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依循语用学研究的5个维度,即整体分布情况、研究主题、研究方法、研究语种和语料来源,对2008—2010年8种外语类核心期刊进行实证分析,研究显示目前国内语用学研究呈现出学科融合多元化、研究方法实证化、语用研究本土化和语料来源多样化的多维指向的科学发展路径。与此同时,国内语用学的研究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修正与完善。  相似文献   

2.
中介语语用学的研究在国外已有近30年的研究历史,并建立了许多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成熟的研究设计方法。文章主要介绍了中介语语用学研究中的口语会话中的观察性语料、自我汇报型问卷语料、口头和叙述式自我报告等语料收集方法,以及语料收集中应遵循的真实、数量和来源清晰等原则。文章强调,中介语语用学研究应在充分借鉴和吸收国外研究方法成果基础上,选择适合我国外语学习环境和条件的中介语语用学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3.
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洪岗教授撰著的《跨文化语用学语料收集方法研究》一书,于2005年11月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跨文化语用学是语用学一个新的分支,至今还没有系统的研究方法。该领域目前使用的方法绝大多数都是从别的学科借鉴过来的,大多未能充分考虑跨文化语用学的特点。因此,在过去三十年跨文化语用学的研究成果中,对同一问题的研究常常出现不一致、甚至是相左的结论。针对这一问题,该书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性研究。该书从跨文化语用学的内涵、发展历史及研究范围入手,介绍了近三十年来跨文化语用学实证研究中所使用的语料收集…  相似文献   

4.
《语用学》一书沿袭了英美学派的语用学研究传统,系统梳理和介绍了语用学的核心概念、基本理论、主要问题和研究方法,同时介绍了语用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发展态势,例证了语用学研究的新维度和方法论,呈现出一幅比较完整的语用学研究图景。全书论述维度新颖,学科新特质突出,语料翔实,语言贴近读者,是一本实用的语用学教材。  相似文献   

5.
语料在跨文化语用学研究中至关重要,按照性质,语料可大致分为自然语料和引发式语料两大类.自然语料可通过语料库和实录法获得,获取引发式语料的方法主要有口头报告、角色扮演、话语补全任务、多项选择任务、分级任务、访谈和日记等.方法本身没有优劣之分,但方法的使用有是否合适、是否有效之别.因此,一项研究具体应该采用哪种(哪些)方法,要视研究问题和研究目的而定.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可行性,兼顾时间、物力、人力等现实因素.真实性(authenticity)并非衡量语料质量的唯一标准,我们不能简单地在非真实和无效之间画等号.  相似文献   

6.
目前国内外尚无以电子商务文本为对象的双语语料库,国内对电子商务翻译的研究也寥寥无几。从构建工具、语料库构成及语料来源、语料标注、语料检索等方面,探讨电子商务双语语料库的研制模式,及其在电子商务翻译质量评估、人工辅助机器翻译等方面的应用,有助于推动基于实证语料的电子商务翻译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话语标记语是教师课堂话语中重要的话语表达式,对课堂话语的生成和理解有制约作用,并关系到课堂话语质量的高低.依据语用学理论,选用两届“外教社杯”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大赛10位教师的课堂录像为语料来源,运用语料检索统计法,对大学英语教师话语标记语使用状况及类属特征进行研究,以期为我国大学英语教师话语标记语的合理使用及课堂话语质量的提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多维分析法是语料库学界进行话语分析的主要方法之一,在语域变异、跨语言变异等领域均有广泛应用。通过梳理国内15种外语类核心期刊2001—2021年间收录的多维分析法相关研究文献,从研究态势、研究类型、研究语料、应用方式四个维度探析多维分析法的国内研究现状。结果显示:国内多维分析法研究起步晚,但总体呈上升趋势;应用型研究居多,鲜有文献综述和理论反思等非实证性研究;语料来源呈现多途径多领域的特点;分析过程较多依赖多维分析赋码软件实现。  相似文献   

9.
从语用学研究的角度对JoannaChannell所著的《模糊语言》进行评介。《模糊语言》一书研究角度和观点新颖 ,研究方法细腻独特 ,语料真实自然 ,理论和实用的适应面较宽。在研究方法、研究角度、实用价值方面 ,对我国模糊语言尤其是模糊限制语研究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语境是语用学的核心概念之一,话语意义的理解离不开语境。文章从语用学的角度回顾了语境理论研究的历史发展,梳理了语用学家们对语境类型的不同分类方法。在此基础上,通过适当的语料,分析了不同语境类型如何达到对话语发出者意义表达的制约功能,阐明了语境与意义的互生关系是言语交际的固有特征。  相似文献   

11.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符号所蕴涵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符号传达出来。从符号学角度出发,借助语义学和语用学的相关理论,对两种语言间的能指和所指进行整合研究,认为翻译是两种语言在语用基础上的言语间的语义对比,从而最终求得翻译时真正体现语用意义的实质。  相似文献   

12.
从英语和汉语跨文化视角的词汇入手,分别研究了它们在语义上的并行、空缺、冲突等特点。以此为基础通过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对两种语言的语义进行对比,发现其结构上、语用上的差异,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英汉两种语言。通过对比找到两种语言的等值成份或结构,才能从原语得出目的语,因此词汇的对比研究对外语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网络语言的语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语言是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新兴的一种语言,它具有一般语言所不具有的特点.本文从语用学的角度简要论述了网络语言的构成、网络语言的语用特点及网络语言与语用原则的关系,最后简要探讨了我们对待网络语言所应采取的态度.  相似文献   

14.
由日本语用学家Sachiko Ide等自2007年提出的解放语用学范式尝试挣脱西方语用学理论体系的束缚,为中国语用学研究范式的凝练与更新提供了重要参考。因此,系统地研究解放语用学产生的背景、架构及其运作,具有一定的学科观照意义,也是进一步结合当前国际和国内语用学发展态势,开展中国语用学当下境遇与未来走向的客观批评与提升文化自觉性的重要前提。具体来说,第一,解放语用学的目的与原则可以看作中国语用学研究范式自觉的起点;第二,解放语用学的范式与应用可以看作中国语用学研究范式批评的重点;第三,解放语用学的价值与启示可以看作中国语用学研究范式优化的焦点。上述几点共同展示了中国语用学学者向国际语用学界贡献中国智慧、中国理念、中国方案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15.
宣传语的汉译英中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语言错误和社交语用失误。本文通过实例分析说明宣传英语使用中存在的这些语用问题。语言错误主要表现在:词的用法不当,词的搭配错误,词性有误,词的感情色彩不当,词的随意增减,词的表意不清,词的使用不规范,句子结构有误,英、汉表达内容不一致,时态问题。语言错误是由于语言基本功不深造成的。语用语言失误是由于误用了表达方式、将源语的习惯表达方式套入到目的语中去,从而使译文不符合本族人的语言习惯,不易被接受。社交语用失误通常由提示信息不当和文化差异所引起的。加强双语基本功、重视文化对比研究有助于解决这些翻译语用问题。  相似文献   

16.
社会语用学研究语言在社会当中的使用情况。广告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语篇形式,就是试图通过语言使用来影响广告受众行为的一种社会表现形式。从社会语用学的视角,结合大量实例,在广告语言中的简洁性、广告语言中的修辞格和广告语言中的名人效应方面研究了经济原则作用于英汉广告语言的情况。  相似文献   

17.
从英汉对比的角度看现代汉语语序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语和汉语都属SVO语言,但由于分属不同的语系,所以在语序上仍有各自的特点。汉语最显著的两个语序特点是:状语全部前置于动词;具有包括英语在内的其他语言所没有的后置"程度补语"。该文从认知语用角度探讨其原因,认为这两个特点都可用"可别度"这一认知概念进行统一解释。"可别度"是人类认知的共性,在英汉语言中都有体现,只不过体现的程度有别。汉语语序的基本特点是从话题性强的成分到焦点性强的成分的信息流动,所以表示背景性的状语,一般前置;而在英语中后置于动词的方式状语,如果是新信息,即焦点,在汉语中也表现为后置的程度补语。  相似文献   

18.
语言中体现着人们对于时间的认识与理解。语言学领域对于时间特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言内部的结构上,包括诸如词汇、语义、句法、时态及语用方面的研究。随着文化研究的升温以及跨文化交流的增多,从文化语言学,跨文化交际学角度对时间的研究也在进行。本文对中英文时间表征的特点进行了比较,描写两种语言的相同与相异  相似文献   

19.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根本属性,它源于客观世界、人类认知和社会交际等因素的模糊性。回顾语用学的诞生和发展历程,语言模糊性与语用学之间有着密切关系:语言模糊性为语用学研究提供了广阔空间,为语用学的崛起创造了条件和起了推动作用,而语用学研究的实质是对语言模糊意义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英汉语言概念差别与英语学习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英汉词汇,语法结构和语用层面上的概念差别分别体现了英汉语言在文化和认知上的丰富纬度。因此,英语学习应该是一个概念重组的过程。只有超越英语语言系统本身,将其和语言使用背景下的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并最终将英语语言民族的认知系统和我们自己的认知系统同时纳入我们的头脑,才是学好英语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