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本文认为,道家哲学所包含的生态智慧与现代生态文明的诸多观点相契合,提出道家的主客共体的认识论方法,超越“中心主义”的“天人不相胜”观念及对科学技术要循道而为的警戒都为建构当代科学的生态哲学思想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从而使道家哲学的生态视点成为当代生态文明中的有机元素。本文阐述的最终结论,就是要充分认识道家生态智慧在解决当代人与自然关系危机中的重要价值,建构未来绿色文明的过程中做到科学的扬弃。  相似文献   

2.
先秦道家天人之学的核心是天人归一、道法自然,提倡返朴归真。作为一种回归式的思维方式,道家天人之学在很大程度上只能说是一种内心体验,这一特点影响了其后中国的信古仿古传统。另一方面,道家的天人之学旨在拯救人类业已丧失的自然本性,对当时的社会来讲具有弥补与拯救伦理危机的地位与功能。先秦道家天人之学对现代社会有着深远的借鉴意义,在秉承道法自然基本规律的同时,我们更应对其加以创新性阐释与发展,创建新时代的天人之学以挽救现代社会的伦理危机。  相似文献   

3.
当代,道家的生态思想越发引起世人关注。道家在生态伦理上注重尊重自然,甚至以天地为父母;在生态保护方面,道家认为人与自然不是相互战胜的关系,人应当在认识自然的前提下通过自律来辅助自然;在生态利用方面,道家讲究人应当有理、有利、有节地利用自然,以维护生态和谐,从而呈现出其以"道法自然"为特色的生态哲学观。  相似文献   

4.
道家思想博大精深,道家所倡导的“道法自然”思想具有深刻的内涵,体现了自然、保护、和谐的基本原则。当前我国公民道德建设需要借鉴道家倡导的“道法自然”思想,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三个方面,“道法自然”思想对当代公民道德建设都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论道家思想与后世文学审美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老庄为宗的道家思想提出“道”是万物之源,对道的认识在于“观道”和“体道”。其对中国传统文学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在理论上提出了心灵体验这种人与世界的精神联系,从而确立了人对待世界的审美方式。在道家崇尚自然的思想影响下,文学理论提倡“自然平淡”,并将“自然”或“素朴”视为审美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6.
道家从自然人本主义教育观出发尊道而尚"自然"。其教学方法论思想的基点就在于尊重学习主体的自然自我,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其基本特征表现为通一而毕,取法自然;无为之治,不言之教;逆向而求,"复"而反"约";智恬交养,心与物齐等等。探索其教学方法论的思想底蕴,对于我们反观当代教育,超越局限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道家的创始人老子以"自然"为中心价值,后来列子、杨朱、庄子等人都继承了自然主义中心价值.在黄老道家现存的典籍--<黄帝四经>与<管子>四篇中无一处论及自然.黄老道家抛弃了老子的自然主义中心价值,而以"虚静"作为其哲学的中心价值.黄老道家对"虚静"思想作了本体论、认识论以及修养论的论证.这种论证并不具有充分的说服力,但却是道家哲学向经世致用道路上发展的必然结果.由于对老子自然主义中心价值的不同取舍,后老子时代,先秦道家是一分为二的.  相似文献   

8.
道家自然权利观的核心观念是因循自然,有性任自然的自然中心主义倾向.道家自然权利观集中表现在以"无为"论为指导、法自然之道而行;以"和"来维护自然万物的生存权利;万物平等、善待和尊重生命这三个方面.道家节欲、知足和厌贪的自然权利观对保护生态环境有积极意义,但有忽视科学技术,淡经世致用之不足.  相似文献   

9.
探讨了儒、道"天人合一"观在生态伦理问题上态度之异同:基于天地生人、万物一体这一共同的根本观念,在人合自然的实践路径上,道家以自然为基点,讲求遵道而行、顺应自然;儒家则主张发挥人的作用力改造自然、人化自然。儒、道还从伦理规范层面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德要求,为当代社会解决生态危机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0.
论孙犁崇尚自然之道的美学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犁晚年形成了以崇尚自然之道为基质的美学思想。在当代文化语境下 ,他将传统的道家美学精神 ,灌注于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审美心胸的建构、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的自由等有关艺术和审美的众多方面和环节 ,显示了相当的深度和一定的系统性、创造性 ,在当代文坛上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1.
谢阳举认为,广义的当代新道家的建构有三种理路:以"道"为建构体系的根本框架,这是学术观上的理路;"自然"是所有可能态势中不可打破的最佳态势,老子哲学不但是态势哲学,而且是关于最佳态势的哲学,态势哲学阐释与演绎的理路因而是建构当代新道家的理路;道家的"玄德"是深层道德,因此深层道德或曰超越性道德的阐释和发展理路,也应该成为建构当代新道家的理路。  相似文献   

12.
道家思想包含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增强发展可持续性的内涵,以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当下,生态文明建设主张尊重和保护自然、维持生态平衡,最终建立人与人(包括当代与后代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秩序。道家思想与现代生态文明的暗合体现为两者都有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共同目标,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自然观以及通过可持续的生产消费方式实现这一目标的共同路径。道家思想对当代法治发展的价值体现为推动立法理念生态化、完善执法全程的生态化、拓展司法文明的内涵和推动守法主体思维方式的生态化。  相似文献   

13.
对肯定美学的论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肯定美学对自然美学与环境美学均极有价值,然其自身尚不成熟.艾伦·卡尔松为肯定美学提供了三种证明,即适当性证明、范畴创造证明和综合证明,是对肯定美学独特、系统和富有启发性的说明.这是从认识论角度解决价值论的尝试.以认识论解决价值论问题本身存在逻辑困难,卡尔松的三个证明亦均嫌主观,故而并木成功.立足当代环境哲学,生态学证明论证整体自然之审美价值,内在价值证明论证微观自然对象之审美价值,二者结合,正可构成关于自然审美价值根源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道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具有丰富而深邃的生态价值。挖掘、弘扬道家思想中的环境保护思想,不但可以为当代环保理论提供有价值的文化资源,而且对于增强人们的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观念,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作者从三个方面论述了道家生态思想及其当代意义:“道生万物”的生态整体观;“物无贵贱”的生态平等主义;“自然无为”的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  相似文献   

15.
中国道家以一种超功利的尚美体验方式来认识和把握自然万物,通过"道法自然"的尚美观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并主张人通过自身的心性修养使人的生存适应于自然。道家的这种生态思想在梭罗瓦尔登湖两年的生活中得到了实践,解读梭罗与中国道家"尚美、简朴"思想,深入发掘他们思想中的智慧,使其融入深层生态的理论中,将可能实现深层生态学的新超越。  相似文献   

16.
休闲是新兴的哲学话题,道家是中国传统休闲哲学的源头。“大知闲闲”集中体现着道家休闲哲学智慧。在自然、社会与精神三个维度中对技术、语言、游戏等重要问题分别阐述,以揭示道家哲学的休闲意蕴。道家休闲哲学乃是一种生命哲学,对当代休闲文化建设与生活品质提升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建构新道家是新儒家进一步发展的需要,是从容应对外来文化的需要,是中国哲学当代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哲学保持旺盛生命力的需要。建构新道家可以利用中外哲学资源与非哲学资源,利用哲学资源可以采用直接继承的方法、批判继承的方法、批判的方法等三种方法。建构新道家不仅要对道家之道、自然、逍遥、无为等作创造性解读,赋予其新的内涵,而且还要有传统道家所没有的内容、不曾涉及的领域,如太空意识、宇宙意识。  相似文献   

18.
从审美理论的核心问题即审美术体入手,分析了儒道两家对作为审美本体的“道”的不同解说,即儒家是伦理之道,道家是自然之道。立足于不同的审美本体论,儒家把审美过程看作是一种以情感为中介的感性活动,即感性观照;而道家则把审美过程理解为一种超感性的纯主观的心灵活动,即内省体验。这决定了儒家审美理论的功利色彩和道家审美理论的超功利性。并从美学史的角度,论述了儒道审美理论从对立走向融合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9.
道家对"自然"的理解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自然界,一是指自然状态,新时期作家对自然界和自然状态的书写受到了道家文化的影响,或者与之契合。一些作品表现出对自然界的亲近态度,它们把自然从为我之物转变为自在之物,或者将自然之物作为作品角色或主人公来着力描写;另有一些作品表现出对自然状态的崇尚态度,如肯定原始倾向,张扬素朴人性等,以上两个方面共同建构了新时期文学的自然话语。  相似文献   

20.
沈从文通过《边城》一书讴歌了人性之自然及自然人性之美 ,赞美了湘西边城人际的和谐与人情的淳厚 ,表现了湘西风情的古拙和淳朴。这与道家崇尚自然 ,主张复归于朴、少私寡欲等有相通之处。由此可见沈从文的文化价值取向———和道家文化的契合与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