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关于《周易》一书的性质,历代易学家均有讨论,且为解易者首要回答的问题。汉代易学家普遍认为《周易》为卜筮之书,魏王弼以玄学解易,重视阐发《周易》义理,批评汉易象数学,开启了以《周易》解人事之先河。宋以后,易学家关于《周易》性质的论点趋于公允,即认为《周易》在历史上曾经作为卜筮之书的形态存在,但后世之学易者应注重开发其明天道、人事之理。程颐、张载、朱熹、王夫之等即持此种观点。陈法继承了这一传统,明确指出《周易》为明人事之书。  相似文献   

2.
郭雍是程颐的再传弟子,与朱熹生活在同一时代。郭雍认为《易》是圣人为明道而作,汉代以来的象数之学皆为附会。朱熹认为《易》本为卜筮之书,以《河图》、《洛书》为象数本原,认为大衍之数以及九六七八均源于《河图》、《洛书》,并在此基础上推演蓍法。两人在不同的易学观产生了不同的揲蓍法,郭雍主张过揲法,朱熹主张挂扐法,二人就此进行了往复辩论。这场辩论引起了历史上很多学者关注,对宋代以后的易学史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欧阳修是宋代的易学名家,一生既辨《易》,又解《易》。他采用问答体,通过选解方式,注重从义理角度阐发《易》经,其方法则是“推天地之理以明人事之始终”;欧阳修解《易》,有比附人事、喜欢议论、主张经世三个特点,可见他对宋代易学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魏了翁从小学习《周易》,逐渐接受理学易,并继承朱熹,形成象数义理并重的易学观。他在靖州谪居期间,以道贵自得、学宗程朱为旨,汇集前人《易》著,编纂成《周易要义》及《周易集义》两书,总结前代及当代易学,在学术史上颇有影响。  相似文献   

5.
从帛书《易传》看孔子易学解释及其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解读帛书《易传》,阐述了孔子易学解释学。孔子早年将《周易》文本定为卜筮之书,晚年好易又发现了《周易》内涵德性,故在承认《周易》卜筮性外,又将其定为德性之书。为改变《周易》文本性质,孔子确立见仁见知的解释学原则,提出了“后亓卜筮、观亓德义”易学解释方法,以此出发,由对于卜筮的解释转向德性的解释,最终实现了以德行求福和以仁义求吉的易学解释目标。最后作者指出:孔子关于易学解释已具有了西方哲学解释学的意味,与西方人不同的是孔子仍然未放弃中国传统的文字训释、象数和史学等方法,并以之为哲学解释的进路。孔子及其后学的易学解释学,是一种循环的解释学。  相似文献   

6.
林忠军在《周易研究》2008年第5期撰文指出,易学解释是一种经典解释,而经典解释最大特点是不能完全脱离文本进行解释,《周易》本为卜筮之书,《易传》则以“见仁见知”和“后亓祝卜、观亓德义”的方法对待易文本,即一方面承认易文本是卜筮之书,解释《周易》卜筮的形成、依据、作用等理论问题;另一方面,发现了易文本中有圣人之遗言,即所谓文王之道以及在现实中所展现“刚者使知翟(惧)、柔者使知刚、愚人为而不忘、惭人为而去诈”的教化作用,  相似文献   

7.
胡炳文是元代易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代表人物,著有《〈周易本义〉通释》十二卷,此书在总体致思路向上以朱子易学为宗,是提升和补益朱子易学思想的一部力作。在诠释内容上,《通释》对《周易》一些范畴的独创性诠解,对《周易本义》诸多诠解的延伸性说明,成为朱子易学解释的有益扩充;在诠释方法上,《通释》以卦与卦之间相比照、经与经之间相参照等多重诠释视角,拓展了朱熹的解《易》理路。在思想主旨上,《通释》发挥朱熹的理本论,运用政治发展与人伦日用中的诸多现象说明《周易本义》所强调的中、正、时、慎等义,对朱子的易学思想作出了一定的理论提升。  相似文献   

8.
程颐继承了先秦儒家《易传》的《周易》观,认为《周易》是一部讲思想的著作,其意义在于帮助人们提高自身的德智修养,认识事物的变化法则,并以其所著《易传》创造了义理易学的巅峰。朱熹对程氏的《周易》观加以批评,力主《周易》为卜筮之书说,在易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消极影响,他在这种《周易》观指导下完成的《周易本义》,受到王夫之等有识之士的深刻批判。易学史证明,以学弘道,承传《周易》的哲学智慧和健康的人文精神,应是易学研究的主题。  相似文献   

9.
清代康、雍、乾三帝,无不尊崇儒术,提倡理学。康熙帝即位后,不仅命将朱熹升配孔庙,列为“十一哲”,命理学名臣们先后编纂了《朱子全书》、个性理精义》、《周易折中》等理学著作,而且还御纂《朱子全书》的序文,对朱子推崇备至:“朱夫子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规……文章言谈之中,全是天地之正气、宇宙之大道。朕读其书,察其理,非此不能知天下相与之奥,非此不能治万邦于衽席,非此不能仁心仁政施于天下,非此不能外内为一家。”①雍正取土,最看重的是“四书文”。而乾隆帝自不甘落后,命巨工选辑《御…  相似文献   

10.
《易》为明道之书,以《临》《观》两卦为例探究其治国理政思想。就两卦之象和卦爻辞来看,《周易》治国理政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七个方面:一、治国安邦,以民为本;二、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三、顺天应人,诚敬化民;四、允执厥中,贞正行难;五、选贤举能,知人善任;六、观民设教,考正得失;七、教思无穷,保民无疆。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建立初期,蔡仪的美学思想在强化无产阶级文化领导权的历史氛围中受到吕荧的批评:蔡仪的美学体系是在唯物论的前提下发展了唯心论的美学理论。蔡仪在此后批判胡适、胡风的运动中,向毛泽东文艺思想靠拢,在运用意识形态话语的同时从所谓唯物主义的角度批判胡适、胡风的唯心主义理论,初步扭转了理论困局。美学大讨论中,蔡仪一方面批评自己美学思想的形式主义、唯心主义倾向,另一方面却在坚持美的物性客观说、客观形象说和美的种类说等自己的基本美学理论的基础上批判他人美学思想为唯心主义,使其成为当代中国美学流派之一家。在《文学概论》的编撰中,蔡仪与周扬在美学观、艺术观上高度一致,并在周扬的左右下进一步疏离文艺的上层建筑性质,将具有浓厚形式主义色彩的形象客观性的美学思想借助《文学概论》成为中国当代美学之主流。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东汉后期的重要经师,蔡邕与当时的《易》学传人存在着密切关联,为东汉末年《易》学的传播作出重要贡献。蔡邕碑颂中运用了大量的《周易》典故,并且能够根据碑主及表现事象的不同有所甄别。蔡邕碑颂中所用的《周易》典故,继承了《易》经的忧患意识和变通观念;同时又反映出经学昌盛期尊师重教的风尚。蔡邕在碑颂中所用为《费氏易》,与当时的经学走势合拍。  相似文献   

13.
唐前器乐赋中,《长笛赋》作者、《角赋》作者谷俭的朝代、江淹《横吹赋》的吟咏主题以及傅毅、蔡邕"琴赋"的篇名存在争议。经考辩,《长笛赋》"赋序"作者当属伏滔,残句部分应存疑;《角赋》作者谷俭为晋人,不处唐世;江淹《横吹赋》所咏乃"横吹笛",非"横吹曲";傅毅赋作应称《琴赋》,又或为二篇;蔡邕赋作应称《琴赋》,其《弹琴赋》一名似由明人所误。  相似文献   

14.
蔡仪认为,"美是典型".美在本质上与人无关.这些观点与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有关"美的规律"、"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化自然"等论述是不一致的.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美既要符合"物种的尺度",也要符合"内在的尺度"即人的尺度.因此,美无法排除人的因素.从这个角度说,"美是典型"这一命题应修改为"美是符合人的尺度的典型".  相似文献   

15.
王心敬是明末清初“关中大儒”李二曲门下高弟,他是一位在儒家经学、哲学诸领域都颇有造诣的学者。在王心敬众多的经学著作中,《丰川易说》最为著名,他从易学天道与人事的关系角度,概括论述了其“读易反身”、“学易寡过”的易学思想,从而阐明了他天人一体的本体论主张。  相似文献   

16.
Hua Yi Metamorphosis by Lin Shu and his son of Japanese Jianghu times confused Zheng Chenggong with Zheng Cai for three times. The author makes clea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Zheng Chenggong and Zheng Cai by referring to Shijing Genealogy of Family Zheng compiled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It also points out the reasons of the mistakes and corrects the various false judgments of their relationship recorded in the Sino-Japanese documentation of the southern Ming Dynasty. The study lays the foundation for further study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Zheng Chenggong and Zheng Cai  相似文献   

17.
意拳是一种独特的运动形式,它在不动或微动中修养身心使之和谐。作为意拳的创始人,王芗斋指出了拳道之真义在于本能自然力之修炼,从而否定了拳套的训练方式。王芗斋把拳道提升到人生哲学的高度,深刻地揭示了拳道与人生意义的内在关联。王芗斋对人类休闲思想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把锻炼和休息统一起来,把意拳发展为一种人们非常喜爱的积极休闲方式。这种休闲锻炼方式所到达的自我和谐的境界是审美的,是通过天人合一的途径实现的。  相似文献   

18.
陈仪系辛亥革命时期浙江省风云人物,在国内外求学期间接受了民主革命思想洗礼,曾经出任浙江省都督府军政司司长。主要负责后勤武备等事宜,保障浙江省内驻军军需供给,以及促进社会平稳转型过渡,表现出优良的军事政治素养与干练作风。袁世凯准备称帝时,他暗中抗命放行蔡锷,促其离京辗转赴云南起兵讨袁,续写辛亥革命之一奇功。  相似文献   

19.
金岳霖的形上学以两个过程来完成本体构造与阐释宇宙化生。本体构造过程是以西方的静态演绎求证方式来进行的,宇宙化生过程是以类似于中国传统动态描绘方式来展开的。金岳霖以两个过程的处理方式阐释了宇宙在空间与时间上的无限性,论证了存在个体的形成与发展方向,实现了形上学对终极的追问与关怀。  相似文献   

20.
蔡邕的书法美学思想对书法实践有着特殊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书法艺术蕴含着结构("形势")特征和形式美("神妙")特征。"形势"的构成一方面与书法艺术的间架结构有关,另一方面和书法艺术的用笔有关。"神妙"的构成与书法艺术形式美特征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