,树立森林文化经营理念;开展森林文化调查,实行森林文化战略管理,建设富有文化特色的森林;充分利用公共性文化资源,努力创造私权性文化,打造森林的文化召唤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