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2 毫秒
1.
荒诞的美学意义——在阐释中理解当代审美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美学范畴,荒诞的出现,意味着一种全新的美学评价态度的觉醒,它以一种特定的方式来满足当代人类的生命需要。从审美活动的类型的角度,荒诞是通过对“文明”的反抗的方式;从美的类型的角度,荒诞是通过平面化的方式;从美感的类型的角度,荒诞是通过零散化的方式来满足人类生命活动的需要的。荒诞亟待否定的是人类的虚假的希望,人类的自以为是的乐观主义,从而直接地面对人类的失败,人类的希望的无望,人类的悲剧性命运。在这当中,透露出当代美学从“我们”(大写的我)向“我”(小写的我)、从强者的美学向弱者的美学的历史转型  相似文献   

2.
在新现象学家施密茨看来人的解放就是知觉主体的脱离显现,即从融合的原初当下的5个维度中展开凸现出来,呈现出主客体差异。施密茨人的解放就是以身体为轴心的空间性展开的过程。马克思从实践出发寻求人的宏观的、社会的、自由的、全面的解放。两者互为补充,马克思的宏观的人的解放为施密茨的个人主体的解放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基础;而施密茨个体的、自身的解放对马克思的人的解放提供了一个微观上的补充。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发展与自由观的变革是统一的,伴随着马克思哲学思想的两次转变,其自由观也经历了从理性原则下的精神自由到作为人的本质异化扬弃的自觉自由、从人本主义的自由观到实践基础上的现实的科学的自由观的演变。马克思的科学的自由观是实践的自由观、唯物主义的自由观、辩证的自由观、具体的历史的自由观。  相似文献   

4.
自由主义的二元论自拍拉图时代以来,我们很多人一直围绕着一系列复杂的二元论或一组组含义相反的概念来建构我们的思想体系。这些相对的概念有:理性的/非理性的;积极的/消极的;观念的/感觉的;客观的/主观的;抽象的/具体的;原则的/个别的;等等。这些二元性的概念把事物分成大不  相似文献   

5.
试论骈文的美质美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骈文是六朝时期的一种新兴的文体,其美的形式的首要构成因素是偶句,偶句是由汉语的形、声方面的特点和传统文化观念决定的,因此,骈文的美的形式主要是汉语的文化意蕴以及某些传统观念的艺术显现。历史的逻辑与文化的历史在骈文的形式上达到了某种统一,使骈文成为文学的初步觉醒时期的代表性文学形式。骈文之美的本质是对人的类的感性的乐感的表现  相似文献   

6.
人的存在具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存在的整体性及其解放的趋向性。我国五四至今的新文学之所以称之久的文学或人的解放的文学,就在于从不同阶段、不同范畴、不同层次、不同因素感性地显现了人的存在的整体性及其解放的趋向性。五四以来的新文学,可作各有所重的不同表述,如反帝反封建的文学、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文学、民主和科学精神的文学、启蒙和救亡的文学、民族灵魂拯救的文学、国民精神重塑的文学、走向现代化的文学等等。新文学的上述不同的表述或是显现了不同阶段的特征,或是显现了不同范畴的规定。新文学的人的解放的根本性质…  相似文献   

7.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问题,在马克思的许多著名论断中都提到,从马克思的论述来看,人的全面发展不是"个体"与"类"单一方面的发展,而是个体的人与整体的人(类人)之间的双向运动.从逻辑的角度来分析,人的全面发展是个体生存的需要与实践追求的目标,是超越个体人之外的类人的全面发展.然而,在个体的全面发展与类的全面发展的双向运动过程中,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呈现阶段性的特点,并且也表现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相对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8.
哲学上的个性是指属于人的特殊品质的思想、感情和自我观念方式。人的个性发展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的核心问题。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为人的个性的生成和发展奠定了现实的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实现了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传统计划经济的双重扬弃 ,为人的个性的生成和发展创造出良好的环境和条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的个性的生成和发展既有着积极的作用 ,也有着消极的作用。人的个性的发展应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积极要求从人的“能力本位”的价值观念 ,人的专业才能的培养和提高 ,积极进取的主体精神和健全的社会性格四个方面去发展  相似文献   

9.
科技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辩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科技进步客观上要求人的全面发展 ,科技进步既是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工具 ,也是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助力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生产力的发展 ,作为最高层次需要的人的全面发展 ,会越来越成为一种社会的普遍追求。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 ,具有高度文明精神的新人的造就 ,是科学技术进步的直接目的 ,也是推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动力和衡量科学技术进步的价值尺度  相似文献   

10.
法国中世纪出现的民间故事诗<列那狐的故事>是信仰维系方式走向解体和理性维系方式开始出现的产物,其中体现着对人的智慧能力认识的深化.宗教文学所强调的人的精神的纯洁和信仰的虔诚,史诗强调的人的英雄主义,骑士文学强调的人的情感与市民文学所强调的人的智慧,其实表现了中世纪欧洲人对人的认识的不同侧面.从这个意义上说,<列那狐的故事>的出现,使中世纪欧洲对人的认识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1.
双重性——巴赫金狂欢诗学的基本哲学立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狂欢诗学理念下,双重性既是同一事物相反两极属性的对照共生,又是具有不同属性事物之间的正反对照共存。它与德国古典哲学中对立统一思想的区别在于:对立统一观是一种预设的抽象的观念形态,双重性思想则是对西方实存的鲜活的文化形态的具体体验和把握。巴赫金对狂欢节的非官方色彩的甄别,对民间诙谐文化的价值判断,对狂欢节的世界感受的阐释,对广场语言的辨识,对狂欢化文艺作品诸要素的分析,无不闪耀着双重性思想的光辉。双重性在巴赫金狂欢诗学中具有哲学方法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他者"的存在和"身份"的追寻--美国华文文学的一种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华文文学置身美国却以华文进行创作的存在事实,使它客观上与生俱来地具有了一种双重“他者”的身份:对于美国的主流文学(英语文学)和东方母国(中国)的中国文学来说,它都是“他者”,这种“他者”性存在最终决定了它的“他者”立场和“他者”视角。而存在于美国华文文学中的“身份”焦虑,在经历了从本质主义的追寻到重建新的“身份”的变化之后,得以消解。  相似文献   

13.
尽管"两种文化"冲突是一个世界性的普遍现象,但在中西语境下却有着不同的意义特征。西方"两种文化"的冲突是因为"科学主义"的崛起,而中国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科学主义";西方"两种文化"的冲突是一种对等意义上的冲突,而中国尚缺乏这种平等对话的基础;西方"两种文化"的冲突形成了两类明显对立的身份群体,而在中国似乎并没有出现;西方"两种文化"的冲突是因为科学明显高于人文,而在中国仍是人文具有最高价值。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有人认为二眼井、四眼井等以井为胡同名的称谓始自元朝,并以北京有很多带“井”字的街巷、蒙语“水井”的发音与胡同读音接近等为证据,“假设”胡同与水井有关,即胡同源自元代蒙语水井。经笔者考证,以井为名系我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早在建元前已经存在;北京带“井”字的街巷并不多;北京的水井主要分布在菜园圃和大街上;蒙语井的发音明显与汉语胡同读音无涉,胡同与水井无关。  相似文献   

15.
基于1998—2012年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和DEA模型测算中国绿色农业产出和绿色农业技术效率,并分析其省际差异。研究表明,中国农业已经初具绿色转型的趋势,除东北地区外,其他地区绿色农业技术效率均上升;中国绿色农业技术效率有所提升,但整体水平仍然低下。东部、西部、东北、中部地区效率依次递减;全国省域间效率绝对差距没有缩小趋势,但相对差距明显缩小。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各地区内省域间绝对差距均没有缩小趋势,但东部、中部地区各地区内省域间相对差距存在缩小趋势,而西部、东北地区没有缩小趋势。全国2/3的省份绿色农业技术效率低下但处于增长态势;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宁夏、新疆陷入效率低下且呈下降态势的双重困境。  相似文献   

16.
东南亚华人社区流行的华人信仰,其源头就是历史上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普遍存在的民间信仰.在新加坡和马来亚地区早期华人社会组织机构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民间信仰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民间信仰也广泛根植于新马早期华人的社会生活之中.  相似文献   

17.
哈代和路遥是中西乡土文学的代表作家,他们同处乡土文化被工业文明侵蚀的社会变迁时期,各自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艺术世界——威塞克斯和陕北黄土地. 然而,由于中西方文化传统的差异,两位作家在思想基调上表现出各自的特性. 哈代小说深受古希腊悲剧宿命论的影响,他笔下的农民面对变化无所适从,听凭命运的摆布和捉弄,通常陷入毁灭的结局. 路遥小说中的农民则对儒家思想做出了现代性的诠释,他们在改革浪潮的冲击下,勇于摸索拼搏,不畏坎坷多舛的命运,始终力求掌控自己的人生. 哈代和路遥为生存逆境中的农民描绘出一幅社会全景图,尽管基调不同,但均关切大时代里小人物的命运浮沉,思索探寻了他们的生存状态和价值秩序,映射出当代人在社会转型时期的迷茫和困境.  相似文献   

18.
从东西方不同的文化相异所致人们思维差异之维入手,文章就东西方人们的思维模式以语言符号物质化同、异性表证进行了的分析和探讨:认为认识精神和思维模式的差异是跨文化交际中障碍产生的主要原因,而思维模式的相异导致了语言符号逻辑组合的异性和审美意趣价值观的异性。但对某个意指对象认知共识奠定了跨文化跨、跨语际人类交际活动的基础,故建立在“和而不同”认识关照的翻译原则是跨越由文化不同而产生的差异思维模式,实现成功交际的思维认知转换的“一般原则”,它有助于译者在具体的译文活动能从“形而下”的思维过程升华至“形而上”的思维转换过程,再从“形而上”的一般认知回到“形而下”的微观操作。  相似文献   

19.
门中敬 《东方论坛》2009,(1):115-120
在西方学界,早期的宽容理论一般被认为建立于古希腊的斯多葛学派,但这种见解乃是基于对斯多葛学派所发展的自然平等观念而言的,对于宪法意义上的宽容理念的挖掘并没有历史的逻辑性,因为有前现代的政治社会的存在。况且,这种观念还容易混淆心理学、伦理学、政治学和法学领域的宽容的内涵,而最为显著的则是容易忽略政体宽容问题。通过对宪法意义上宽容理念的古希腊政治哲学思想史的考察发现,宪法意义上的宽容理念早在古希腊政治城邦时期就已经萌芽,并见诸于对“最佳政体”的哲学沉思和对自由与平等的古典诠释之中,在历经希腊化时代对专制和不宽容的反思之后,通过斯多葛学派的自然平等原则建立起宽容的早期理论,为近代“宽容的天赋权利论”奠定了思想谱系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春秋时期晋国公族的衰落和卿大夫的崛起有特定的历史背景 ,而晋国公族与卿大夫的力量对比的变化制导着春秋时期晋国政治的演进。卿大夫的兴起以及晋国实行的县制最终使晋国的宗法制度遭到破坏 ,并且把晋国公族推下历史舞台 ,而晋国的卿大夫则以新的姿态在战国时期扮演了列国君主的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