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冯玉祥是一位杰出的爱国主义者 ,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中国共产党的真挚朋友。他在治军方面有独到的见解和主张。本文试从加强政治教育、搞好官兵关系、进行严格军事训练、提高官兵的文化水平及进行职业教育等几方面论述冯玉祥的治军方法。  相似文献   

2.
胡林翼在清王朝与太平军的激烈对垒中“抚鄂”7年。他具有战略眼光,注重治军选将,讲求战术,从而夺回武汉,经营湖北,作为进攻长江下游的基础。但由于传统官僚体制和士绅阶层的整体性腐败,胡氏治军、理财、用人行政无不困难重重,收效甚微,也曾遭到主张“惠商”、“恤民”、“慎重人命”的彭崧毓等人的暗中批评。  相似文献   

3.
作为学术名家与军政名臣的曾国藩,毕生致力于以礼为中心的学术与治术的贯通。为维护封建统治,将"以礼自治,以礼治人"的信条作为治理湘军的原则,形成了他独特的治军思想,并因此而获得政治、军事上的成功。  相似文献   

4.
近代著名思想家严复提出"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三民"主张,将中国的富强之路明确定格在国民的素质提高上,将宏大的启蒙明确落实在微观的个人上,体现出历史的进步;其中的"鼓民力"主张,是对中国千年文化传统的一个反拨;严复把"身体"与启蒙、国家富强联系在一起,通过由国到人、由人及身、由身返国的思考逻辑,将身体纳入救亡强国体系,开启了晚清以后身体政治化、国家化的思想路径。作为一种积极的身体政治,它成为一种新的理念阐发而闪光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中,并得到同时代及后人的广泛响应,深刻地影响了近代以后中国人的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5.
任何一种有成就的理论体系,都是综合创新的结果.中国古代哲学的综合创新可以表述为"杂以成家",它蕴含了"杂"的存在价值,揭示了整合在哲学创新过程中的意义.早期现代新儒家学者大都主张综合创新,并运用到他们自己的哲学创造上.中国马克思主义学者所主张的综合创新,概括起来就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批判继承,综合创新".综合创新法是一种最全面的文化主张、文化心态、文化方法,也是文化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6.
资本主义确立了"以物为本"的和谐观.这种和谐观主张人在物质利益上面达成和谐,即人在获得感性物质利益上面实现公平和正义.这种和谐并非是人所具有的最高意义上的和谐.相反,以柏拉图为代表的古希腊哲学家所确立的和谐观则是"以人为本"的.这种和谐观主张按照人的道德尺度来达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当代应该吸收古希腊意义上的"以人为本"的和谐观的积极因素,在"代际伦理"的基础上确立以人为本的和谐观.  相似文献   

7.
面对20世纪初中华民族面对的民族和文化的双重危机、以辜鸿铭、杜亚泉、梁漱溟为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以复兴传统文化、振兴民族精神为使命,对中西文化进行了深刻且详尽的分析。辜鸿铭的"道德力"高扬了中国人的精神,杜亚泉认为中西文化之异即动静之别,梁漱溟以"意欲"为基点,把文化分成西洋、中国、印度3种模式。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他们各自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在文化的发展程度上,辜鸿铭与梁漱溟认为东方文化是成熟的文化,而西方文化尚未成熟;在文化的性质上,辜鸿铭、杜亚泉、梁漱溟认为中国文化重义,西方文化重利;在儒学的宗教性上,辜鸿铭与梁漱溟认为,儒学似宗教非宗教;在文化的未来走向上,辜鸿铭主张中西融合,杜亚泉主张中西调和,梁漱溟主张中国文化复兴论。他们对中西文化的独特见解,对当下如何看待中西文化仍可引为借鉴。  相似文献   

8.
曾国藩"八本"家训、"八字诀"和作诗练笔中蕴含着和谐文化思想并将其融会贯通于曾氏家族的教育、治军、处世之中,且长期坚持不懈、卓有成效.  相似文献   

9.
以德治军和以法治军互为映衬。传统武德文化的研究正逐渐成为以德治军的思想底蕴。文章从一个崭新的视角对曹操的武德思想作了探索,并从其戎马一生的军事实践、为政韬略、人才思想三个主要方面展开论述,进而发掘了曹操武德思想兵儒合一的独特表征,是解读曹操的一种全新尝试。  相似文献   

10.
论曹操的政治举措、文化品格及其历史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操势力之崛起及其统一北方中国,在于其德业内举,即施政方针与措施产生的效用。曹操出自寒门,与世家大族的政治观念有异,具体表现为:治军施政尤重法术;重视选举制度改革,用人唯才;倡导节俭,务以俭率人。在思想文化上,曹操及其家族主要人物多崇尚通脱,轻视礼法,大力倡导并致力于文学艺术活动,引领了士风与文化风尚的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11.
文化 建筑文化 传统建筑文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论述了文化和建筑文化的基本内涵 ,分析了传统建筑文化的优秀成分和局限性 ,阐明了对待传统建筑文化的正确态度。这对于弘扬建筑文化 ,繁荣建筑创作 ,推动“建筑文化学”的创立和建筑事业的发展有一定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出发,探讨了语言教学中如何导入文化的诸多问题,从而指出,教材应该把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作有机的结合,这样学生才可以既学到语言知识也学到文化知识。  相似文献   

13.
从本质意义来说 ,文化是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 ,是确定主体的符号。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分野 ,是以文化样式对接收者发生作用的范围大小、离主流意识形态的距离远近来衡量的。正如许多大众文化逐渐变成了精英文化一样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知识蒙昧的洞开 ,使精英文化跟大众文化的距离已经消弥殆尽  相似文献   

14.
略论巴渝文化与蜀文化、楚文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渝文化与蜀文化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种文化。不同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导致了巴文化与蜀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显示出不同的特色。巴渝文化与楚文化有紧密的渊源关系 ,这主要是由地域的相接 ,族属的渊源 ,文化基底相同及历史上交融互渗这些因素造成  相似文献   

15.
耻感文化与罪感文化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文化的划分因其角度不同而被分为不同的文化体系,其中较为直接的一种划分是将世界文化分为东方文化体系与西方文化体系,这是因为东、西方之间存在着根本的文化差异——东方属于耻感文化而西方属于罪感文化。究其原因,这两种文化的差异主要在于东方耻感文化根源于儒家思想而西方罪感文化根源于基督教之“原罪说”。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虽然具有明显的大众性,却与延安文艺以来的“大众文艺”大相径庭,既不是大众的文化,也不是文化的大众化,而是与西方“文化工业”同质的商业文化。电视大众文化正是这种商业文化与大众传媒、技术传播共同制造的“神话”。  相似文献   

17.
从"学校文化"与"校园文化"各自概念的产生、多种界定以及性质的多种理解上,分析比较了二者的关系,为"学校文化"与"校园文化"的理解理清了一个思路.  相似文献   

18.
随着“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讨论,大众文化研究已提升到了美学的高度。大众文化的审美特性对现有美学理论提出了有力挑战,而现有美学理论是把大众文化的审美诉求排斥在外的。在融入大众文化的美学视域下,美学理论也面临着理论重构的必要。  相似文献   

19.
草遭践踏、火烧、吃食和刈割仍生生不息,这既是生命卑微的象征,又是生命力强的典范。草是人类利用历史最悠久的生活资料与生存环境,常用于形容原始的生活状态与低级的生存质量,也用于形容粗俗的行为或态度,因此常用于谦辞。绿草能造就赏心悦目的景色,但萋萋绿草能强化离愁,映衬出破败凄凉。人们从草的生态习性上领悟出"寸草春晖"等哲理,也在草身上寄予各种美好的希望,包括驻颜、益寿延年、长生不老等人生终极希望。  相似文献   

20.
财务文化与财务文化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隶属于“企业文化”中的“财务文化”,既具备“文化”的一般属性,又具有在企业财务中的特殊属性。近年来,“财务文化”及“财务文化学”的研究已成为一个热点问题。随着“科学发展观”思想的提出,企业发展模式的重大调整,“财务文化”必将对企业财务目标、财务战略、财务制度、财务方法带来深刻影响。同时,随着对“财务文化”研究的深入,传统的财务学科体系也将发生动摇,涵盖“技术”和“文化”的“双翼财务学”将会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