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先秦儒家道德形而上学是奠定在"君子"学说的主体论基础上的."君子"乃是一个以超越的道德理性寻访人类价值之源的人文主体; 其基本性质乃由孔子的"文明"说与"文、质张力"说所揭示; 其道心道骨始终朗显在"为学致道"与"为仕事道"之间的价值抉择及其践履中.  相似文献   

2.
孔子的道德理想源于善而流于恶。流变的原因何在 ?结果如何 ?我们从中又可以汲取些什么 ?文章认为 ,调节人们之间的关系应从全方位入手 ,道德只不过是其中一种 ;况且只有当道德既建立在现有社会基础之上 ,又反映社会发展的必然性的时候才能作为引导人们达到某一特定境界的规范体系而为人们所普遍认同和践履  相似文献   

3.
何基是朱熹的再传弟子,是婺州金华朱学的开创者.他的"理"论、心性论、知行观、文学观等,虽然来源于朱熹,但是,何基的整个思想显得比朱熹简洁纯粹.特别重要的是,何基的重点是在践履上,即他的思想都是与他的实际道德生活实践相通的.何基以践履树立起榜样,这在儒学发展史上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儒学以经典、思想与践履的一体浑融为特点。《周易》在身体境遇的观察反思中形成了整体性、具体性和反思性的存身的辨证认识。《易传》中发展出心身一体、由心统身的身心观和“体”物的儒学认识——修养方法。《论语.乡党》篇中孔子对礼的践履中以仁为灵魂,理学家在《论语.乡党注》中,以思想与身体一体混融的主体哲学向度达到了伦理知识与道德践履相统一的新水平。儒学因此呈现出充满道德善性的美学特征,亦因身体与伦理思想的张力变调而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5.
道德义务及其特点新解乔法容对道德义务的认识及其践履,直接影响到社会道德的进步。当前,全社会在热切呼唤道德、良知,希望遏止道德“滑坡”势头,尽快全面改善社会道德现状。基于这种现实,从理论上探索道德义务及其特点,就显得尤为重要。一在伦理思想史上,对于道德...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先秦的阴阳之气论作为孟子的"浩然之气"论提出的基础,论述了"浩然之气"中蕴含的伦理精神孟子以人性本善作为道德的理论基础,以居仁由义作为道德的具体践履,其目的是追求天人合一的道德理想境界.作者指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值得肯定的一面.  相似文献   

7.
大学对于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效能,不能仅仅注重于道德知识的教育,更应该关注他们在践履道德的过程中,所积累的无意识道德经验,以及他们对于道德经验的有意识反思与建构。基于此,营造一个有利于大学生道德经验形成的教育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道德人格教育是一种有助于他们心灵成长的教育,教师人格是其重要载体。教师人格具有平民性,是具体的、形象的、可感的道德。它将道德教育还原于生活,易于唤起大学生的道德情感,是对主体性道德教育的生动践履。发挥教师人格的示范功能,要求教师提高道德自觉性,以德服人,将其崇高的道德理想、真实的道德情感、理性的道德意志、优秀的道德品质、灵动的道德智慧与学识风范、行为气质等聚集于一身,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9.
道德实践是人之为人独有的生命践履方式,是人类自我生成、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的重要维度和内驱动力。人类道德践行的方式各有其异,与西方人多以对待自然之方法看待人事,故把“善、义、美”作为客观的求真对象,采取理性分析的态度而进行纯粹伦理规则之构建不同,中国传统道德哲学从始源处就奠定了“尊德性而道问学”的美德伦理意向。如中国先贤从“性命天道相贯通”的生命觉悟而开出“践仁成圣”、“美善相乐”的道德实践进路。因此,需要从人类伦理实践辩证法的高度来重新理解美德伦理与规范伦理及其本然关系。  相似文献   

10.
王安石成性论作为一种道德实践工夫论,是其人性论的道德实践工夫层面;作为一种社会政治理想和国家观,则是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张载的成性论更多的是一种个人道德修养、道德实践工夫学说。张载的成性论以天地之性、气质之性的区分为前提,这种区分实际是对现实人性之不完善、不完美的另一种表述,虽不等同于王安石的"性有善有恶",但张载也认为"性未成则善恶混"。张载十分重视礼的践履在成性过程中的作用,其"知礼成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儒家道德修养主要范畴的分析 ,提出中国传统伦理学中的儒家道德修养方法论一般表现为外铄和内养相结合 ,但各有倾侧 ,从而形成了两条修养路线 ,即以孔子为代表的“道问学”路线和以孟子为代表的“尊德性”路线。前者又可称为“自明诚” ,后者则可称为“自诚明”。本文还提出 ,这种道德修养方法论又可称为道德认知论 ,与一般的哲学认知论有别。明清而后 ,道德认知论的外延逐渐扩大 ,其内涵亦相应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2.
孔子的道德理论及其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理论是孔子思想学说的核心内容和主体部分.孔子道德理论的内容非常丰富,其特点也极为鲜明.孔子把"仁"作为其道德理论的核心原则;提倡轻天道、重人事的人道观;主张"为政以德"的政德论;强调"仁以为己任",主张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注重实践,提倡以培养君子人格为目标的道德教育;注重内省,强调自身主观努力的道德修养,同时还提出了一套以仁爱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孔子在长期的教学和著述活动中所创立的以仁为核心的道德理论及其思想体系,对我国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对于我们的道德教育和道德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论语》一书最早最真实地记录了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构筑起原始儒学修齐治平、内圣外王的思想框架,蕴含着丰富的人生伦理、道德、哲学、政治智慧。它以"学而"开其篇,首章即提纲挈领式地概括了孔子一生进德修业之大端,囊括了终身学习、坚守道义的执着精神,对智、仁、勇三种君子之德的修炼及其境界的诉求。  相似文献   

14.
休谟道德理论包含多种理论倾向以致显得较为庞杂,其中最为明显的是情感主义和功利主义倾向,同时暗含道义论倾向。借助孔孟儒家的道义论理论,有助于澄清休谟道义论的特征和地位。儒家伦理在本质上属于情感道义论,它与休谟的道义论旨趣颇为接近。从二者对道德根源和仁爱动机的论述展开比较,看出二者的理论交点和分歧点,从而能够加深对二者理论体系的理解和认识,并澄清休谟道德理论中各种倾向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老子》体现了老子的道德哲学和道德教育思想,《论语》所体现出的孔子的儒家德育思想则是对前者的借鉴与弘扬。由此来看,老子和孔子他们在做事时所追求的求真务实、力戒空谈,待人处事不偏不倚、立定中道,为人仁慈谦卑,处变不惊、贫贱不移等道德哲学思想多有相通之处,并对人们的道德教育、道德品质的形成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今天,他们的道德哲学和道德教育思想给我国当今的学校教育改革和德育改革以诸多的启示:首先,当今的教育改革和德育改革应充分尊重和弘扬我国的历史文化和教育传统,做到"古为今用";其次,在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上,不要将一种理论全盘否定或定于一尊,而应当秉持"中庸"立场;再次,在德育改革的内容结构上,应对作为道德基础与核心的"仁慈"这种传统美德加以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6.
鲁迅深受理学精神的熏陶,极为重视个体道德生命的完善,绝不苟且行世.鲁迅晚年连续写了七论"文人相轻",意味着他在精神归属上由早年赞赏的异邦新声向中国"文人"传统的回归.鲁迅无疑是"文人"传统在现代中国的最好写照.  相似文献   

17.
曾子是孔子之后主张道德教育的主要倡导者之一。他在"仁"、"礼"、"孝"等方面继承、发扬了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并身体力行,堪称世人表率。今日在高唱时代主旋律的同时,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曾子道德教育思想,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将会有利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养成。  相似文献   

18.
市场经济实行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社会公德严重失范。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以儒家为主体的传统道德不能对应有的市场经济道德体系补位也是重要原因。非但如此,传统道德重私德轻公德的特点还加重了公德缺失的现象。传统道德,尤其是儒家道德是强调整体主义的,为什么会最终导致私德的泛滥?这可从儒家的重要典籍《论语》对私德和公德论述中寻找其源流。通过在澄清私德和公德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论语》中私德和公德的内容、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对待孔子思想的正确态度。  相似文献   

19.
孟子的思想道德教育学说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孟子是我国古代继孔子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他身处战国中期的社会大变革时期,以“正人心,息邪说,距盶行,放淫词”为己任,“讲道德,说仁义”,建立起别具特色的思想道德教育学说体系。这个体系以“性善论”为其思想基础、以在“民本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仁政”说为其主要内容,以“反省内求”为其入德之方,把孔子的思想道德教育学说,推到了一个新高度,对我们民族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文明进步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孔子被尊称为"至圣之师",他长达一生的道德教育实践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思想体系.通过对<论语>中孔子教化的以德立人,以德待人,以德入世,及以德为中介和谐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分析,从中获得对构建当下人们精神家园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